集聞
先給“干爹”定個性
沒有血緣關系或者婚姻關系的親屬,我們稱之為“干親”。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認干親分為兩類:一類是平輩的干親關系,即“結金蘭”。以前的規矩,結拜時各用紅紙寫出姓名、生日、時辰、籍貫及父母、祖及曾祖三代姓名,即所謂《金蘭譜》,擺上天地牌位,依次焚香叩拜,發誓并交換譜帖;
第二種則是長輩和幼輩之間的干親關系,即認干爹干娘,北方叫做“認干爸、干媽”,“打契家”,南方叫做“認寄父寄母”。如果把它的稱謂變得更古雅一點,你也可以管“干爹”叫“義父”。
“結金蘭”和“認干爹”都是擬血親關系。第一種非常好理解,是關系親密者之間的契約儀式。
而第二種,其目的并非為了教育和宗教擔保。根本是因為從前嬰幼兒死亡率高。認干親分為三種情況:“巫術”性質,“補充”性質,“公關”性質。
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孩子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認到別人家里,是為“巫術”性質的干親,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孩子,或者只有一個兒子或一個女兒,為了滿足“兒女雙全”的愿望,認另一家的男孩為干兒子,女孩為干女兒。是不完整的人倫關系的一個補充形式;
兩個家庭如果父輩關系要好,往往會通過認千親來加深彼此的感情,聯絡友誼。孩子僅僅作為一種媒介作用……帶有某種公關性質,所以稱為“公關”性質的干親。
以前認干爹有什么講究
為了克服嬰幼兒夭折的恐慌,很多時候“認干爹”帶有巫術的性質。
比如擔心孩子早天,命不夠“硬”,中原一些地區還曾流行認石頭或柏樹為干親的習俗。
還有一種“認干爹”的做法,是讓孩子認鐵匠或石匠做干爹,因為這種“接觸巫術”的思維認為,石匠或鐵匠命硬,可以防孩子早天。
自從有了命理之學后,有一些技術手段可以讓孩子順利活到成年。比如孩子命太硬,克父母,就放在別人家養,或者放在寺廟,假裝這孩子“不在家”,俗稱“過個門檻”。
對干爹干媽的姓氏也有要求,一般會選擇吉祥姓氏的人家。
而認干親的儀式也很有意思。干父母家舉行的將孩子納入自己家庭的儀式是祭灶。在一個灶上吃飯就是一家人,非常樸素。
“干爹”走進成人世界
當然,“認干親”這件事一般是未成年人的事兒,一旦走進成人世界,不免要變味。
戰亂時代,軍隊統帥或宗教領袖為了和下屬形成更為穩定的聯系,經常彼此認做干爹干兒,以模仿血緣近親,建立效忠的關系。
再比如太監沒兒子,認一個兒子,而這個孩子又可以利用其干爹的政治資源,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明代,宦官勢力強大,不僅新人行的宦官要找前輩認干爹,以求照應指導,外官也爭相認宦官為干爹,比如最負盛名的魏忠賢,有“五虎、五狗、十孩兒、四十孫”。
總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認干爹”更是一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