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華,梁月英(東莞市鳳崗醫院檢驗科,廣東東莞523690)
?
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NK細胞水平及其與尖銳濕疣臨床復發的關系
林建華,梁月英
(東莞市鳳崗醫院檢驗科,廣東東莞523690)
摘要:目的探究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NK細胞水平及其與尖銳濕疣臨床復發的關系。方法選取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醫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期間收治的55例尖銳濕疣患者,將其設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人員55例,將其設為對照組,對2組人員均采用免疫熒光法對外周血T細胞以及NK細胞水平進行檢測,隨后選擇二氧化碳激光消除病例之后,患者應進行復查,并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結果經隨訪后,共復發37例患者,復發率為67.27%,同時對比觀察組以及對照組的CD4+、CD8+、NK以及CD4+/CD48,且比較復發以及未復發患者的CD8+與CD4+/CD48,以P<0.05為差異。結論尖銳濕疣患者具有細胞免疫缺陷現象,同時高危型的HPV感染患者具有較高的免疫缺陷風險,而通過檢查后發現CD8+T細胞以及CD4+/CD8+能夠有效的判斷尖銳濕疣患者的預后狀況。
關鍵詞:尖銳濕疣;外周血T細胞亞群;NK細胞
尖銳濕疣是因為HPV感染而引發的上皮乳頭瘤樣增生,其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少數患者會通過間接接觸而產生傳染[1]。此病的發病率在近幾年來逐年呈現上升趨勢[2]。
1.1一般資料選取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醫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期間收治的55例尖銳濕疣患者,將其設為觀察組,男32例,女13例,年齡25~ 68歲,平均40.3±6.4歲。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皮疹,而患者的發病位置則為尿道口、陰道以及包皮等位置處。在所有患者中,HPV6/11單一型例數為32例,HPV16/18單一型例數為9例,HPV6/11型以及16/18合并感染型為14例。同時選擇取同期體檢人員55例,將其設為對照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6~67歲,平均39.7±5.7歲。2組人員均未產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嚴重慢性疾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P>0.05。
1.2方法采用流式細胞分析儀以及試劑盒對淋巴細胞亞群進行檢測。采取2組檢測人員的肘靜脈血(2ml),并將血液放置在抗凝管中。并選擇兩支樣管,將其標注樣本編號,并在樣管中標注A、B字樣。將20μlCD3/CD8/CD4/CD4加入到A管中,同時將20μlCD3/CD16+56/CD45/CD19加入到B管中。隨后采用反向加樣法在A管以及B管中加入已經混勻的抗凝全血(50μl),并避光放置15min,此外向每管中增加450μl的FACS溶血素,當充分搖勻之后,在避光位置處放置15min,隨后采用流式細胞儀對其進行檢測,從而獲取最終結果。
1.3復查以及隨訪[3]每個病例活檢組織樣本應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將肉眼可以見到的疣體進行清除。患者在治療后需要每隔兩周進行一次復查,如果在以往的治療位置以及周邊1cm中所產生的新疣體,則為復發,詳細的觀察新產生的疣體,并采用激光進行治療。治療后,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對患者復發次數以及例數進行相應的統計。
1.4統計學處理選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及處理,研究結果采用計數資料以及計量資料進行表示,結果則通過卡方以及T值進行檢測,組間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病例復發次數以及復發率經過3個月的隨訪,共復發例數為37例,復發率為67.27%;而6/11單一型的復發例數為32例,16/18單一型的復發例數為9例,6/11/16/18的復發例數為10例,3種類型經過比較以P<0.05為差異,詳見表1。

表1 病例復發次數以及復發率的分布結果
2.2對比2組檢測人員外周血部分淋巴細胞周群的檢測結果對2組人員的外周血部分淋巴細胞周群進行檢測,其2組間CD3+通過對比P>0.05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對比2組CD4+、CD8+、NK以及CD4+/CD48以P<0.05為差異,詳見表2。
2.3對比復發以及未復發患者外周血部分淋巴細胞周群的檢測結果對患者進行檢測后,其復發患者的CD3+、CD4+以及NK與未復發患者進行對比,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比復發患者與未復發患者的CD8+以及CD4+/CD48,以P<0.05為差異,詳見表3。

表2 對2組檢測人員外周血部分淋巴細胞周群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

表3 對復發以及未復發患者外周血部分淋巴細胞周群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
人體是否可以抵抗HPV局部感染則依靠于人體是否能夠在感染過程中形成較為強大的免疫應答,而輔助性T細胞亞群(Th1/Th2)在抗HPV免疫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4,5]。而Th1/Th2的比值能夠進行動態維持,從而確保機體中的免疫功能得以正常進行。此外,在病毒、腫瘤進行清除以及誘導免疫耐受等相關內容具有一定的重要原因[6,7]。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伴隨患者病情的不斷加深,HPV感染患者體中的Th1以及Th2間所存在的平衡狀態被消除,也就是Th1/Th2會產生漂移現象。然而當機體中產生參加到抗體介導的Th2細胞應答時,其CD8+T細胞與自身產生的IL-4、IL-5等Th2型細胞因子具有一定的優勢,會對細胞免疫存在一定的免疫抑制性,同時會使CD4+T細胞的增殖產生一定的分化抑制現象,IL-2以及IFNγ的分泌現象逐漸緩解,使得HPV病情發展過快,致使機體對病毒產生相應的耐受作用[8]。
在此研究中,對患者采用特異性熒光抗體進行標記,選擇流式細胞儀對55例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進行檢測,而通過檢測能夠看出,觀察組患者的CD4+T以及CD4+/CD8+比值明顯小于對照組,同時CD8+T細胞明顯大于對照組;此外,CD4+/CD8+比值明顯低于未復發的患者,但是對比CD3+T以及CD4+T后,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就目前而言,經驗有學者通過研究證明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的患者其體重具有CTL水平經誘導后所出現的耐受現象,因此具有較高的復發率[9]。而此研究經過分析后發現,低危型HPV6/ 11單一感染患者的復發次數明顯少于單一或者混合型HPV16/18的患者,同時CD8+T細胞明顯少于后者,與此同時外周血CD4+/CD8+的比值明顯大于后者。所以,在確定尖銳濕疣疾病發生、復發以及預后的重要環節中,Th1以及Th2細胞間所產生的作用被損害,也就是說降低CD4+/CD8+的比值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會在引發細胞免疫缺陷的整個過程中,其CD8+T細胞的提升明顯比CD4+T細胞的減少更具有意義[10]。為此,我們認為由于CD8+T細胞自身所發生的免疫抑制性細胞對CD4+T細胞在功能上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而這種效果則比數量上的抑制存在更為顯著的關系[11]。HPV6/11型感染患者就較高的CD4+/CD8+比值,并對機體起到一定的誘發作用,從而產生一定強度的細胞免疫反應,而和HPV16/18型感染的患者相比較而言,其CD4+/CD8+比值并不高,所以會產生免疫耐受現象[12]。
NK細胞以及活化NK細胞的逐漸減少能夠使降低人體中抵抗病毒的能力。而患者體中的NK細胞自身所具有的活性是通過CD4+T細胞所分泌出的IL-2以及IFNγ實行調節的[8,13]。在此研究中,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NK細胞的比例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然而在復發以及未復發的患者中并無顯著差異[14]。所以,在對此疾病產生影響的原因中,NK細胞所具備的活性明顯重要于細胞的數量。曾有學者經過研究后發現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中的NK細胞其IL-2的表達能力呈現下降趨勢,同時經過研究證明,觀察組患者中的IL-2如果呈現加強趨勢,其復發率以及平均復發次數也會隨之降低,兩者所表現出的則是負相關[15]。
綜上所述,對患有尖銳濕疣患者采用相關檢測方法,按照檢測后的最終結果來選擇治療方法,以此來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大大降低了復發率以及復發次數,同時將患者的病程時間減少,消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負擔以及壓力。然而對沒有產生復發指征的患者而言,應對其進行局部治療,以免因為過度醫療而使患者產生負擔,或者增加了復發的幾率。
參考文獻
[1]陸松松,吳迪,賈玫.蛋白C的檢測方法及研究進展[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297-299.
[2]譚立明.ELISA法檢測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00-305.
[3]杜貴萍,邵燕麗,余俊.血清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早期的變化[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20-321.
[4]Liang C,Duan R,Lai CC.Check coagulation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s in children the value of early diagno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DIC[J].JExp Lab Med,2013,31 (4):322-325.
[5]溫麗麗,李金明.流行性出血熱發熱期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與血小板的檢測[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26-327.
[6]陳玉,王艷琴,蔡利勵,等.尿Netrin-1與NGAL聯合檢測在成人體外循環術后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28-330.
[7]馬小波,梁朝霞,劉玲玲,等.分析前因素對新生兒低血糖癥診斷的影響[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48-349.
[8]Farmers RX.Pseudo platelet critical value analysis[J].JExp Lab Med,2013,31(4):349-350.
[9]吳開明.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62-363.
[10]魏方,張鵬,范德勝.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核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64-366.
[11]Li N,Chen Y.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ealth check-up crowd obesity[J].JExp Lab Med,2013,31(4):379-381.
[12]楊健平,朱豐秀,黃棋.贛州市2007年至2012年新發現HIV感染者CD4檢測結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81-383.
[13]李澤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檢測對老年性疾病病情和預后監測的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96-397.
[14]詹泰然,胡維,周紅英.無償獻血者用血費用直報模式探討[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97-399.
[15]李黎,陸梅.柳州地區健康人群血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參考范圍調查[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3):268-270.
(收稿日期2015-09-28;修回日期2015-11-12)
作者簡介:林建華,男,1976年6月生,副主任技師,學士,研究方向:復發性尖銳濕疣與免疫系統的相關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1.011
中圖分類號:R446.62,R75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29(2016)01-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