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彭云娟,傅芬蕊,陳(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醫院,福建寧德352100)
?
尿路感染患者尿培養病原菌分布與耐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醫院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為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 年1月至2014年12月尿培養分離的病原菌分布與藥敏情況。結果共分離出1059株病原菌。革蘭陰性桿菌占75.1%,主要是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蘭陽性球菌占20.7%,主要是糞腸球菌;真菌占4.2%,主要是白念珠菌。在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產ESBLs的檢出率分別占55.3%和46%。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對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都大于50%,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都為0,對呋喃妥因的耐藥率小于9%。糞腸球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藥率都超過40%,對萬古霉素、利奈唑烷的耐藥率都是0,對呋喃妥因的耐藥率為9.2%。屎腸球菌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普遍高于于糞腸球菌。結論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廣泛,且具有較高的耐藥率,臨床醫生應盡量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抗菌藥物,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和醫院感染的爆發流行。
關鍵詞:尿路感染;尿培養;耐藥性
尿路感染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有文獻報道,在我國尿路感染為醫院感染的第2位,僅次于呼吸道感染[1]。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越來越低,多重耐藥也越來越多。因此及時做好藥物敏感性試驗,選擇最佳抗生素對于尿路感染的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對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尿培養標本分離病原菌與耐藥性進行分析,希望為臨床合理利用抗生素提供依據。
1.1標本來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疑似尿路感染患者送檢的尿培養標本2436例。
1.2儀器與試劑哥倫比亞血平皿及麥康凱平皿(鄭州安圖公司),VITEK-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及配套的鑒定與藥敏卡(法國梅里埃公司)。質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糞腸球菌ATCC29212,由福建省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1.3方法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采集標本與接種操作嚴格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2],采用VITEK-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
1.4統計學分析采用WHONET5.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病原菌種類分布2436例尿標本中分離病原菌1059株,陽性率43.5%,其中革蘭陰性桿菌795株(75.1%),革蘭陽性球菌219株(20.7%),真菌為45株(4.2%),見表1。

表1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構成比
2.2主要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率見表2。
2.3主要革蘭陽性球菌的耐藥率見表3。

表2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表3 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目前,尿路感染是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由于免疫抑制劑、激素及介入性診療措施的頻繁使用,導致尿路感染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再加上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使得病原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強,因此在治療尿路感染時,進行尿培養和藥敏試驗極其重要。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尿路感染患者尿標本2436例,共檢出1059株病原菌,檢出率43.5%,與國內文獻基本相似[3]。由表1可見,革蘭氏陰性桿菌是導致本院尿路感染的最常見病原菌,占75%,以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革蘭氏陽性球菌分離率為20.7%,主要為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與國內文獻也相符[4]。真菌分離率為4.2%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5]。
本結果發現,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率都高于50%,因此喹諾酮類藥物作為經驗首選藥物要謹慎考慮。另外該兩種病原菌對三代頭孢菌素和氨曲南的耐藥率都在40%以上,這與產廣譜β-內酰酶(ESBLs)有關。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慶大霉素的耐藥率明顯高于阿米卡星及妥布霉素,這與慶大霉素使用更廣泛有關。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及亞胺培南的耐藥率都低于10%。大腸埃希菌與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替坦的耐藥率相對較低(都低于12%),這是由于它對ESBLs相對穩定;但由于其誘導細菌產生Ampc酶會造成膜通透性減低而至耐藥,因此頭霉烯類藥物不宜作為產ESBLs細菌導致感染的首選治療藥物[6]。
由表3可知,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及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率都大于40%。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對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藥率為0。所測試的藥物中對糞腸球菌耐藥率普遍低于屎腸球菌,與相關文獻的報道一致[7,8]。本結果中,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糞腸球菌對呋喃妥因的耐藥率都低于10%,可作為經驗首選藥物[9]。
由于廣譜抗菌藥物、激素、抗腫瘤藥物、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及各種侵入性操作的廣泛開展,致使真菌感染增加[10]。本結果中真菌分離菌株為4.2%,因此,對真菌的泌尿系統感染預防不要忽視。
總之,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廣泛且耐藥嚴重。因此,對于尿路感染患者,臨床醫生應及早做尿培養和藥敏測定。根據培養結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從而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參考文獻
[1]葉劍榮,袁利群.658例尿培養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9):805-808.
[2]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54-883.
[3]邵敏偉,梁艷,周庭銀.2991份中段尿培養病原菌種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5):1044-2047.
[4]侯德鳳,楊軍,姜友珍.泌尿系統感染病原菌1568株菌群分布和藥敏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1,4(1):97-98.
[5]陳玉蘭,李華健,張惠.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137-139.
[6]李恒斌,尚怡君,徐敬海,等.571株尿培養分離細菌的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12):2286-2287.
[7]郭宇,王輝,倪語型,等.2011年我國14家革蘭陽性球菌耐藥監測研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2,35(11):1021-1028.
[8]何祖光,危群華.臨床分離腸球菌的分布及耐藥性[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5):512-213.
[9]丁卉,余璟璐,李國雄.尿路感染常見病原菌的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9):2110-2112.
[10]吉維民.泌尿系統感染病原菌變遷分布及其耐藥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4,32(3):307-309.(收稿日期2015-11-11;修回日期2015-12-02)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1.036
中圖分類號:R446.5,Q939.91,R6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29(2016)01-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