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昌婭 竺杏月 三江學院
?
從歐盟再舉“雙反”大棒看江蘇省光伏出口困境與對策
■狄昌婭竺杏月三江學院
本文為2015年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常態下江蘇省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EYB010)
2015年12月7日,本是中國光伏企業值得期待的一個日子,這一天是中歐光伏產品為期兩年的價格承諾協議到期的日子,但歐盟委員會于12月5日發布立案公告,對我國的太陽能產品啟動日落復審調查、重新進行為期15個月的審核,同時,延展原先實施的“雙反”政策。
2012年9月6日,歐盟對原產于我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200億美元;同年11月8日,又啟動對我國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自此拉開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帷幕。自歐盟實施“雙反”以來,我國光伏出口企業損失慘重。此前我國約有七成的光伏產品銷往歐盟,而目前已不到三成,被極大地擠出歐洲市場。
江蘇一直是我國光伏產業大省,占據了全國光伏產品出口的近半壁江山,而歐洲市場也曾是江蘇最大的光伏出口市場,可以說歐盟再次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江蘇是最大的受害者。這次調查結果極有可能是延長“雙反”期限,對于正處于復蘇期的江蘇光伏產業來說,突圍之路任重而道遠。
(一)對歐出口量大幅下滑
2012年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前,江蘇約有近七成的光伏產品出口到歐盟,可以說歐盟曾是江蘇省最大光伏產品出口市場。2011年、2012年江蘇對歐盟出口太陽能電池占江蘇太陽能電池出口總值比重分別達73%、69%,而2013年對歐盟出口太陽能電池總值只有18.3億美元,占江蘇太陽能電池出口總值比重下降到31.8%。江蘇舜天光伏系統有限公司是江蘇較有實力的光伏出口企業,該公司原先長期以歐盟為主要目標市場,每年對歐盟出口50兆瓦左右,總額達4000多萬美元,自歐盟實施“雙反”以來,該公司對歐盟出口市場受到重創,2013年對歐盟只出口了4兆瓦,對于他們而言,對歐盟出口的多也就意味著虧的多。江蘇很多小企業更是直接關門歇業,據統計,江蘇目前光伏出口企業有300多家,出口歐盟市場的也超過300家,再加上上下游企業,共有一千多家相關企業受到影響。
(二)出口市場格局發生改變,呈多元化趨勢
由于美國與歐盟先后對我國光伏產品采取“雙反”措施,使得我國光伏產品不得不收縮歐美市場,進而不斷尋求新的增長點。不同于歐美市場的持續疲軟,近年來,江蘇對亞洲市場的光伏產品出口額不斷增長,自2013年以后,亞洲市場已經取代歐盟成為江蘇第一大光伏出口市場。2013年,江蘇全年出口太陽能電池57.55億美元,亞洲市場占據了江蘇太陽能電池出口總值的42.5%,目前仍保持增長勢態,這正是得益于對日本、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長。目前,從出口市場來看,江蘇已形成多元化的市場格局。
(三)“兩頭在外”困境有所突破,銷售市場國內、國際并重發展
江蘇光伏產業長期以來都存在“兩頭在外”的“硬傷”,原材料主要靠國外市場,銷售也主要在國外。上游的晶體硅材料長期由歐美、日本的七大廠商壟斷,我企業在上游一直缺乏議價權。目前,我國日益重視原材料的開發和生產,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有18家,其中,江蘇中能憑借技術和產能優勢成為龍頭企業,其產量占我國總產量比重近50%;2014年,我國國內多晶硅產量達13.2萬噸,進口近10萬噸。從下游的應用市場看,對于以歐盟為主要市場的江蘇光伏企業來說,在歐盟實施“雙反”以來,雖然遭受慘重損失,但2013年國內市場實現突破式的增長,2014年,我國光伏產能達35吉瓦,國內市場安裝了10吉瓦多。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兩頭在外”的困境。同時,處于低谷的光伏產業所迸發出的創新能力也增強了政府對其實施技術補貼扶持的信心。
(四)光伏發電產業取得快速發展
逆境求變,繼歐美相繼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制裁,由于出口接連受挫、外需萎縮,省內許多光伏生產制造企業積極向下游拓展—建設電站。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578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3007萬千瓦,分布式光伏571萬千瓦。我國光伏發電產業自歐美“雙反”以來發展迅速,一方面可以消化現有的過剩產能,另一方面也可借此獲得相對穩定的回報。國內建電站不單可以擴大光電內需應用,而且用自己的產品建電站,成本也能節約不少,建電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光伏組件產能過剩問題。此外,不同于光伏產品出口的一次性收益,光伏電站使用壽命一般是25年左右,建電站發電投資回報期長且穩定。例如,2012年10月,江蘇聚能硅業投資2.5億歐元在希臘興建115兆瓦太陽能電站,建成后的年發電量達1.8億千瓦時,該電站當時是歐洲最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站,2013年下半年開始并網發電,年產值約6500萬歐元,據測算,公司在25年協議期內收益可達18億歐元,而在電站建設過程中帶動的組件出口額也相當可觀。
(一)貿易保護措施層出不窮
近幾年來,我國已成為全球光伏制造的中心,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和保護也在不斷增加。光伏產品屢遭“雙反”調查,涉案金額較大。繼歐美對我國不止一次展開“雙反”調查,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先后成為對我國實施“雙反”隊伍中的一員。除“雙反”之外,歐盟最近實施的WEEE(報廢電子電氣設備)這一綠色技術門檻,無疑為江蘇光伏產品的出口再添新屏障。另外,為阻止中國通過與臺灣、馬來西亞等第三國進行轉口貿易來規避與歐盟的貿易協議,歐盟委員會于12月22日發文宣布對臺、馬等涉事廠商征收高達64.9%的反規避稅,其中反傾銷稅53.4%、反補貼稅11.5%。紛沓而至的種種貿易保護措施對我國光伏出口設置了重重障礙。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相關數據,歐洲光伏制造業產值在2010年已達到近200億歐元,而到了2014年只有25億歐元,市場份額損失超過85%。雖然在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后,我國對歐光伏出口大幅下滑,但歐盟目前仍是我國光伏出口重要市場。2014年,我國對歐盟出口太陽能電池24.45億美元,占我國總出口比重仍達19%。根據IHS公布2014年全球十大光伏制造商榜單,歐洲光伏生產企業沒有占一席一地,而中國卻有6家企業榜上有名,江蘇天合光能更是名列磅首。對于歐美國家而言,如果過度依賴我國具有較強性價比優勢的產品,就相當于把未來能源重要組成部分的“咽喉”交由中國來管制。基于此,通過“雙反”制裁來遏制中國產品的進口對他們而言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二)產業鏈已形成,但各環節缺乏領先技術優勢
太陽能光伏產業鏈自上而下可分為:多晶體硅材料、硅錠硅片、太陽能電池、組件封裝、系統集成,光伏發電。其中,上游的原材料生產技術門檻最高、利潤回報也最大,我國雖在原材料環節有所發展,但由于受技術限制,難以提煉出高純度的多晶硅,無法和英、德競爭,而對于以后的發展趨勢單晶硅,我國企業還未充分重視起來。下游的系統集成環節,雖然目前國內企業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但與美、德等光伏大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光伏發電市場則主要分布在歐美和日本。產業鏈中下游的電池、組件制造環節則是技術門檻低、利潤回報也少。雖然我國光伏企業已向下游光伏發電發展,但電池、組件制造環節仍是當前我們的主要涉及環節之一,而關鍵技術、市場等戰略制高點目前仍以“外面”為主,這樣勢必造成企業抗風險能力很低。實際上,對于光伏產業這樣一個新興的產業,我國曾長期扮演著“世界工廠”這樣一個角色,“光伏大國”只是“電池、組件生產大國”。而對于電池、組件環節成本競爭最為激烈,這也是我國屢受“雙反”調查的重要原因。
(三)光伏發電度電成本仍較高,部分組件壽命不達標,與歐美等國有一定差距
我國目前雖然光伏發電發展較快,但度電成本仍然較高。度電成本是指光伏系統每發出1千瓦時電力的成本,光伏組件的轉換效率是影響度電成本的關鍵因素。根據測算,組件的轉換效率每提高1%,度電成本即可下降約0.08元。江蘇目前符合“領跑者”計劃的光伏組件的轉換效率都能達到17%以上,但歐美等國高效組件轉換率已經達20%以上。而部分組件在使用過程中光電轉化率年均衰減超出正常范圍、壽命不達標則是影響我國光電產業發展的另一問題。目前來看,江蘇的主要優勢在于產業化程度高于歐美等國,但他們通過補助、減免稅等方式來支持技術發展,而且歐美長期對我國實施“雙反”制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防止我國的產業化優勢威脅到他們高效組件的發展。
(四)產能過剩困境仍然存在
由于早期光伏產業的高利潤回報,使得眾多企業一哄而上,產能呈爆發式增長。2011年是供求失衡最嚴重的一年,全球光伏產能達70吉瓦,而需求量只有27.5吉瓦,2013年供需為60吉瓦:37吉瓦,2014年為66吉瓦:45吉瓦。可以看出,雖然全球光伏需求量在不斷增長,但供給增長更快,全球光伏產業已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產能過剩的局面。而占據了全球光伏供給市場半壁以上江山的中國,也是飽受此問題的困擾。一方面,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已充分釋放人口紅利與環境紅利,從光伏生產成本上看,江蘇本與中國臺灣、韓國、日本差不多,但這些國家、地區不受歐美等國的貿易制裁,在銷售價格上自然更有競爭優勢,使得我們喪失了過半的歐美市場。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和新興市場的發展,使得國內光伏產業開始復蘇回暖,但剛有回暖跡象,大家就又開始忙著上項目、擴產量。雖然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不斷下降,光伏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但從現階段來看,過度的生產只會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再添重負。
(五)產業對外依存度仍然偏高
2013年之前,江蘇生產的光伏產品90%以上都是出口到國外的,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勢必造成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制于人,金融危機、貿易壁壘、歐美等國減少國內光伏產業補貼等因素都對我省的光伏出口發展形成了較大阻礙。雖然2013年開始,我國開始重視國內應用市場的發展,也取得顯著成效,但從總體上來看,目前江蘇出口到國外的光伏產品仍占總量的70%以上,對外依存度仍然偏高。而且從發展勢態來看,國外市場在中長期內仍將是江蘇的主要市場,面對以后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江蘇光伏產業需要做好充足準備。
光伏產業是江蘇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光伏第一大省,如何促進光伏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盡早走出出口困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加強技術創新與進步
江蘇的光伏產業鏈雖已形成,在關鍵環節并不具備明顯技術優勢,與歐美等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江蘇省光伏出口長期以來都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技術的缺失是我們不斷遭受貿易壁壘的重要原因,技術的缺失也是阻礙產業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要實現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不斷突破各環節的關鍵技術,提高產品性能。政府可運用補貼、貼息、擔保等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效應,要引導更多安全的社會資金投入該領域,給予有競爭力或發展潛力的的光伏企業稅收優惠。比如說補貼,一方面可以補貼相關研發部門以激勵其創新,另一方面補貼給消費者以提高其使用光電的積極性,并且同時那些競爭力弱的企業則會被市場選擇機制淘汰,進一步刺激了企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貼息則是由政府來代還部分或所有的貸款利息,可通過直接將貼息給相關貸款銀行或提高貼息率等方式鼓勵銀行給予資金融通。除了政府在資金、政策上的支持外,企業要保有不斷創新的意識,加強產、學、研、金融結合,加大研發投入,企業間要加快兼并重組,中小企業要向大企業靠攏,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核心競爭力。2015年9月8日,中國智能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宣告成立,通過形成技術聯盟來加快技術創新步伐無疑為我國光伏產業的技術創新與進步提供更為堅實的發展平臺。
(二)發展高效組件產業,加快單晶技術發展
對于發展光伏發電而言,要降低度電成本,就要提高組件的轉換率,發展高效組件產業。據相關部門分析,未來10年會有7類高效組件技術,單晶技術就占了5類。目前,單晶組件比常規組件轉換率要高1%-2%,占地面積要少5% -12%,而到2025年,單晶的轉換率要比常規的高5%-6%。因此,單晶技術在未來幾年內將成降低光伏發電成本的關鍵技術。我國光伏產品一直以來是以多晶硅為主的,對此,要加強單晶技術的發展,加快布局單晶市場,要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盡快突破技術瓶頸。通過發展高效組件產業,也可以提高組件質量、降低組件在使用過程中光電轉化率年均衰減,保障光伏電站的使用壽命和發電效率。
(三)要進一步加大國內市場與新興市場的開發
對于江蘇光伏企業而言,要想早日走出困境,在積極應對歐美貿易壁壘的同時,更要注重發展國內市場和新興市場。從國內市場來看,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主要面臨光電尚未普遍實現平價上網、火電成本更低、棄光率高、光電電網配套設施不到位等問題。對此,要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注重發展分布式發電、提高大家使用清潔能源的環保意識,而對于成本問題,在真正實現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成本之前,政府應采取普遍性補貼來降低價格,鼓勵大家使用。如果這些都做好了,那么光電平價上網、棄光率高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從發展新興市場來看,除了傳統的歐美等光伏大國之外,非洲、南美、東南亞國家都在大力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目前,很多國家日益重視光電的應用,對江蘇來說,這些國家和地區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比如:由于經濟發展迅速,電力需求不斷增長,很多拉美國家出現了電力缺口,拉丁美洲2014年光伏裝機量達625兆瓦,同比增長370%,拉美光電市場正在進入加速期,其中,巴西就在近期宣布到2024年將建7吉瓦的光伏項目。此外,要借“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進一步加強對沿線國家的合作與開發。沿線很多國家都是經濟新興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處于經濟上升期,光電市場潛力巨大。當然,在發展新興市場過程中必然要面對那些強有力的競爭者,這就更加督促我們要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
(四)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光伏行業應對貿易摩擦可以從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展開。對外要做到以下幾點:對于已達成協議的制裁措施,我企業要嚴格執行,以穩定市場;對于正在進行中的要積極應訴,抱團應訴,聯合國內外可以團結的力量,通過磋商、法律抗辯來緩解摩擦;而對于有摩擦風險的市場,要防患于未然,建立預警機制,要密切關注其動態。同時,要深化多元化市場格式以分散市場風險。對內則要做到:提高光伏行業準入標準,適度瘦身,淘汰落后產能,不斷提高產品品質,加強行業自律,進一步發展光電產業等。
(五)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
歐美”雙反”迫使江蘇省光伏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但從企業本身來說,要在國際市場牢牢立穩腳跟,保有持久競爭力,“走出去”是必然選擇。現階段,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設立海外工廠,這里的海外工廠是以電池、組件制造為主,設立海外工廠的目的主要是可以規避貿易壁壘和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但歐美等國現在實施的制裁措施已堵上了我們利用海外工廠規避貿易壁壘這條路。二是建設電站。電站項目收益回報期長而且穩定,對于江蘇光伏企業來說,建設光伏電站還是具備較強實力的。電站建設前期投資大,要從銀行、社會資本甚至國外資本等多方面加大融資力度;要關注相關國家政策變化,加強保險保障機制,對于一些大的光電項目光伏企業可以抱團。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國際合作與國外光伏企業共同建立海外光伏產業園來推動國內光伏企業“走出去”進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走出去”的經驗不斷成熟以及對外投資本土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走出去”的范圍與領域也會越來越廣、“走出去”的質量也會越來越高?!?/p>
參考文獻:
[1]魏政、于冰清.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中外能源,2013(6):15-25.
[2]李鋼.“雙反”沖擊下我國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對外經貿實務,2013(06):39-41.
[3]張丹.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形勢與前景展望[J].對外經貿實務,2014(07):7-10.
[4]王文祥、史言信.我國光伏產業困境的形成:路徑、機理與政策反思[J].當代財經,2014(01):87-97.
doi:10.3969/j.issn.1003-5559.2016.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