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嘗試通過對異義漢字同形詞例詞的分析來探究有一定詞源關系的漢字同形詞義出現差異的原因及其規律。從舉例分析中,歸納出了漢日韓漢字同形詞詞義演變的規律:(一)由于漢語古今詞義發展變化而產生了詞義差別;(二)由于漢字詞被日語和韓語吸收后,在各自的語言中都有變化而產生了詞義差別;(三)翻譯西方詞語時,漢語、日語和韓語出現了不同的譯詞。由于歷史的、社會的或語言本身“語勢”強弱的原因,出現了一個選擇并進入各自語言中的基本詞匯的過程。
關鍵詞:漢字同形詞 詞義演變 演變規律 漢外對比
一、引言
漢語在歷史上對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的詞匯構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日韓兩國至今仍然使用漢字,特別是日語書面語中大量使用漢字詞匯。歷史上,日語和韓語大量借用漢語詞。到了近代,有些漢語詞在這些國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并回到了漢語中。日本自制的漢字詞也進入漢語和韓語中,并被廣泛使用。中日韓三國的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同形詞。這些漢字同形詞雖然可以用相同的漢字(忽略繁簡及個別字形的差異)記錄,但之間的意義關系卻是比較復雜的。有詞義完全相同的,比如:結婚、けっこん(結婚)、??(結婚);有詞義完全不同的,且這樣的差異只存在于漢語和日語、漢語和韓語之間,比如:汽車、きしゃ(汽車)、??(汽車);也有同中有異的,比如:把握、はあく(把握)、??(把握)。這些有一定詞源關系的漢字同形詞為什么會出現詞義的差異,詞義是如何演變的,其規律是什么?本文嘗試通過對異義漢字同形詞例詞的分析來探究以上問題。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該詞在現代漢語、日語、韓語中的詞義以及詞義間的關聯。
2.利用《漢語大詞典》,同時參考《王力古漢語詞典》《辭海》,查找該詞是否源自古漢語。根據釋義以及可見到的古漢語用例情況,梳理與該詞在日語和韓語中的詞義相關的詞義演變的軌跡。根據日語方面《日本國語大辭典》記載的該詞的出處,以及韓語方面《標準韓國語辭典》的相關用例,同時參考前人研究中提出的觀點,嘗試分析該詞在三國語言中的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
二、漢日韓異義漢字同形詞個案分析
(一)對異義漢字同形詞“事情”的分析
1.漢日韓語“事情”的詞義關系
現代漢語中的“事情”相當于日語中的“用事(ようじ)、仕事(しごと)、事(こと)、事柄(ことがら)、事件(じけん)”。例如:
(1)來られたのは何の用事で?(你來有什么事情?)
(2)仕事は順調にはかどっている.(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3)予想外の事(意外的事情)
(4)事件の真相(事情的真相)
現代漢語的中“事情”相當于韓語中的“?、??、??、??、???”的意思。例如:
(5)?? ?? ??? ???.(事情多,任務重。)
(6)??? ??? ? ???? ??? ????.(晚上開車,小心別出事情。)
(7)?? ????? ???? ???.(他在報社找了個事情。)
現代漢語“事情”這個詞的適用范圍很廣,它可以指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所遇到的一切社會現象。現代日、韓語的“事情”相當于漢語的“情形、情況”“內情”以及“原因、緣由、理由”。同時,韓語還有“懇求、面子”這一義項,既不同于日語也不同于漢語。可見,日、韓語“事情”跟漢語“事情”的意思并不一樣。
2.漢日韓語“事情”的詞源聯系
我們來看看漢語“事情”的詞義的變化發展過程。例如:
(8)公孫衍謂義渠君曰:“道遠,臣不得復過矣,請謁事情。”(《戰國策·秦策二》)
(9)高誘注:“謁,告也;情,實也。言義渠君道里長遠,不能復得相見也,請告事之情實。”
這是在《漢語大詞典》和《王力古漢語字典》的“事情”例句里最早的例子。這句話里的“事情”是“事物的真相,實情”的意思。
這句話里的“事情”也是“真實情況、事物的情理”之義。由此看來,這些例句中的“事情”跟現代日語和韓語的“事情”語義相同。后來,漢語“事情”的詞義發生了變化。例如:
(10)陳列事情,昭然可見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
(11)以海青銀符二、金符十,給中書省,量軍國事情緩急付乘騷者佩之。(《元史·世祖紀一》)
(12)祥子知道事情要壞。(老舍《駱駝祥子(二)》)
這些句子里的“事情”都是“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所遇到的一切社會現象”的意思。這個詞義跟現代漢語“事情”相同。
現代漢語“事情”的“工作、職業”之義是在近代出現的。例如:
(13)偏偏我又害了一身大病,把事情也丟啦,現在是閑住著。(洪深《貧民慘劇》第一幕)
(14)現在他卻來到上海、求趙四爹替他找事情,怕不十分靠得住吧。(丁玲《奔》)
總之,漢語“事情”最初為“事物的真相、實情、事物的情理”之義,后來發展演變出了現在“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所遇到的一切社會現象”之義,而其最早的詞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不過,現代日語和韓語中的“事情”還保留著漢語“事情”最初的意思。
(二)對異義漢字同形詞“先生”的分析
1.漢日韓語“先生”的詞義關系
漢語“先生”是一個詞義非常豐富的詞。《漢語大詞典》對“先生”的釋義就有14項之多。“先生”在漢日韓語中共同的義項是“教授學問、技藝的人”也就是現代漢語的“老師”。例如:
(15)我的確當過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沒有忘記我是學生出身。(魯迅《書信集·致蕭軍蕭紅》)
教授學問、技藝之人,必是有一定學識或是技藝之人。漢日韓語在尊稱“有一定學識或是技藝之人”為先生這一意義上是相通的。
除了這兩個義項外,其余的義項的指稱對象雖有聯系,但范圍卻有大小的區別。
2.漢日韓語“先生”的詞源聯系
漢日韓漢字同形詞“先生”的核心義項是源于漢語的。“先生”的本義是“始生子、先出生的人”。例如:
(16)“誕彌厥月,先生如達。”朱熹集傳:“先生,首生也。”(《詩·大雅·生民》)
先出生的人見識多,閱歷廣,學到的東西也往往比年幼者多,這樣就引申出了“年長有學問的人”的意思。例如:
(17)宋輕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孟子·告子下》)趙岐注:“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
年長有學問的人一般都會擔當教授孩童學問的角色,于是就有了“老師”之義。例如:
(18)(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見先生,從人而入。(《禮記·玉藻》)孔穎達疏:“先生,師也。”
從“老師”之義的例子可以看到,“先生”已經成為一種稱謂語。這時,“有一定學識和技藝、年長、教授學問的人”等義素就穩定在了“先生”的詞義里。“先生”這個漢字同形詞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進入了日語和韓語中。
漢語詞匯系統中,“稱呼語是處于使用狀態的動態詞匯現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統性、靈活性”[1]。因此,“先生”在三種語言中出現指稱范圍的不同,也是符合詞義演變規律的。
漢語“先生”可以指稱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業的人。這些人也是有一技之長,值得尊重之人,可以認為是在核心義項的范圍之內的。
日語“先生”可以指稱師傅、教師、醫生、護士、國會議員。這些人是有一定技能、學問和地位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人,可以認為是在核心義項的范圍之內的。
韓語“先生”還可以尊稱比自己年紀小的成年男子。比如在問路的時候,是一種比較禮貌的用法。這樣的引申,還可以找到“尊重”這個義素。
另外,漢語“先生”有指稱丈夫的義項,這是在日語和漢語中都沒有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對自己或她人丈夫的一種尊敬。這樣的引申,也可以找到“尊重”的義素。
在漢語中有難以分析其聯系的義項。例如:
(19)上海妓女,都是稱先生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
(20)清客是“介于相公與先生之間的人物。”原注:“先生,是上海長三堂子里的先生。”(瞿秋白《論文學革命及語言文字問題·學閥萬歲》)
這里的“先生”指稱的是妓女。這個稱謂方式帶有一定地域色彩的,而且也沒有穩定在“先生”的詞義中,《現代漢語詞典》沒有收錄這個義項。
總之,稱呼語“先生”的詞義是靈活多變的,這樣就導致了“先生”在三種語言中指稱對象范圍的差異。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大部分的指稱雖有差異,但都有詞源上的聯系,都是與核心義項關聯并發生的引申。另外,作為稱呼語的“先生”,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出現了個別靈活的引申用法以及在一定時期內使用過的引申義。這樣的詞義漸漸地會不常用,壽命也比較短暫。
(三)對異義漢字同形詞“新聞”的分析
1.漢日韓語“新聞”的詞義關系
“新聞”在漢日韓語中都是名詞,都有泛指最近發生的事或新的見聞的意思。但從找到的例句來看,在日語和韓語中,這個義項已經不太常用。同樣的,在現代漢語中,提到“新聞”,我們一般想到的也都是與新聞報道相關的“新聞”。可見,“新近聽來的事”這個義項,雖是漢日韓語的共同義項,但在三國語言中都已不太常用,因此,先行研究中就有人將“新聞”視為完全異義詞。
“新聞”在日語和韓語中的意思是相同的,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報紙”。日韓語中與漢語“新聞”意思相對應的是來源于英語“news”的音譯外來詞——ニュ—ス(日),??(韓)。
可見,漢語“新聞”與日韓語“新聞”是語義上有聯系,但所指不同的異義詞。
2.漢日韓語“新聞”的詞源聯系
本文找到“新聞”的最早例句為唐代李咸的《春日喜逢鄉人劉松》中的詩句:
(21)舊業久拋耕釣侶,新聞多說戰爭功。
這里的“新聞”是指新近聽來的事。到了宋代,“新聞”出現了“有別于朝報的小報”的意義。例如:
(22)朝報,日出事宜也。每日門下后省編定,請給事叛報,方行下都進奏院報行天下。其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皆衷私小報,率有漏泄之禁,故隱而號之曰新聞。(宋 趙升《朝野類要·文書》)
這里的新聞是指有別于正式朝報的小報。由此可知,日語和韓語的“新聞”所指的,即與現代漢語“報紙”相對應的語義,在宋代就能看到,“新聞”增加“以書面形式呈現的新近見聞”的義素。那么,日本在翻譯外來語時賦予“新聞”的新義,在古漢語中也是有跡可循的。
漢語“新聞”也曾經有“報紙”的意思。例如:
(23)吾并將此文譯為英、佛、露、獨各文,送各國新聞登之。(宋教仁《宋漁父日記》)
此處的用例是否受到了日語翻譯的影響,本文仍沒有找到足夠的語料加以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用法并不穩定,沒有進入漢語的基本詞匯。取而代之的是“報紙”這個詞。
早在唐代,我國就有了類似于“報紙”的每日發布的“官報”,雖與近代意義的“報紙”有一定的區別,但“官方發布的,以書面形式呈現的新聞”這樣的事物已經存在。在產生于意大利近代意義的報紙出現后,漢語給“報”加上了表示其材料的“紙”,“報紙”作為一個新詞便產生了。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中有:
(24)“又《書所見》云:‘料來不少蕓香氣,可惜狂生在上風之類,不知他怎么都選在報紙上面。”
這樣,漢語“新聞”和“報紙”,就有了分別表示內容和載體兩個不同詞義的分工。
“news”通過音譯分別進入了日語和韓語,沒有進入漢語。漢語音譯外來詞,特別是雙音節和三音節以上的外來詞,都是整體表現一個外來的概念,往往是漢語本身沒有與這個概念相對應的詞語。漢語如果本身就有表示該概念的詞語,音譯外來詞一般不會取代漢語的固有詞匯。現代日語和韓語中則有大量源于西方語言的“音譯詞”進入基本詞匯中,甚至會有取代固有詞的情況出現。漢語和日韓語會有這樣的不同。這與陳保亞(2013)提出的“語言在自然接觸過程中的傳承勢力,即語勢”有關,他認為“漢語由于母語人口多,詞匯豐富,所以制造仿譯詞的能力也特別強,比如日語大量借用的英語詞,漢語大量以仿譯詞的方式出現。日語把計算機音譯成コンピュータ,漢語則仿譯為“計算機”。日語把麥克風音譯為マイク,漢語早期音譯成“麥克風”,后來進一步仿譯成“話筒”。通常語勢越強,借詞中仿譯詞越是多于音譯詞。[2]
(四)對異義漢字同形詞“作業”的分析
1.漢日韓語“作業”的詞義關系
漢日韓語“作業”都有從事某種生產活動或軍事活動的意思。除了共同的義項之外,漢語、日語、韓語中又分別引申出了不同的意思。
漢語“作業”還有“為完成生產、學習、軍事訓練等任務而布置的活動”的意思,相當于日語的“宿題”,韓語的“??(宿題),??”。
日語“作業”還有“行為”的意思。例如:
(25)サントスの御作業(基督教圣徒的行為)。
韓語“作業”還有“為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計劃下做事”。例如:
(26)????? ?? ???? ?? ?? ???? ???(出品人在為這次展示會做準備)。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引申文都與“從事某種活動”有關,是由此義引申出來的。
2.漢日韓語“作業”的詞源聯系
漢語“作業”最早是指所從事的工作、業務,是名詞。例如:
(27)行令半歲,萬民聞之,舍其作業,而為囷京以藏菽粟五谷者過半。(《管子·輕重丁》)
(28)人無貧富,咸失作業。(宋·司馬光《與吳丞相書》)
后來引申出了動詞的用法,意思是從事生產工作。這個詞義傳到了日本和韓國,成為了漢日韓漢字同形詞“工作”的共有義項。例如:
(29)爲將作大匠,吏皆懷恩,人自竭節作業。(漢·班固《東觀漢記·魏霸傳》)
(30)船愈朝前進,水愈見混濁,天空愈見昏朦起來。楊樹浦一帶的工廠中的作業聲,煤煙,汽笛,起重機,香煙廣告……中世紀的風景畫,一轉瞬間便改變成為未來派。(郭沫若《創造十年》)
(31)?? ????? ???? ?????.(保證船只正常作業。)
(32)徹夜で作業する.(通宵作業。)
“為完成生產、學習、軍事訓練等任務而布置的活動”這個引申義產生得比較晚,應該是到了近現代才出現的,因此沒有傳到日本和韓國。例如:
(33)在學校作文,是作業,可以模擬他人。(孫犁《秀露集·關于編輯和投稿》)
在日語和韓語中與漢語“作業”語義相對應的詞是“宿題”。這是一個和制漢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指晚上帶回家思考的問題。從搜集到的例句看,產生的時間應該早于漢語“作業”對應的語義。日語“宿題”傳到了韓國,并進入了韓語的基本詞匯。例如:
(34)御詩會いかが。宿題御定め候はば一月一次づつにて豚児へ御談じ...(山內尚助宛大田南畝書簡享和元年(1801)4月19日)
(35)??? ?? ??(宿題) ? ?????(上次留的作業做好了嗎?)
總之,漢語“作業”傳到日本和韓國后,三國語言中都保留了“從事生產工作”這個詞義。而后,又在各自的語言中引申出新義。漢語“作業”在近代產生了“為完成學習等任務而布置的活動”義,而日語中也已經創制了與此相對應的和制漢語“宿題”,并傳到韓國。
(五)對異義漢字同形詞“深刻”的分析
1.漢日韓語中“深刻”的詞義關系
“深刻”在漢語、日語、韓語中的詞義都不太一樣,只有日語和韓語在表示“嚴重”這個義項上是相同的。但是,無論是漢語表示的“達到事情或問題的本質的,內心感受程度很深的”,還是日語表示的“態度、氣氛嚴肅,情況嚴重,深刻,尖銳,打動人心,極為殘忍”,還是韓語表示的“嚴重,沉重”,都與“程度深”有關,也就是與“深”這個構詞語素的語義相關。“程度深”這樣的語義適用性是很靈活的,因此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引申義。
2.漢日韓語“深刻”的詞源聯系
漢語“深刻”最早的語義是“嚴峻苛刻。”例如:
(36)是時趙禹、張湯以深刻為九卿矣。(《史記·酷吏列傳》)
(37)性笤厚,不樂為深刻,居官能以儉養廉,而不廢赒給同里。(明·李東陽《吳公神道碑銘》)
“深刻”的這個詞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但在日語和韓語中卻還能看到它的用法,日語和韓語保留了“深刻”的古義。例如:
(38)生活難がますます深刻になってきた。(生活困難問題越來越嚴峻。)
(39)??? ?? ????.(問題相當嚴峻。)
后來引申出了“深切透徹”義。例如:
(40)又言“店陵年少,不宜鎮襄陽;左仆射王暕在喪,被起為吳郡,曾無辭讓。”其言深刻。(唐《南史·循吏傳·郭祖深》)
(41)阿永究竟比我們高明,問題看的深刻。(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后來出現了“痕跡深”這一用法,這個引申義應該是受到了“刻”字義的影響,指的是深深地刻下后留下了痕跡。例如:
(42)灰白的頭發理得很短,額上的皺紋特別深刻。(柯云路《三千萬》)
在現當代文學作品中,作家們開始使用“深刻”來表示“內心感受程度很深”。例如:
(43)而她卻從不曾在他們之中,有過一點深刻的交誼。(丁玲《韋護》)
(44)母親愛子的心,是何等的深刻!(冰心《超人·寂寞》)
漢語“深刻”從最初表示“嚴峻深刻”開始,就是一個表示抽象概念的詞,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義素是“程度深”。在后來的引申義中,無不與“程度深”相關聯。當“深刻”的古義“嚴峻深刻”傳到了日本和韓國后,在日語和韓語中保留了下來。到了今天,盡管在日語和韓語中都有詞義的引申變化,但是“嚴峻深刻”仍然是日語和韓語“深刻”的主要義項。另一方面,“深刻”的古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使用的是后來的引申義。
三、漢日韓漢字同形詞詞義演變規律
從上文的舉例分析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漢日韓漢字同形詞詞義演變的大致規律:
(一)由于漢語古今詞義發展變化而產生了詞義差別
漢語“事情”最初為“事物的真相、實情、事物的情理”之義,后來發展演變出了現在“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所遇到的一切社會現象”之義,而其最早的詞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現代日語和韓語中的“事情”還保留著漢語“事情”的最初語義。
漢語“作業”傳到日本和韓國后,三國語言中都保留了“從事生產工作”這個詞義。漢語“作業”在近代產生了“為完成學習等任務而布置的活動”義。
(二)由于漢字詞被日語和韓語吸收后,在各自的語言中都有變化而產生了詞義差別
漢字詞“先生”被日語和韓語吸收后,在各自的語言中指稱對象產生了一定的差別。“先生”在三種語言中指稱對象范圍雖有差異,但都有詞源上的聯系,都是與核心義項相關并發生的引申。
(三)翻譯西方語言時,漢語、日語和韓語中出現了各自對應的譯詞
由于歷史的、社會的或語言本身的原因,出現了一個選擇并進入各自語言中的基本詞匯的過程。
“news”通過音譯分別進入了日語和韓語,沒有進入漢語。漢語自古就有“新聞”一詞表示新近聽來的事,這是漢語中本身就有的概念。漢語音譯外來詞,特別是雙音節和三音節以上的外來詞,都是整體表現一個外來的概念,往往是漢語本身沒有與這個概念相對應的詞語。如果漢語本身就有表示該概念的詞語,音譯外來詞一般不會取代漢語的固有詞匯。現代日語和韓語中則有大量源于西方語言的“音譯詞”進入基本詞匯中,甚至會有取代固有詞的情況出現。漢語和日韓語會有這樣的不同,與日語的五十音圖和韓語的彥文字母都與記錄語音的表音文字有關。這是語言和詞匯系統自身的選擇。
四、結語
本文嘗試通過對異義漢字同形詞例詞的分析來探究有一定詞源關系的漢字同形詞義出現差異的原因及其規律。從舉例分析中,歸納出了漢日韓漢字同形詞詞義演變的規律:(一)由于漢語古今詞義發展變化而產生了詞義差別;(二)由于漢字詞被日語和韓語吸收后,在各自的語言中都有變化而產生了詞義差別;(三)翻譯西方詞語時,漢語、日語和韓語出現了不同的譯詞。由于歷史的、社會的或語言本身“語勢”強弱的原因,出現了一個選擇并進入各自語言中的基本詞匯的過程。
我們歸納分析出的規律,是一種演變后的結果,尚未能對推動詞義演變的原因進行進一步地分析。在分析中我們看到,由于語言和詞匯系統的差異,對詞義的演變和外來詞語的選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下一步研究中,我們將結合詞義演變的相關理論,分析推動詞義演變的動因。
注釋:
①曹煒.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5,(2).
②陳保亞.語勢、家庭學習模式與語言傳承——從語言自然接觸說
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參考文獻:
[1]陳保亞.語勢、家庭學習模式與語言傳承——從語言自然接觸說
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2]池在運,李永求,李翼熙,樸淑子,李正秀,吳相.精選韓漢
漢韓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韓國國立國語研究院.標準國語大辭典[Z].漢城:斗山東亞
出版社,1999.
[4]漢語大詞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
社,1986-1993.
[5]黃力游,林翠芳.日漢同形異義詞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
與研究出版社,2004.
[6]姜晚成,王郁良.精選日漢漢日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
[7]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國語辭典(第5版)[Z].北京:世界圖書出
版公司,1999.
[8]日本大辭典刊行會,第二版編集委員會.日本國語大辭典[Z].日本
東京:小學館,2000.
[9]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
社,2010.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
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2]李得春.漢朝語言文字關系史[M].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
版社,1992.
[13]蘇新春.漢語詞義學[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2008.
[14]朱京偉.日語漢字詞演變舉例[J].外語教育與研究,1992,
(3).
[15]佐藤芳之.日漢同形異義詞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
論文,2010.
(陸姍娜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