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從句法和語義的角度分析漢語持續(xù)體“著”和韓語“-??-”結構的語法化過程時發(fā)現(xiàn),“著”和“-??-”結構均逐漸由具體語義轉換成抽象語義,并伴隨著語法上的變化?!爸焙汀???”結構都是從其所含的空間義演變而來的,兩者都表示狀態(tài)的持續(xù),之后逐漸帶有“進行”義。
關鍵詞:持續(xù)體 著 -? ?- 語法化
一、引言
語法化是語言演變的過程,所有語言都要經(jīng)歷這個過程。一般來說,語法化就是由帶有詞匯性意義的實詞類向帶有語法性意義的虛詞類轉換的語言演變現(xiàn)象。語法化研究包括對語言共時的描述和歷時的追溯,目的是推導出語言形式的演變和形成過程。語法化大致會經(jīng)歷“詞匯意義弱化→詞匯意義消失→語法功能獲得→語法功能轉移”的過程。
Bybee,Perkins&Pagliuca;(1994)考察了76種不同類型的語言中時體態(tài)標記的詞匯來源。他們發(fā)現(xiàn)進行體是從處所含義中派生出來的。通過漢韓對比,我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漢韓兩種語言在體標記的語法化過程中存在許多相似之處。
由漢韓兩種語言的語法化途徑的對比可知,“著”和“-??-”都是從處所含義動詞演變成體標記的。下面從句法和語義角度來進行對比分析。
二、從句法上對比
(一)漢語持續(xù)體“著”
對體標記“著”的來源作過詳細探討的有呂叔湘(1941)、王力(1989)、趙金銘(1979)、梅祖麟(1988)、吳福祥(2004)等。我們也認為“著”是從處所動詞發(fā)展為體標記的,是從“持續(xù)”義發(fā)展成“進行”義的。關于“著”語法化過程的討論已經(jīng)很多。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從句法的角度探討漢語“著”的語法化路徑。
王力(1989)在《漢語語法史》里指出,“著”是由有“附著”義的動詞“著”(著)演變而來的?!爸弊畛跏羌兇獾膭釉~。如:
(1)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著之東門,以觀越寇滅吳也。(《說苑·正諫》)
從漢代以后,“著”開始了語法化的過程,首先出現(xiàn)了“動+著(著)”的用法和“動(+賓)+著(著)+處所名詞”結構。如:
(2)株杌婦聞,憶之在心,豫掩一燈,藏著屏處。(《賢愚經(jīng)》)
(3)色欲無常,合會有離,如泡如沫。愚者戀著,殃禍由生。(《中本起經(jīng)》《大正藏》4/149c)
到了南北朝以后,“著”(著)字開始虛化。這時期,“著”(著)雖然保留著“附著”義,但是它不用作謂詞。這時期“著”(著)字一般只用在處所狀語的前面,并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等字一起使用。
(4)長文向小,載著車中。(《世說新語·德行》)
(5)一二日,因載著別田舍,藏置復避中。(《三國志·魏志》)
唐代以后,“V+著(著)”形式更加常用,“V”從產(chǎn)生附著狀態(tài)、使受事發(fā)生位移的動詞擴展到了一般動作動詞,后面的賓語也從處所詞擴展到了一般的實體名詞(受事對象)。并且還出現(xiàn)了“動+著(著)+動”的形式,表示兩個行為同時進行。但是這樣的格式在唐代并沒有普及。如:
(6)見他宅舍鮮凈,便即穴白占著。(《敦煌變文·燕子賦一》)
(7)多只煉得藥,留著(著)待內芝。(《侯真人降生臺記》)
宋代,“動+著+動”句式日趨成熟,被廣泛使用。如:
(8)向尊前,閑暇里,斂著眉兒長嘆,惹起淚恨無限。(《秋江月》)
還出現(xiàn)“形+著+動”格式。如:
(9)不是大著個心去理會,如何照管得。(《朱子語類》)
宋元時代,“了”和“著(著)”的分工還是不夠明確的。在許多地方,“著(著)”字表示行為的完成,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了”字。如:
(10)忽然死著,思量來這是甚則劇,恁地悠悠過了。(《朱子語類》)
元明以后,“著”的語義更加虛化,基本脫離“附著”義,完全語法化為表示時態(tài)范疇的語法助詞,并且這種用法逐漸固定下來。
(11)我有一個伙伴后了來,我沿路上慢慢地行著等候來,因此上來的遲了。(《老乞大》)
從上面“著”的歷時演變考察中可以看出,“著”的語法化過程大致經(jīng)歷了“動詞→介詞→助詞”的過程,即從處所動詞發(fā)展為體標記,并且其所帶賓語也從處所名詞擴展到了受事名詞。
(二)韓語持續(xù)體“-? ?-”
韓語“-??-”結構曾因歷時的變化,由中世紀韓語“V+助詞+V”接續(xù)結構中的自立謂詞向輔助謂詞演變,最終成為了輔助謂詞。即之前的“V+?+V”結構逐漸固定為“謂詞+?+”結構,最終帶有了語法功能。這時的“??”和“–?”緊密相連,總是作為一個語法單位出現(xiàn),無法獨立使用。
我們認為“??”經(jīng)過語法化演變從主謂詞變成了輔助謂詞,和“–?”連在一起表示現(xiàn)在進行時。這里的“??”表示“存在”,而表達存在時必須有“存在的對象”和“存在的處所”。可以得知,韓語的進行時也同樣是從處所含義的動詞發(fā)展而來的。
下面分析韓語“-? ?-”的語法化路徑。
從15世紀文獻材料《釋譜洋節(jié)》(1447)、《三綱行實圖》(1471)的例句中,我們可以確定例句中的主語大多帶有[+有情]和[+人]的語義特征,另外,和“-? ??”結構連用的先行謂詞只能是及物動詞。如:
(12)?? 香 ??? ??? (?? ? ??? ???)《釋譜洋節(jié)23,26》
好的 香燭 燃點 過日子 (點燃好的香燭過日子)
(13)官屬? 降??勸??? 對答 ???? ??? 《三綱行實圖 忠21》
(官屬勸降 開口不答。)
例(12)、(13)中使用的動詞除了“???(燃點)”和“????(對答)”以外,還有“??(蓋房子)”“??(吃飯)”“????(教別人)”等。大部分先行動詞都是及物動詞。
16世紀,相關學者們在《清州北一面順天金氏墓出土簡札》中發(fā)現(xiàn)了40多個“-? ?-”結構。大部分是和及物動詞連用的,先后行謂詞不可分離。
(14)??? ?? ??.(??? ?? ??)
單衣 穿著 (穿著單衣)
15世紀,中世紀韓語的“-?-”結構大部分可以確定其后行謂詞“??”是獨立的,“-?”和“??”之間可以添加詞匯要素,還可以倒置先后行謂詞。由此可以得知,中世紀韓語中的“-?”還在作為主謂語被使用并繼續(xù)維持著接續(xù)的功能。但是《清州北一面順天金氏墓出土簡札》中的40多個例句則很難單純地把它們看成是接續(xù)結構。
從16世紀開始,主謂詞“??”和“-?”連用,漸漸地演變成為了輔助謂詞結構。這時期出現(xiàn)了“-???”結構跟自動詞連接的現(xiàn)象?!????”結構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可以跟自動詞和及物動詞一起使用。在《清州北一面順天金氏墓出土簡札》中,動詞“??(相信)”不僅跟“-???”結構一起使用(?????),還跟“-???”結構連接在一起(?????)。這里的“-???”結構和“-???”結構是一樣的意思。我們認為從這一時期開始,“-???”結構開始慢慢地替換“-? ??”的功能。
17世紀的語言材料中有“-? ??”結構的并不多。重刊《杜詩諸解》中依然遵守著與及物動詞連用的制約。
(15)?? ?? ? ??? ? ?? ??(《杜詩重5.49》)
吾 徒 且 加 餐,休適蠻與荊
18世紀的《女四書諺解》(1736)和《種麥編織》(1758)中,“-??-”結構各出現(xiàn)了1次,在《三譯總解》(1774)中出現(xiàn)得較多,共13次,在《五倫行實圖》(1797)中出現(xiàn)了7次。值得注意的是,《三譯總解》的例句中出現(xiàn)的大多是和心理表現(xiàn)的狀況相連用的“-??-”結構。另外,在先行謂語是自動詞的例句中出現(xiàn)了“-??-”結構,并有一兩個例子是帶有進行語義的,由此可以看出“-??-”結構漸漸開始帶有“進行”語義。
(16)? ?? ???? ?? ???? ?? ? 孫權? ? ???? ?? ????.
這件事 利益 有 想 時 孫權茶 讓我 拿來 所以 拿來了。
(自己想這件事有利益的時候,孫權讓我把茶拿來。)
我們可以推出例(16)中的“-??-”結構出現(xiàn)的動詞是心理動詞,除了“????(想)”外,還跟“????(懷疑)”“????(擔心)”“????(等待)”等心理動詞連用。
(三)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漢語“著”和韓語“-??-”結構都是從處所動詞演變成體標記的。另外,在語法化的過程中與動詞的結合,使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最初,“著”大部分與及物動詞連用,然后由最初的體現(xiàn)處所的移動或目的地,逐漸演變?yōu)榕c一般動作動詞連用,賓語范圍從只以處所名詞為賓語擴大到廣泛地使用受事名詞。到了宋朝則可與形容詞一起使用,它的功能也隨之擴大。韓語“-? ?-”結構在16世紀時還只能與及物動詞連用,而到了18世紀擴大到了可以與自動詞連用。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著”和“-??-”結構逐漸由具體語義轉換成抽象語義,并伴隨著語法上的變化。另外,宋元時“著”表示行為的完成,與“死”“忘”等動詞和心理動詞連用,可是后來跟“了”分工以后,便不跟這些動詞一起連用了。18世紀時,韓語“-??-”結構也可以與心理動詞連用。但是與漢語不同,現(xiàn)代韓語仍然將“死”之類的非持續(xù)義的動詞與“-??-”結構連用。
三、語義上的對比
前文分析了“著”和“-??-”結構逐漸由具體語義轉換成抽象語義時語法上的變化。下面探討“著”和“-??-”結構獲得“進行”義的語義演變過程。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著”和“-??-”結構在經(jīng)歷語法化演變時,首先具有“持續(xù)”義,之后又引申出“進行”義。
(一)漢語持續(xù)體“著”
王力(1989)在《漢語語法史》中談到,“著”是從附著的“著”演變而來的。雖然到了南北朝以后“著”字開始虛化,但是還保留著“附著”義。這時期,“著”跟處所狀語連用時表示的是“在”義。到了唐代,“著”可以帶賓語,這時“著”字的語義有了變化,它產(chǎn)生了“到”的意思。北宋已經(jīng)存在表示進行的“著”??墒撬卧獣r期“著”字表示行為的完成,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了”字。到了明代以后,“了”和“著”字才有明確的分工??梢哉f“著”字經(jīng)歷了從“附著→在→到→進行、完成→進行”的發(fā)展過程。
六朝以后,“V著(著)”結構是常見的。根據(jù)“V”的語義特征可分為兩類。一種是“V”所表示的動作是靜態(tài)的,這里的“著(著)”相當于“在”。另一種是“V”所表示的動作是動態(tài)的,這時“著”相當于“到”。例如:
(17)長文甚小,載著車中?!娜粢嘈。デ?。(《世說新語·德行》)
(18)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后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世說新語·簡傲》)
梁銀峰(2010)提出:六朝時,在“動態(tài)動詞+著”結構中,個別動詞是不及物動詞,且“著”由空間域轉到時間域。例如:
(19)隴西上計應行去,城南美人啼著曙。(《樂府詩集·烏棲曲》卷48)
“著”從空間域到時間域的變化可以證明其語義開始了變化,這一變化便是語義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過程。
唐代以后,“著”字本身的用法和語義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主要有表示狀態(tài)持續(xù)和動作同時進行兩類。例如:
(20)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唐·王建《北鄺行》)
(21)多只煉得藥,留著(著)待內芝。(《侯真人降生臺記》)
在上面的例句中,“堆”這樣的動作本身可以延續(xù),“著”加在其后,表示這種靜止狀態(tài)的持續(xù),類似的動詞還有“倚,憑”等。唐代也有了“動+著+動”的形式,“留著(著)待”中“留著”是“待”的進行的條件和方式。但是這樣的用法在唐代并沒有普及。
宋代以后,“動+著(著)+動”的形式被廣泛使用。王力(1989)認為這時期的“著”是真正表示行為的進行。我們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但是也得考慮“動+著(著)+動”形式動詞的語義特征。例如:
(22)傳聞有意用幽側,病著不能朝日邊。(《病起荊江亭即事》)
上面例子中,“病”是狀態(tài)動詞,所以這里“著”表示的是不是進行,而是持續(xù)。
(23)殿上坐的,戴著冕旒,穿著王者衣服。(《五代史平話·唐史》)
在例(23)中“戴”和“穿”都具有動態(tài)和靜止的意義,所以這里的“著”表示行為的進行。
王力也述道,宋元時期,在許多地方,“著”字表示行為的完成。例如:
(24)若不直說,便殺著你!(三國志平話卷中)
(二)韓語持續(xù)體“-??-”
中世紀韓語“V+?+V”結構中的“V? ??”結構逐漸具有了語法功能,韓語的“-??-”結構也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輔助謂詞結構。
15至16世紀,《清州北面順天金氏墓出土簡札》中的“-??-”結構只與及物動詞連用,帶有“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語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的先行謂詞帶有持續(xù)的語義,“-?”只起到接續(xù)功能,而“??”在詞匯上還保留著“存在狀態(tài)”的語義,因此賦予了其“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的語義。此時的“-???”結構還不能拋棄其自身詞匯語義,這可以說是語法化功能或文法化初期階段的面貌。又如:
(25)?? 香 ??? ??? (?? ? ??? ???) 《釋譜洋節(jié)23,26》
好的 香燭 燃點 過日子 (點燃好的香燭過日子)
(26)官屬? 降??勸??? 對答 ???? ??? ~(《三綱行實圖 忠21》)
官屬勸降 開口不答~。
例(25)中的“-??-”結構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例(26)中的“-? ?-”結構表示狀態(tài)持續(xù)。
到19世紀中葉,“-??-”結構幾乎完全具有了和中世紀韓語類似的功能。但是在18世紀末,幾個表示“進行”語義的“-??-”結構出現(xiàn)在《三譯總解》。再如例(27):
(27)? ?? ???? ?? ???? ?? ? 孫權? ? ???? ?? ????.
這件事 做 想 時 孫權 茶 讓我 拿來 所以 拿來了。
(我想做這件事的時候,孫權讓我把茶拿來。)
例(27)中的“-??-”結構表示“進行”義。“想”和“讓我拿來”這兩個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很短,而且“想”的事件能夠作為“讓我拿來”事件的背景。
19世紀末,又發(fā)現(xiàn)了許多帶有“進行”或“反復行為的持續(xù)”義的例句。
20世紀初的新小說中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帶有“進行”語義的例句,“-??-”結構與自動詞(哭,打盹兒)連用的例句也是在這一時期被發(fā)現(xiàn)的。因此,可以認為“-? ??”發(fā)展成為帶有“進行”語義結構的時期是在20世紀前后。例如:
(28)?? ????? ???? ???(???? 1897-03-16)
現(xiàn)在 在濟物浦 治療 著 (現(xiàn)在在濟物浦正在治療。)
(29)?? ???? ? ??? ???? ???? ?? ?? (???? 1907.10.18,3)
義兵 450名左右 晚飯 做 (450名左右的義兵做晚飯的時候)
(30)?? ?? ?? ??? ?? ???(水宮鱉主簿山中兎處士傳)
你 為什么 樹 后面 哭著 (你為什么在樹后面哭呢?)
像漢語“著”曾一度具有“了”的語義一樣,韓語中的“-??-”結構在中世紀韓語中也有帶“結果”義的“-???”結構形式。隨著語言的演變,漢語“著”和“了”的功能出現(xiàn)分化,而韓語則是用“-???”結構代替了“-???”結構,使“著”的使用范圍變廣。因此,韓語的“-???”結構不僅具有“持續(xù),進行”義,還具有“結果,完成”義。
四、結語
本文從句法和語義的角度分析了漢語“著”和韓語“-??-”結構的語法化過程。“著”和“-??-”結構都是從處所動詞演變而來的,兩者都表示狀態(tài)的持續(xù),逐漸有了“進行”義,且都是由表示狀態(tài)持續(xù)的語義逐漸獲得了表示進行的語義。值得注意的是,漢語的“著”曾經(jīng)帶有“了”的語義,之后這一語義被完全分化出去,而韓語的“-??-”結構在現(xiàn)代韓語中依然保留中世紀韓語中的“結果”義。在現(xiàn)代韓語中,“-??-”結構不僅有“持續(xù),進行”義,還有“結果,完成”義。因此,雖然現(xiàn)代漢語“著”和韓語的“-??-”結構經(jīng)歷了相似的語法化過程,但不能將其完全對應。
筆者總結上述所言漢韓持續(xù)體“著”與“-??-”在語法化路徑對比及其對應情況如下表。
漢語“著”與韓語“-? ?-”的語法化路徑對比表
漢語 韓語
時代 句法 語義 時代 句法 語義
著 附著 V+助詞+V 存在
漢代以后 V+著+處所名詞 附著,在 15世紀 及物動詞+-? ?- 存在,持續(xù)
唐代以后 V+著+實體名詞 到,持續(xù) 16世紀 及物動詞+-? ?- 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
V+著+V 同時進行 17世紀 及物動詞+-? ?- 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
形+著+動 18世紀 心理動詞、及物動詞、
不及物動詞+-? ?- 結果狀態(tài)的持續(xù),進行
宋元時代 V+著 完成,持續(xù) 19世紀末 心理動詞、及物動詞、
不及物動詞+-? ?- 進行,反復行為的持續(xù)
元明時代 V+著 持續(xù),進行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趙金銘.敦煌變文中所見的“了”和“著”[J].中國語文,1979,(1).
[3]梁銀峰.論漢語持續(xù)體標記“著”和進行體標記“著”的語法化路徑[J].語言研究集刊,2010:188-206.
[4]李訥,石毓智.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J].中國語文,1997,(2):82-96.
[5]Joan Bybee,William Perkins&Revere; 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6]???.“-? ??”??? ???? ?? ??? ??[J].????,2002,(94): 167-203.
[7]???. “-? ??”????? ‘?? ?? ?? ??[J].語文研究,2004,(44):125-160.
[8]???.??“-?”?“-?”? ??? ??[J].????,1981,(2):227-236.
(康善信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