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了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召開了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這一要求十分重要。
近讀英國沃里克大學歷史學教授科林·瓊斯在2004年出版的《巴黎城市史》,書中講到了有關埃菲爾鐵塔的一個十分生動的故事。
1887年1月26日,鐵塔正式破土開工。在動工僅僅不到20天,巴黎一批藝術家和建筑師聯名起草了一份抗議書,刊登在1887年2月14日的《時代報》上。這份抗議書得到50位簽名者的響應,簽名者幾乎囊括了當時巴黎各界的名人,包括音樂家古諾和馬斯內,詩人普呂多姆,劇作家薩爾杜,作家小仲馬、莫泊桑等。他們寫道:“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恥辱,我們確信,即使是愛財如命的美國人也不想要它。每個人都了解這一點:每個人都談論它;每個人也都因為它而極度心煩,而我們的說法只是廣大民眾呼聲中一個小小的回音,要知道,廣大民眾的呼聲是值得警覺的。”但有意思的是從1889年建成到21世紀初,登上埃菲爾鐵塔參觀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億人。這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三點:
城市地標式建筑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一定是與社會發展的潮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要符合時代趨勢,其價值就會不斷體現出來,就會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們知道,埃菲爾鐵塔是為了1889年巴黎世博會而建造的,它體現了工業革命的成就,把工業文明的成就以聳入云端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此具有強大的震撼力,為人們所廣泛接受。正如鐵塔的設計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說:“為了近代科學的光榮,為了更為偉大的法國工業的榮譽,我想建立一座凱旋門,它將可以和幾個世代以前為征服者建立的凱旋門同樣地激動人心。”正因為如此,建成當年的1889年就有200萬人來參觀該鐵塔。
城市建筑不是無生命的鋼鐵森林,而是有生命的價值載體。地標式建筑更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鮮明體現。德國偉大作家歌德80歲時曾經說過:“我在我的文件中發現一部手稿,在那里我曾把建筑稱作凝固的音樂。現在想來也真的不無道理,由建筑傳達的情緒,確實與音樂的效果近似。”建筑不僅是凝固的音樂,而且是能夠體現社會價值觀的有形的實體。法國大文豪雨果在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一書中就提出建筑是特定文化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凝固的表現形式。城市精神培育和弘揚應當充分利用好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間。
城市建筑的文化價值往往要經歷歷史的風霜雪雨。只有經得起風吹雨打的建筑才能最終成為歷史的地標。想到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就會想到斯莫爾尼宮。斯莫爾尼的意思是瀝青。這里原來是一個生產瀝青的工廠,后來在這里修建了修道院。1917年8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遷至斯莫爾尼貴族學院的大樓內,9月布爾什維克取得了蘇維埃領導權,十月革命時列寧在此指揮了革命并取得勝利。斯莫爾尼宮于是便有了偉大的十月革命司令部的光榮。保護好城市的文化建筑,就是在保護人類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