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松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由簡·雅各布斯于1961年出版。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進入逆城市化階段,開始盛行的郊區化浪潮導致美國大城市中心區的衰敗,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紛紛離開城市中心,而原先繁榮的中心區逐漸被大量的窮人、有色人種占據。于是美國展開了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運動。作者雅各布斯在上世紀50年代在美國任《建筑論壇》助理編輯,負責報道城市更新運動,她認為大拆大建的外科手術式的城市更新“不是對城市的改建,而是對城市的洗劫”,她逐漸對傳統的城市規劃理念產生了質疑乃至否定,由此寫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在此書的導言中,她開誠布公地寫道:“此書是對當下城市規劃和重建理論的抨擊。所進行的抨擊不是對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癢的批評,恰恰相反,要抨擊的是那些統治現代城市規劃和重建改造正統理論的原則和目的。”
雅各布斯是不折不扣的城市主義者。她認為霍華德提出“花園城市”理論的目的是要創造自足的小城市,盡量避免使小城市變成大城市,他創立了一套強大的、摧毀城市的思想。而芒福德的《城市文化》一書,基本上就是對城市疾病的可怕的、充滿偏見的羅列,對大城市的成功之處漠不關心,只對大城市的失敗有興趣。在他眼里,大城市就等于是大雜燴、暴力之城、丑陋之城,是一個惡魔、暴君、行尸走肉者。雅各布斯態度鮮明地提出,人口的集中是一種資源;大城市是天然的多樣化的發動機,是各種各樣新思想和新企業的孵化器。一個大城市只要有活力,就有了戰勝任何困難的武器。最有力的例證便是大城市在與疾病斗爭方面發揮的作用。城市曾經是疾病的最無助和最凄慘的受害者,但是它們后來成了疾病的最大的戰勝者,斗爭中發展的現代醫療技術、完備的公共衛生體系現在不僅大城市需要,郊區、小城鎮也需要,而這些東西都是大城市的產物。有誰會認為解決今天困擾我們的問題的答案會出自那種鐵板一塊、標準一致、毫無變化的小鎮生活?她的觀點不禁讓我想起愛德華·格萊澤于2011年出版的《城市的勝利》這本書。他雄辯有力地證明:高密度的城市生活相比郊區生活,更綠色、更環保、對大自然的破壞更小;而且能夠帶來創新與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因而說,是城市的勝利。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通篇圍繞大城市的多樣性這條主線,美國的城市需要各種各樣的多樣性,各種互相聯系、互相支持、錯綜復雜的多樣性,城市生活由此可以進入良性運轉。大城市所謂的“死與生”完全由城市的多樣性主宰。單調、缺乏活力的城市只能是孕育自我毀滅的種子。但是,充滿活力、多樣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則是自我再生的種子,即使有些問題和需求超出了城市的限度,它們也有足夠的力量延續這種再生能力并最終解決那些問題和需求。城市規劃最重要的問題是城市如何能夠綜合不同的用途、產生足夠多的多樣性,以支撐城市的文明?
城市要產生豐富的多樣性,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都會阻礙一個地區多樣性的產生。
第一個條件,城市的主要功能必須要多于一個,最好是多于兩個,這些功能要確保有大量人流,同時人流的時間分布還要均衡。而且多種功能之間只有有效地融合,才能達到產生多樣性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融合呢?(1)在不同的時間段使用同一條街道;(2)在不同的時間段人們要使用同一條街道上的相同設施;(3)在不同的時間段使用同一條街道的人群在數量上要相對均衡。
第二個條件,大多數的街道必須要短,也就是說,在街道上能夠很容易拐彎。街道頻繁出現和街段短小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而商店太多,從街頭排到街尾,并且商業格式一致,會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
第三個條件,一個地區的建筑物必須各式各樣,年代和狀況各不相同,應包括適當比例的老建筑。如果城市的一個地區只有新建筑,那么在這個地方能夠生存下去的企業肯定是那些能夠負擔得起昂貴的新建筑成本的企業。在城市的任何地方,成功的多樣性指的是高產出、中產出、低產出和沒有產出的企業的混合,所以城市需要舊建筑來孵化新的產業。舊建筑相對新建筑租金低、維護成本低,能吸引大量的中小微企業,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再者,建筑是有流行風格的,不同年代的建筑,即使是住宅建筑,本身也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筑技術和經濟狀況,從視覺上會低調地增加地區的多樣性。
第四個條件,人流的密度必須要達到足夠高的程度。只有人群集中在一起時才會產生便利的價值。從長遠來看,城市的低密度區域會產生很多危機,最終成為灰色地帶。城市地區的建筑密度要適中,應該高到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地區潛在多樣性的產生;當然,也不能太高,高到了開始壓抑而不是激發多樣性的程度,就過高了。保持建筑高密度要避免建筑標準化,城市街區不能只有一種房屋類型,一旦建筑類型的種類下降,人口和企業的多樣性也會下降或趨向滯緩。要融合建筑的高密度和類型的多樣化,凡是受歡迎的高密度城市地區都擁有種類繁多的建筑。
對于城市的多樣性,人們難免存在一些擔心。一是多樣性會不會導致交通擁擠?其實,一個地方的多樣性越是豐富多彩同時又有條不紊,人們就越愿意步行,減少小汽車的使用。在很多人口集中和用途多樣化的城市地區,人們仍然以步行為主。二是城市的多樣性功能是不是會帶來毀壞?應該說,有些功能確實是有害的,而有些功能人們習慣上認為是有害的,其實不是。前者如,垃圾場對一個地區的便利、吸引力和人口的集中不僅不會有任何好處,相反,還會荒廢土地、影響城市景觀,二手車車場也屬這類。后者如工業廠區,人們一想到工業區,就聯想煙囪冒著黑煙,垃圾滿天飛。事實上,工業區不一定必須要與住宅區分離,通過劃分住宅區和工業區的做法來消除濃煙和廢氣是很荒唐的。因為流動著的氣體并不管哪兒該去、哪兒不該去,只有針對有害氣體、污水本身采取的措施才是有的放矢的行為。就是說,對高排放企業而言,不是要搬遷,而是要減少排放。后者再如殯儀館,在擁有豐富多樣性的城市街區,這樣的地方并不會讓人想到死亡,相比之下,倒是在無生氣的街區,陰沉沉的氣氛會讓人聯想到死亡。殯儀館越是遠離鬧市區,就越讓人感到陰森森。在一些大城市的低收入街區,殯儀館還經常成為一個積極的因素,這是因為有殯儀館就意味著有一位殯葬人,像藥師、律師、牙醫和神職人員一樣,殯葬者在街區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通常是一些聞名遐邇的公共人物。
關于城市多樣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避免多樣性的自我毀滅。多樣性的自我毀滅經常發生在城市中心區,其發展軌跡如下:多樣性發展成功→地區吸引力增加→爭奪空間的競爭加劇→一個或幾個功能勝出(如利潤率高的產業勝出)→敗下陣來的功能退出→地區多樣性喪失。過度模仿和復制成功的功能的結果是多樣性的瓦解。如何避免多樣性的自我毀滅呢?一是通過稅費政策避免重復的發生。一旦發現在一個地區某個功能在爭奪空間的競爭中占有明顯優勢,那么地方政府就要采取不同的稅費政策,避免這個功能在地區的重復。二是發揮公共組織和半公共組織的作用。公共和半公共組織應負責組織有助于多樣性的事業——公園、博物館、學校、醫院、大部分的禮堂、一些寫字樓和住宅。三是競爭性分散。對一個具有活力和多樣性的城市地區來說,需求大于供給,為避免多樣性的自我毀滅,就是要增加多樣性地區的供給,讓更多的地區發展成為多樣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