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江
“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源遠流長、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千百年來,“文明”一詞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自己的含義,蘊含了人們對光明前景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對社會進步的向往等種種含義。
霍布斯最早進行系統研究
在西方,文明一詞究竟何時出現,一直都存有爭議。張金華等學者在《文明與社會進步》一書中提到:“在西方,英國早期啟蒙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已于1651 年寫就《利維坦》一書,提出了文明社會的概念,可以說他是西方思想家最早使用文明一詞的人。”
法國文明史研究專家張澤乾認為,“法國是誕生‘文明詞語的故鄉。1756 年,法國政治經濟學家、重農學派經濟思想的先驅者老米拉波在其著名的《人類之友》 中,正式使用了‘文明的原動力一詞,此后,該詞逐漸為人們普遍接受。”
政治學者虞崇勝則認為“文明”一詞可追溯得更為久遠,他在《文明的科學涵義探微》一文中,提出早在公元前 4 世紀,古希臘人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就已經使用了“文明”一詞。此外,中世紀人文主義大師但丁也曾使用過civilita一詞,后來這一詞語又演化出另一新詞civilisatie,在詞義上已與“文明”相近。
霍布斯是否是最早提出“文明”一詞的人,也許還需要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西方最早對人類文明進行系統研究的人。伴隨著近代商品經濟和啟蒙思想的發展,霍布斯最早提出了人類由自然狀態進入國家狀態是人類文明的起點的觀點。
1755年,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提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兩面性的觀點,成為文明批判論的先驅;1756年,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發表《論風俗與民族精神》(即《風俗論》),該書雖未使用“文明”這一詞語,但被公認為是闡述文明通史的啟蒙之作。1770年,英格蘭18世紀最偉大的史學家吉本在其傳世之作《羅馬帝國盛衰史》中,也提及了“文明”的概念;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會》一書,專門探討了人類文明起源問題,他認為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是氏族的解體和國家制度的建立,國家的建立是人類進入政治社會的標志,亦是文明的標志。
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重視對文明的研究。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具體考察了人類社會由蒙昧時代到野蠻時代再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揭示了文明的內涵、文明的基本特點和文明的發展規律。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文明以及文明時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文明發展的規律就是在不同文明的交鋒中,總是較高程度的文明取得勝利,最終“文明能夠逐步發展到共產主義”。
盡管西方對“文明”的系統研究有各種各樣的學派和理論,對“文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文明”都具有以下的基本含義:文明是和蒙昧、野蠻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類的一種進化狀態;文明和政治同源,文明具有政治的意義,具有價值、制度、組織等多方面的含義。
中國對“文明”概念的闡釋
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文獻中,就多次出現過文明這個概念。《尚書·舜典》中就有“睿哲文明”之語。《易經·乾卦》中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說法。《易經·賁卦》中也有“文明以止,人文也”的說法。這里的“文明”意為文采光明,文德輝耀,主要指政治上道德上的明朗、德治等意思。《史記·樂書》中有“是故情深而文明”一句,指的是音樂、歌詠、舞蹈等文藝活動的感人狀態。清初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辟草昧而致文明”。這里的文明,就包含有與落后、荒蕪相對立的進步、昌盛等含義。
近代以來,中國思想界受西方文明觀的影響,逐漸將文明解釋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民主法治的發展。梁啟超在分析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因時說:“大抵一社會之進化,必與他社會相接觸,吸受其文明而與己之因有文明相調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他以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不同發展道路為例證,指出:“歐洲各國所以進化無已,而我國所以數千年凝滯不進者,則與他社會接觸之多寡難易使然也。”他還認為,社會原因也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對文明概念闡述最深刻的人。早期,在文明問題上,他和盧梭一樣,認為文明具有兩面性,“文明有善果,也有惡果”,文明給人類帶來幸福,也帶來了人類的不平等。“歐美各國,善果被富人享盡,貧民反食惡果,總由少數人把持文明幸福,故造成不平等世界。”他甚至認為在一個落后的國家實行民生主義解決社會問題比發達國家要容易,“因為社會問題是文明進步所致,文明程度不高,那社會問題就不大 ”。
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沒有出現孫中山所預想的前景,這促使孫中山對自己的文明觀進行反思,他認為人的文明程度如果沒有達到一個高度,會使建設無成。“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殘酷的現實促使孫中山去尋找問題的癥結。他經過深入的反思后發現問題的癥結在于人的心理建設尚未達到應有的高度。他在此基礎上,孫中山提出了“心性文明”的概念。在《建國方略·自序》中他說:“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 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
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適應現代化建設發展的要求,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提出經濟建設目標的同時,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會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此后,兩個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便成為人們的普遍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