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婷


“與其去紅海廝殺,不如打造屬于自己的藍海”,在別人都熱衷于引進模式時,楊暉成功創造了“唯眾”原創模式,為中國電視產業發展提供了成功樣本。
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英之際,微博上一張圖片盛傳:站在威廉王子和姚明中間那個嬌小的女人是誰?還在睡夢之中的楊暉,就這樣跟著上了英國數十家主流媒體的頭條。
楊暉是誰?
中國民營媒體“三巨頭”之一——上海唯眾影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資深電視制作人,在習主席訪英前夕帶著中國節目走出國門,搞定威廉王子、馬云、姚明做客《開講啦》。
思想的搬運工
楊暉生長于湖南郴州。1993年,中文系畢業的楊暉應聘到湖南電視臺少兒節目做編導,從一個“外行”逐漸成為臺里的業務尖子。
1997年,湖南電視臺正式上星,更名為湖南衛視,楊暉成為第一波改革中最年輕的女制片人。楊暉明白,少兒節目并不能滿足她對電視的想象和欲望,更無法承載自己作為年輕一代對于民族與未來的思考。可放眼望去,娛樂節目當道,楊暉卻想制作一檔具有文化思辨性的、真正屬于年輕人的節目。
欄目的名字讓楊暉團隊頗費心思。成員提出的《陽光地帶》《青春風景線》都被楊暉否決,她要的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虛名。一天,楊暉拍著腦袋大聲喊出,就叫《新青年》!
怎么敢叫100年前著名刊物的名字?她的提議遭到了制作團隊的反對,社會上對此也有很大爭議。
楊暉堅信自己的想法。事實證明,她是對的。當時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和《玫瑰之約》猶如“收視收割機”,《新青年》的出現卻似一匹黑馬,很快竄到湖南衛視專題節目收視率第一名,被譽為“中國電視的文化先鋒”。
對于《新青年》的成功,楊暉認為是它應和了那時年輕人的心理。她一直將自己視為“思想的搬運工”,做的工作只是把大家所思所想搬到電視上來。
2004年,湖南衛視正式打造“中國最具活力的電視娛樂品牌”,“快樂中國”成為其核心理念。此時正是楊暉的事業平步青云之際。在以娛樂立臺的湖南衛視,楊暉做的欄目卻變得不那么主流了。
在楊暉看來,“如果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
2004年,楊暉用清零的勇氣和歸零的心態舍棄了在湖南衛視積累下的一切,赴北師大攻讀影視學博士學位。
當年的楊暉是湖南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全臺最年輕的處級干部之一,面對疑惑,楊暉坦言:“這些年我一直在埋頭拉車,可能有一雙巧手,但未必有一雙慧眼。我覺得應該抬頭看路了。”
原創的堅持者
2005年年底,楊暉在上海創辦唯眾傳媒,寓意唯一想的就是如何滿足觀眾的需求。
楊暉清醒地認識到,民營媒體必須明晰受眾和市場差異性定位,才能真正打下自己的一片江山。她將目標鎖定在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推出原創財經節目《波士堂》,引入平民視角和網絡社區互動概念,采用網絡直播方式,把財經知識變成一場挖掘財經界翹楚們生意和生活的脫口秀,輕松又有趣。
《波士堂》一炮而紅,受到財經界和觀眾的廣泛認同,成為財經類電視節目的榜樣,這更加堅定了楊暉“原創為王”的信念。
2008年初,在公司內部的創意征集大賽中,一個類似公開課的方案喚起了楊暉內心一直深藏的情結。9年前的《新青年》影響了很多人,楊暉問自己,你還年輕嗎?你的心還年輕嗎?還能不能做出來打動“80、90后”心靈的節目?
于是,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應運而生。
沒有演講臺,沒有提示器,沒有演講稿。10位青年代表,400位現場觀眾犀利發問。媒體戲稱,唯眾是對嘉賓最“狠”的制作團隊,連個舒服的演講環境都沒有。楊暉說,逼上梁山了,最好的狀態也就出來了,我們的人生狀態何嘗不是如此。
十期節目,楊暉團隊花了半年多時間反復打磨,節目錄制過程也沒讓楊暉省心。說來湊巧,前三次錄制都趕上大風大雨,嘉賓與主持人狀況不斷,好在有驚無險。
出人意料,《開講啦》火了,其影響受眾從青少年到家長,直擊成長困惑,被網友熱捧為“中國思想好聲音”。王石、李少紅、楊利偉等各界名人紛紛走上舞臺演講,這一次是威廉王子。《泰晤士報》、BBC網站都評論說,這(威廉王子上中國節目《開講啦》)是英國王室與中國政府之間從未有過的合作。
這樣一檔非娛樂、非黃金時段,非得熬夜守候的節目,不靠滅燈,沒有轉椅,憑什么這么火?楊暉回答:“因為它說人話,不端著,夠真誠,正能量。”只是,在娛樂泛濫的當下,中國電視要真正做到這四點,實屬不易。
執著的攀爬者
短短9年間,唯眾傳媒發展成為成長速度最快、國內領先的民營媒體機構。對此,楊暉由衷感謝這個時代,認為自己恰逢盛世,制播分離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都給了唯眾小步快跑的機會。
唯眾傳媒要做成什么樣?從最初的原創電視節目制作公司,到基于優質視頻內容的全媒體整合運營商,楊暉仍在探索下一步的可能性。是做中國下一個上市的光線傳媒,還是專注于做全媒體公司,楊暉還沒有想好。
而與同類型的幾家知名節目制作公司相比,唯眾的神秘還在于它目前婉拒了一切投資。“作為獨立的內容供應商,我們對資本從來是開放的心態,但我們希望把內功練得更強大,如果時候到了,我們會根據公司的發展需要做決定。”楊暉認真地說。
在電視圈沉浮20余年,楊暉完成了從傳媒人到企業人,從經理人到創業家的轉變。今時今日,楊暉仍然保持著當年雄赳赳氣昂昂踏進湖南電視臺的新鮮感覺。楊暉說自己注定為電視而生,因為自打進入電視圈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份事業,無法割舍。“我心里有一座山,我不知道它是五百米,五千米,或是更高。我不是因為山的高度才去爬,而是我喜歡這種攀爬的感覺。”
(馬榮光薦自《文史博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