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洪安


李敦白曾說:我能參加中國革命,非常自豪,絲毫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
1986年9月,時任中顧委主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在中南海紫光閣接受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新聞欄目《60分鐘》記者邁克·華萊士的專訪。
很多中國人都知道這次非常有名的采訪。但他們未必清楚,從旁牽線搭橋,促成其事的,是一個曾經“紅”遍神州大地,后來又從中國老百姓的視野和記憶中淡出的美國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李敦白。
見到傳說中的毛主席
即使是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人,也大都不太清楚李敦白,但只要列舉一下與他有過個人接觸與交往的部分人物名單,誰都能感受其中的分量:宋慶齡、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陳毅、李先念、王震、聶榮臻、陸定一、廖承志、朱镕基,等等。
1946年初,經宋慶齡親自推薦,李敦白擔任了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視察員。同年4月初,他負責押運一批救濟物資,到達武漢以北100多公里的宣化店,那是中共中原解放區李先念、王震部隊的駐地,他和王震成了好朋友。
也就是在那兒,李敦白第一次認識了周恩來。當時周恩來恰好與馬歇爾將軍的代表、北平軍調部執行處處長白魯德將軍,以及國民政府代表一起,到宣化店視察。
接下來的故事,有一點“傳奇”的意味:李敦白偶遇白魯德,難得在中共解放區見到一個美國同胞,白魯德放松了警惕,他無意中透露,美國打算讓“國軍”消滅此地的“共軍”。李敦白聞言非常吃驚,第二天,他把白魯德的原話轉告李先念。
幾個月后,已率部從中原突圍到了延安的李先念對他說,非常感謝他提供的情況,讓中共中原局內部對美國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意圖認識更加清醒,在斗爭中爭取了更多主動權。
而國民黨高級將領孫元良事后更認定,正是潛伏的美國“共諜”李敦白,“從軍調部美方負責人手中竊取了機密情報,拯救了李先念被國軍圍困的部隊”。
一位美國人能在危難時刻伸出援手,顯然給中共方面留下了很不錯的印象。周恩來投桃報李,答應“設法讓你去延安,親自去見毛主席”。很快,李敦白先取道北平,拿到葉劍英開的介紹信,乘火車到了張家口,另一位著名將領聶榮臻駐守在此。正好中共要在張家口開通面對美國的英語口語廣播,需要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專家,聶榮臻就把李敦白“扣”下了。
幾個月后,朱德總司令發電報點名要李敦白去延安,加入新華社。于是,1946年10月19日,他終于來到延安,親眼見到了傳說中的毛主席。
到延安沒多久,由李先念、王震為介紹人,經毛、劉、周、朱、任五位中央書記處書記共同批準,李敦白加入中國共產黨。
兩次入獄兩度平反
1949年2月下旬,李敦白接到時任新華社社長廖承志轉達的由劉少奇簽署的命令,讓他與師哲(毛澤東的政治秘書兼俄文翻譯)一道前往北平執行“特殊任務”。但就在離西柏坡咫尺之遙的一個村子里,他突然成了階下囚。
多年之后,他才得知,自己被牽涉進蘇聯方面認定的知名左翼記者兼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所謂“美國特務案”中去,中共迫于斯大林的持續壓力,把他也關了起來。
這一關,就是六年多。在牢房糊窗戶的報紙上,心情糟糕的他看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精神為之一振。在獄方提供作為學習材料的《人民日報》舊報紙上,他讀到了抗美援朝的報道,以及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他也讀了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以及從前想看而沒時間看的《資本論》三大卷等一系列馬、恩及列寧的經典著作。
1955年4月他被釋放時,他甚至相信自己已是一名經過考驗的、真正的、標準的中國共產黨人了。然而1968年2月21日,李敦白再次被捕,關進秦城監獄,他又成了“美國特務”。后來他聽說,在他的逮捕令上,正式的定性是“卷入王力、關鋒、戚本禹反革命集團”。1977年11月19日,李敦白獲釋出獄。5年后,公安部才發文,正式為其“特務”及“現行反革命活動”冤案平反。
出獄后不到三年,李敦白就舉家回美國定居了。
與鄧小平的緣分
當初,將滿懷國際主義理想的青年李敦白吸引到中國來的,是斯諾筆下和鏡頭中頗具神奇色彩的毛澤東及其革命戰友。而讓年近花甲的李敦白下決心又一次人生“大逆轉”的,不是別人,卻是那個在中共高層群星中不甚搶鏡的小個子鄧小平。
但李敦白與鄧小平之間,并沒有什么私人交往,在延安和西柏坡時,他們甚至都沒見過面。直到1958年中共八大前后,鄧小平發表了一些關于黨內民主重要性的談話,才引起李敦白的注意,他覺得鄧小平談得很好。
李敦白從秦城出來后,因新華社同事的關系,與鄧小平長女鄧林相識,曾通過她給鄧小平寫過信,就外國專家應得到更多信任等問題提出建議。1979年初,鄧小平成功訪美,出色地推動了中美關系進一步發展,這為他返美探親,并最終順利回歸美國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他的評價是:“鄧小平是毛澤東之后影響中國歷史最大的人。”
至于他與鄧小平之間的又一次交匯,其中還有一段故事,這故事與本文開頭就出場的CBS王牌記者邁克·華萊士有關。
1981年,華萊士計劃來華采訪,這是美國電視記者第一次到中國做節目。華萊士請李敦白陪同。此次返美之后,“知恩圖報”的華萊士利用他在美國的影響力,為白手起家的李敦白提供了不少新的機會,李敦白一家終于度過了返美初期的艱難歲月。
過了數年,李敦白從旁牽線搭橋,終于讓中國最有權威、最富聲望的政治家鄧小平,坐到了華萊士團隊的聚光燈前。那是鄧小平頭一次接受一家外國電視臺的專訪。
對革命從未后悔
關于如何撮合1986年9月那次重量級采訪的具體細節,李敦白并沒有細說,一般相信,他還是通過鄧林的關系,轉達了華萊士的采訪意向。
當然,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已初見成效,卻仍有許多海內外各界都關注的新老難題待解,平時沉默寡言,但懂得在關鍵時刻發聲的鄧小平,相信也愿意利用這樣的機會,向世界闡明中國改革的方向與目標。
李敦白滿腔熱情投身中國革命,兩次不明不白地入獄,一共坐了16年牢,出獄之后,卻無怨無尤,依然深愛這片土地。
后來由于種種原因,他悄然離去,回到早已人地生疏的祖國,從頭再來。他很快進入新角色,讓家人都過上正常的生活。
2012年5月,一部專訪李敦白、講述他的中國經歷的紀錄片《革命者》,在美國上映。影片最后似乎暗示,主人公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感到后悔了,這讓李敦白不太滿意。九十高齡的他常常得趕去現場,向觀眾解釋:我能參加中國革命,非常自豪,絲毫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
(蔡萌薦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