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君紅
【摘 要】2014年8月4日由搜狐視頻獨家播出的網絡劇《匆匆那年》在播出后引起了超高的關注。該劇描述了80后曾經的青春回憶,在2014年橫店影視節該劇獲得“最佳網絡劇獎”。在本文中,筆者重點從改編策略、主創團隊、制作標準、媒體環境等方面探討該網絡劇成功之道。
【關鍵詞】網絡劇;策略;改編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17-01
網絡劇《匆匆那年》根據九夜茴同名網絡小說改編,描述了80后曾經的青春回憶。該劇首播后迅速躥紅,熱播兩個月后就輕松收獲超過4億的點擊量。2015年底,網友期待已久的《匆匆那年:好久不見》在搜狐視頻獨家播出。盡管一播出就爆出小說作者和搜狐公司的版權之爭,但借助著原網絡小說和網絡劇的超強人氣,《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也贏得了一路走高的點擊率。能夠引發如此持續的市場效應說明2014年網絡劇《匆匆那年》是深入人心的。在本文中我將重點分析網絡劇《匆匆那年》的成功之道。
一、忠實原著基礎上的細節創新
該劇在故事上基本忠實于原著,以陳然的回憶作為故事的主線,通過倒敘的結構進行青春的回憶。在制作過程中該劇充分發揮網劇的優勢,采用邊制作邊播出的互動方式進行創作,觀眾的參與大大豐富了故事的內容。有很多原作品沒有的場景和細節讓人印象深刻。例如酒吧里陳尋給方茴帶上易拉罐環,一個小小的道具設置傳達出了兩人暗生的情愫。另外申奧成功、抗擊非典等能夠體現年代的典型場景的展示讓觀眾倍感親切,增加了網絡劇的可看性,更能引發年輕觀眾對青春的集體追憶。
二、用80后團隊詮釋80后青春
《匆匆那年》大膽啟用了80后團隊詮釋80后的青春。導演姚婷婷作為85后導演第一次執導長劇,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如今的姚婷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互聯網信任年輕導演和演員,保護我們的創作自由,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演員確實都還年輕,互聯網就是相信年輕人,我們的選擇也是通過頻繁試戲,尋找到最貼合故事人物性格的演員”[1]從導演到演員到制作團隊全部80后,這的確是大膽的嘗試。一方面,這只年輕的團隊能夠對80后的故事詮釋的更有代入感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這只年輕的團隊能夠節約大量的成本,這對網絡劇投資團隊來說也是一舉兩得之事。
三、“高大上”的網劇制作標準
《匆匆那年》每集的制作投資為100萬,大膽啟用新人后資金得以投入內容制作。該劇完全采用4K攝制,可以說成是電影級別的網絡劇。在宣傳上更是達到電影級別。舉行4K高清觀影會、開展“匆匆那年青春宣言”活動、采用多渠道宣傳影片,在宣傳效果上不輸給電影版《匆匆那年》。很多網絡劇由于制作經費緊張而在畫面上無法追求精良,網劇《匆匆那年》的“高大上”制作標準讓很多觀眾眼前一亮。
四、網絡劇風靡的天然優勢
《匆匆那年》的成功也得益于如今網絡劇風靡的大媒體背景。從2005年中國第一個大型視頻網站“土豆網”的成立到2008年優酷出品第一部網絡自制劇《嘻哈四重奏》,十年時間中國視頻網站飛速發展,網絡劇從量到質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幾年,搜狐視頻出品的《屌絲男士》、優酷和萬合天宜共同出品的《萬萬沒想到》都是網絡劇的代表作。網絡劇風靡的原因既有技術進步帶來的“微藝術”的普及,又有影視產業發展帶來的強大市場需求。但最重要的是網絡劇從題材類型到表現方式的多元符合當下網絡主流收視群體的需求。目前的中國新媒體平臺上活躍用戶大多是80后、90后群體,他們作為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對網絡劇持追捧態度。《匆匆那年》從網絡小說時代就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粉絲,如今的的網絡劇成功的“把文學粉絲”轉變為“追劇粉絲”。
五、結語
《匆匆那年》的改編實現了小說和網絡劇的雙贏。不僅年輕的觀眾、眾多的原著黨給予好評,就連知名導演和原著作者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著名導演高群書在點映后表示:“沒想到現在的網絡劇可以做得這么高級,直接搬到影院辦首映,這部小說有很多人喜歡,青春題材也是容易引起大家共鳴的題材,畫面的掌控也很到位,整體非常好”;“現在還有點沒緩過神來,筆下的人物躍然眼前,雖然我們回不去青春,但可以再看一遍青春,這部《匆匆那年》更注重原作品的原汁原味。”原作者九夜茴在如此評價?!盵2]
和《匆匆那年》幾乎“零差評”相比,當下很多熱播網絡劇頗具爭議。2015年底一部名為《太子妃升職記》的網絡劇成為最具話題度的網劇,但由于故事“尺度太大”而在2016年1月20日被強制下線修改,與它一同下線的有《心理罪》《盜墓筆記》《探靈檔案》等高人氣網劇。一方面是滿足巨大市場需求,一方面是引導和提高觀眾的審美品位,在這一點上網絡劇《匆匆那年》應該值得很多網絡劇借鑒。
參考文獻:
[1]姜燕.《匆匆那年》導演姚婷婷:我不想做金字塔的基石[EB/OL].http://ent.ifeng.com/a/20140903/40285493_0.shtml,2014-9-3.
[2]齊路.互聯網不只提供娛樂還可提供走心之作[EB/OL].http://yule.sohu.com/20140807/n403211120.shtml,20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