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娟
摘 要:近年來,綠色建筑作為節能、環保產品廣為國民接受,國家大力完善綠色建筑管理、標準、評價制度,推廣綠色建筑,時至今日,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已取得可喜成果。經過本次培訓,本人進一步了解綠色建筑新《標準》,對其中新條款有了深刻認識,也使本人對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有些新的思考。以下內容從介紹推行綠色建筑目的和意義出發,在闡述當前中國綠色建筑體系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綠色建筑管理制度中尚存在的部分問題作了分析,并給出作者的個人建議。
關鍵詞:綠色建筑 等級評審 節能環保 3R原則 建筑垃圾
1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2綠色建筑的目的和意義
綠色建筑要求充分利用太陽能、電能、風能等自然能源,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以有效利用夏季主導風向,降低室內溫度。其建筑平面形式和總體布局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
綠色建筑強調建筑外部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利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使用無害建筑和裝修材料,保證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使居住者感覺身居大自然。綠色建筑既可避免建造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污染,亦可防止個性化裝修帶來的二次環境損害。最大限度的保證居民周邊環境處于良好狀態。
3綠色建筑工藝要求
3.1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實施目標管理;
3.2根據綠色施工要求進行圖紙會審和深化設計;
3.3施工組織設計及施工方案應有專門的綠色施工章節,綠色施工目標明確,內容應涵蓋“四節一環?!钡囊?。
3.4工程技術交底應包含綠色施工內容;
3.5采用符合綠色施工要求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機具進行施工;
3.6建立綠色施工培訓制度,并有實施記錄;
3.7根據檢查情況,制訂持續改進措施。
3.8采集和保存過程管理資料、見證資料和自檢評價記錄等綠色施工資料。
3.9評價過程中應采集反映綠色施工水平的典型圖片或影像資料。
4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我國政府自1992年起相續頒布了若干相關綱要、導則和法規,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2004年的“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進入全面發展期。據相關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新建建筑面積20億平方米,其中僅有1億平方米屬于低能耗建筑,亦算不上綠色建筑。近幾年來,雖然綠色建筑有了可觀的發展,但是相對全國新建建筑面積還是甚少。2010年,《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開始》開始實施,意在促進施工企業實行綠色施工。該標準用于評價住宅建筑和辦公、商場、賓館等公共建筑,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 6 類指標組成,各大指標中的具體指標分為控制項、一般項和優選項。其中,控制項為綠色建筑的必備條款;優選項主要指實現難度較大、指標要求較高的項目。按滿足一般項和優選項的程度,綠色建筑劃分為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對于綠色建筑評級機構,目前綠色建筑的評價格局如下:國家綠標三星級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審。一、二星級評價權限下放,由地方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審。
2012年5月6日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兩部門聯合對外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將通過建立財政激勵機制、健全標準規范及評價標識體系、推進相關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等多種手段,力爭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
自《標準》實施以來,通過國家認證的綠色建筑的項目數量呈現階躍式發展,2009年以前僅有少量項目進行認證,2011年前上半年綠色建筑認證項目比2010年全年多21.9% 。
5綠色建筑依然存在的問題
5.1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發展滯后
根據我國的綠色建筑現狀分析,新型、無毒無害綠色建材在我國發展較滯后,部分綠色建材價格昂貴,許多設計單位鑒于業主的壓力,或者業主考慮成本因素時,往往不會采用價格昂貴的綠色建材。這成為阻礙綠色建筑發展的一個因素。同時,我國的建材研究起步較晚,經濟適用的綠色建材種類數量較少。
5.2建筑垃圾利用率不高
歐盟國家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率平均超過70%,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率已經達到90%以上。而在兩年前,我國實際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足1%。陳家瓏(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建筑垃圾完全可以回收再利用,根據我國目前建筑垃圾的特點,回收利用率可達95%以上?;厥绽糜卸喾N途徑:主要是將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骨料,然后再生產建筑制品,如再生墻體材料,或直接用于道路基層和底基層等,還可以生產再生混凝土。
5.3政府對綠色建筑設計監管不到位
政府監管對綠色建筑發展極其重要。然后,目前與綠色建筑相關的法律法規日趨完善,但是個人認為政府機關對綠色建筑的監管力度尚有不足之處。首先是施工圖審查部門對綠色建筑內容部分審查的制度不完善,致使許多設計單位在建設單位的壓力下“打擦邊球”。另外,現行的綠色建筑管理體系對建筑構完工后的等級評審不具有強制性,這使得部分建設單位抱著僥幸的心里,減少綠色建筑開支,降低建筑物節能環保等級。
5.4施工企業綠色建筑施工經驗欠缺
根據2012年度出臺的綠色建筑《標準》,該標準要求將綠色施工方案寫進施工組織設計。在我國目前粗放的工程管理模式下,大部分施工企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無法編制指導性的綠色施工方案;即便是可以編制,其也只能流于形式,很難應用于施工現場。這也從另一方面制約了綠色建筑的發展。
5.5綠色建筑不能因地制宜
綠色建筑要求因地制宜,再其理念指導下的建筑設計要求符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目前,許多城市的綠色建筑項目只是照搬其他城市的成功樣板,建成后效果不佳。例如,南方某地區新建住宅以屋面植被保溫,該綠色建筑被復制到北方以后效果欠佳。
6解決的對策
6.1推動住宅標準化
積極推廣適合住宅標準化的新型建筑體系,支持集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的工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建立建筑設計、施工、部品生產等環節的標準體系,實現住宅部品通用化,大力推廣住宅全裝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裝修到位或菜單式裝修,促進個性化裝修和產業化裝修相統一。
6.2運用3R原則,研制綠色建材
堅持3R原則,即使用、重復利用、循環使用原則。盡量減少建筑活動對室內外環境的污染。運用高科技,采用不污染環境的新技術制造無害的,功能多樣化的建筑材料取代原有建材。例如:新加坡“綠可公司”用廢塑料和廢木料生產新木材。
6.3因地制宜,合理規劃
城市、鄉村各個地區的地容地貌、氣候特征、地域位置均不相同;熱帶、溫帶、亞熱帶地區的自然資源、地表植被、水域河流都有很大差別。因此,進行綠色建筑就必須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不能照搬某個地區的成功模式,否則就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在建設綠色建筑的過程必須使規劃符合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證人工系統與生態系統和諧共存。
6.4加強政府監管,確保綠色設計
項目立項時即應明確為綠色建筑,在初步設計、擴大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時也必須明確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政府監管部門務必對不履行綠色建筑理念的設計單位、建設單位做出必要的行政處罰措施,還應根據當期情況制定完善的制度,確保施工圖審查部門在審查過程中不存在弄虛作假現象。強有力的政府監管是綠色建筑的生命支柱。
7小結
當前,我國的綠色建筑管理體系標準制度不斷完善,各種綠色建筑在我過發展很快,綠色建筑等級申報數量連年增多。本報告針對在現行管理體系下,對我國的綠色建筑管理制度,從住宅標準化、綠色建材、3R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