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
摘 要:本文基于我國汽車工業和汽車市場發展的背景,從運營模式、培養體系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闡述了企業制造與裝配專業培訓基地建設的相關內容。在運營模式方面采取校企共建模式;培養體系從崗位能力與課題兩個維度入手;最后從組織、設施以及人才三個方面提出了培訓基地建設所需的基本保障。
關鍵詞: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 培訓基地
一、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發展,我國汽車市場一直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2014年,我國汽車產銷突破2300萬輛,連續6年成為世界第一。巨大的增速下,我國汽車市場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按千人計算,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僅為76輛,與世界平均水平140輛相比上升空間仍然很大。
汽車作為一項高科技集成產品,其相關的機、電、液等領域的技術更新速度較快,因此對企業制造與裝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即使作為一線生產員工,也需要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與此同時,在我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現代化的汽車制造廠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術人員,從事零部件裝配、沖壓、焊接、噴涂作業、總裝制造、檢驗和調試等一系列相關的作業。因此,如何能夠快速有效培養出汽車制造與裝配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相關企業用人需求、支持我國企業產業的持續發展,成為了當前相關專業院校及培訓基地所需要面臨的實際問題。
二、運營模式選擇——校企共建模式
汽車裝配與制造專業培訓基地肩負著師資隊伍與學生培養的雙重任務,需要充分整合相關資源、服務師生,因此其運用模式的選擇顯得至關重要。由于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學科研的開展都離不開專業的設備,并需要在盡可能接近一線生產的真實環境下進行,對于學院來說面臨著巨大相關的設備采購和場地建設成本。
校企合作是有效實現資源整合、解決以上資源困境優先選擇。如果學校與企業之間能夠就培訓基地的教材、場地設施建設、技術與職業資格鑒定等方面形成合作,對學生開展“教學—實踐”的培養模式,能夠取得良好的培養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便于積累實際工作經驗。由于采取校企共建模式,使得學生在日常學習之余能夠近距離接觸企業實踐,甚至可以采取白天實踐、晚上學習的培養模式,并由企業導師進行實踐方面的帶教訓練,有助于學生獲取實踐經驗。
其次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踐企業還能夠支付學生一定的實習工資,這對于貧困生來說可以解決部分的學費和生活費的問題,有助于調動他們參加實踐工作的積極性。
第三是開展良性競爭。由于實踐環境貼近企業生產實際,學員的表現對于企業來說能夠較大程度的反映出其水平與潛力,能夠較好地為企業留用、錄用提供參考。提前就業對于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充分激發學員的競爭心理,提升學習熱情。
校企合作除了在培養方面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外,對于學生未來就業渠道拓展、學校品牌打響、企業人才儲備等多個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的關鍵在于培訓基地的場地和實施建設。作為學生接受專業訓練的場所,培訓基地能夠使得學生在校內接受仿真訓練,提前感受實際的職業環境,并通過模擬工作,將理論學習部分用于實踐中,體現“教學—實踐”的培養模式。除了校內基地,依托企業建設的校外基地也十分重要。校外實訓基地能夠有效地檢驗學生學習水平、實現企業導師幫傳帶教,幫助學生體驗完全真實職業環境。也為用人企業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考察候選者的平臺。
三、培養體系建設
3.1培養理念
我國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培訓基地的培養體系應當結合我國實際國情以及院校實際的辦學條件進行建設,總體的建設理念應當是“以培養學員業務能力為導向,兼顧提升綜合素質”,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
3.2能力體系建設
目前教育培訓的核心是能力培養,培訓基地培養體系建設也應當以學員能力培養為核心。同時,人才的能力培養應當以實踐需要為導向,培養符合崗位勝任能力的專業人才。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以及業務調研,同時根據相關企業的崗位設置、崗位任職資格以及汽車制造與裝配的生產流程情況,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培養的學員應當具備的能力素質包括六大項,主要為:駕駛能力、汽車及零部件裝配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沖壓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車身噴涂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生產過程檢驗及部品檢驗能力、整車下線檢測及調整能力。
3.3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是能力培養的載體,因此汽車制造與裝配培訓基地應當根據能力體系開發相應的課程。根據筆者調研的情況,課程體系應當主要包括18個培養模塊,并且將這18個模塊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的課程。其中初級階段課程主要有材料學、汽車電子學、機械制圖及CAD 軟件制圖、公差配合與測量、機械學、鉗工實習;中級階段的課程包括汽車發動機構造、汽車底盤構造、汽車電器設備構造、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車身制造工藝學、駕駛實習;高級階段課程包括汽車總裝技術、汽車生產與物流、汽車生產質量管理、汽車檢測技術、頂崗實習、拓展學習領域。
四、資源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及相關培訓基地的建設離不開相應的合作機制以及資源投入,下面將從組織、設施、人才三個方面探討培訓基地建設的資源保障措施。
4.1組織保障
首先,學院與企業成立聯合理事會,并形成相應的探討決策機制。理事會成員可以包括學院對外交流辦公室、分管院領導、企業人力資源部以及分管領導構成。同時,理事會還應當建立相應的章程,明確雙方各自的權利義務,確保合作機制的順利運行。
4.2設施保障
汽車制造與裝配培訓基地建設離不開相應的設施設備投入。特別是基地內的實訓室,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具體應當包括數控車間、鉗工車間、數控維修實訓室、數控機床加工一體化教師、機床精度檢測實訓室等。
4.3人才保障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及培訓基地的人才保障。由于專業的實踐性,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理論水平與實踐經驗,同時應當引進企業導師制度,指導學生在真實職業環境中的實習。
為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應當建立完善的教師職業資格標準以及職稱體系,并予以一定的研究經費投入以及成果獎勵,以激勵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東平, 龍志軍, 馬健軍. 高職學院汽車制造與裝配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研究[J]. 科技風, 2015 (18): 215-215.
[2]李莎. 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建設模式探索[J]. 科教文匯, 2012 (30): 170-171.
[3]張偉, 朱利華. 淺析高職院校汽車裝配專業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