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巍
摘 要: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濕地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濕地是江河、湖泊流量調節器;濕地是防止自然力破壞的緩沖地帶;濕地可以滯留沉積物;濕地是營養物的天然貯藏庫;濕地能夠排除毒物;濕地是天然產品源;濕地可以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減少環境污染;濕地是能源生產源;濕地是旅游的良好場所;濕地是動植物的天然基因庫。全市濕地總面積為36。5萬公頃。全市濕地面積自50年代開始大面積開墾占總土地面積的60%以上,濕地損失36。9%以上。我市濕地火災頻繁;排水、修渠、修路等活動給各種魚類、鳥類生存造成了極大威脅。水位下降,江河斷流嚴重影響了濕地的補水,許多濕地旱化,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對濕地進行保護。制定相應的濕地保護及恢復規劃;恢復和堅決制止濕地的開墾和破壞;建立完善的濕地保護法規,增加對濕地的科技投入,搞好科研。
濕地的生態系統的研究和保護,有利于提高環境質量,對維護我市生態平衡,改善我市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以及建設和發展綠色食品基地將起到重大作用。
前言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已被《世界保護戰略》確定為地球上與農業土地和森林同等重要的最主要的生命支持系統之一。它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濕地資源,而且還有著巨大的調控環境的功能作用,如:水分循環、涵養水源、減洪防澇、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緩解環境污染,因此濕地被稱為地球的“腎臟”。還具有很重要的社會經濟功能,如:水產品資源、旅游和娛樂資源、泥炭資源、科研價值、自然生態景觀等。同時濕地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特別是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珍稀瀕危物種的避難所,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因此把濕地資源作為人類的寶貴的財富加以保護,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環境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我市濕地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著名的三江平原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探討濕地保護對我市可持續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濕地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
濕地是地球上除森林之外的具有多功能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態環境之一,它不僅具有豐富的資源,而且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環境效益。
1、濕地可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能直接利用的水,同時它也補充地下水向鄰近濕地提供水源補給。
2、濕地是江河、湖泊流量調節器,沼澤就是一個 巨大的生物蓄水庫,它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濕地植被可減緩洪水流速,避免洪水、洪峰在同一時間到達下游。
3、濕地是防止自然力破壞的緩沖地帶,濕地植被的自然特性,可以防止和減輕對海岸線、河口灣和江河岸的侵蝕,可以使建筑、作物或天然植被免遭強風的破壞。
4、濕地可以滯留沉積物,當高流速的地表徑流進入沼澤地和泛洪平原,濕地植被等使水流在濕地內速度減慢,隨著水流速度降低,沉積物被堆積起來。
5、濕地是營養物的天然貯藏庫,由于地表徑流帶來的農用肥、人類廢棄和工業排放物,通常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與沉積物同時沉降。營養物隨沉積物沉降之后,通過濕地植物吸收,經化學和生物過程轉換而被儲存起來。
6、濕地能夠排除毒物,濕地植物如:水生植物—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有毒物質來源多樣,如徑流帶來的農用殺蟲劑,工業排放物和采礦活動造成的有毒物質,但濕地對有毒物質的吸收能力又不是無限的。
7、濕地是天然產品源,包括濕地內可直接獲取的所有動、植物和礦產物,如:泥炭、木材、水果、肉類、葦、樹脂和藥材等。生產于濕地內,被自然力遷移或運至另一場所的產品,如:有機物和無機物、搬運至下游地區的溶解態營養物、回游魚類和小蝦等。
值得指出的是,天然濕地是具有最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其生產力甚至超過集約的農業系統。
1、濕地植被中的樹木、灌木及地被植物能夠制造氧氣吸收空氣中的塵埃,蒸騰水分起到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
2、濕地是能源生產源,濕地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供能源,如:水電、薪柴和泥炭。
3、濕地是旅游的良好場所,許多濕地地區是生態旅游的最佳景觀。如我省的扎龍自然保護區,我市的興凱湖及附近的沼澤蓮花泡等。
4、濕地是動、植物的天然基因庫,無論從商業性開發還是從維持野生動物種群看,濕地的野生物種具有為改善經濟物種提供基因材料的潛力和維持種群的適宜的基因庫。我市濕地具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特別是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種,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
二、我市濕地現狀
1、濕地類型與面積:
我市現有濕地總面積為5479831畝,其中沼澤草甸3361535畝占61。3%,人工濕地285073畝占5。2%,河流濕地8073畝占0。2%,湖泊濕地1825150畝占33。3%,濕地面積大多集中分布在我市虎林和密山等兩市三江平原集中地和興凱湖周圍。其中密山濕地面積3201645畝,虎林濕地面積2191140畝,以沼澤濕地、湖泊濕地為主。
2、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市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據調查,境內植物種類繁多,有喬灌木樹種100余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野生植物14種,主要有紅松、興凱湖松、黃波蘿、核桃楸、水曲柳、白樺、蒙古櫟、山槐、胡枝子、榛子、五味子等。草本植物有1000余種,以濕生植物種類為多。草甸類型植被主要是小葉樟、甜茅等;沼澤類型植被主要以毛果苔草、漂伐苔草、蘆葦、烏拉苔草等優勢種。水生植物以貍藻、金魚藻、香蒲等為優勢種。
境內野生動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據統計共有脊椎動物455種。其中魚類有87種,名貴魚類有鮭、鱘、鰉魚、哲羅魚、細鱗魚等。而興凱青稍戲鳊、翹紅鳊僅存于興凱湖。兩棲類11種、爬行類14種、鳥類276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52種,一類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鷗等,二類保護鳥類有灰鶴、大小天鵝、白枕鶴、鴛鴦等),有92種和20種候鳥分別列入中國和日本及中國和澳大利亞政府簽定的《保護候鳥及棲息環境協定》的保護名錄。獸類66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13種,一級保護動物3種,有東北虎、紫貂和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10種,主要有馬鹿、駝鹿、黑熊、棕熊等。
3、我市濕地保護現狀
濕地保護是目前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早在1971年全世界各國就在伊朗拉姆薩正式簽署通過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即通常所說的《濕地公約》,1992年我國正式加入了《濕地公約》,同時我國有7個保護區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我省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便是其中的一處。我市從九十年代開始就對濕地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十分重視,市政府及各縣(市)先后制定了《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加強了對濕地的保護管理工作。近年來我市積極向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申請,先后建立起烏蘇里江國家森林公園,興凱湖國家瀕危植物自然保護區,臥龍湖省級森林公園,虎頭省級濕地保護區及月芽湖草原保護區等。同時為加強對區域內濕地資源的開發保護工作,防止資源的過度利用和破壞,濕地重點區域虎林、密山兩市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從98年起不再審批新的開荒項目,嚴格控制濕地開發。江湖周圍二公里區域內、公路兩側250米內的濕地一律不準開墾,已經挖溝排水要限期填平,退耕還沼,恢復濕地。由于采取了各種措施,使我市濕地資源破壞速度有所減慢。
三、我市濕地面臨的主要威脅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口、資源及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使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和破壞,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濕地面積嚴重減少
我市自50年代起就開墾了大面積濕地,隨著以后三江平原的四次開發高潮,使濕地面積急劇減少。全市濕地開墾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60%以上,濕地面積損失36。9%以上。由于濕地面積的減少,植被的破壞,生態環境發生了改變,致辭使降水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蒸發力加大,沼澤普遍缺水,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嚴重,水、旱災頻繁發生,同時也嚴重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之種群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生物多樣性損失嚴重,許多種類已處于瀕危狀態。
2、濕地污染嚴重
由于工農業廢水、生活污水、農藥的殘毒、除草劑和化肥等排入江河及濕地中,造成水體污染嚴重,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我市大小十余條河流如穆棱河、牤牛河、黃泥河、七虎林河和阿布沁河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據資料統計穆棱河上游每天容納污水量20余萬噸,污水中固體懸浮物高達3000—4000mg/升,超過國家規定300—400倍。由于江河濕地水體受到污染,使一些有害物質在魚類或水禽、鳥類體內大量積累,從而造成鳥類及魚類慢性中毒死亡或導致繁殖率下降。
3、魚類資源過度利用
我市江河縱橫,泡沼遍布,水產資源豐富,魚業生產多集中在虎林、密山兩市,但由于目前我市濕地魚業生產是采取滅絕式捕撈方式,捕魚網眼越來越小,不論大魚小魚,不分季節,能捕即捕,對魚類資源破壞及大,使現在的魚類的資源較70年代減少80%以上。由于魚類資源的減少,也給丹頂鶴、白枕鶴、白鶴等珍貴、瀕危水禽鳥類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威脅。
4、火災頻繁
春季是鳥類遷徙的季節,我市虎林、密山兩市三江平原地區,每年由于燒荒,到處農煙四起,使很多鳥類無法降落,早期遷來繁殖的鳥類,也因鳥巢和卵被燒毀而難以生存,燒荒后使遷來的鳥類因沒有隱蔽場所而不能棲息,等青草長出來,繁殖季節已過,加之人為的撿卵和捕殺,嚴重的破壞了鳥類的生存環境。
5、排水、修渠、修路
近幾年,由于大面積開墾濕地,修建了許多排水渠、田間路和江河護岸工程,導致濕地地下水位下降,江河斷流,嚴重影響了濕地的補水,許多濕地已嚴重旱化,對濕地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威脅。
四、我市濕地保護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緊迫性
由于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而導致對濕地的亂用、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使我市濕地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其生物多樣性受到損失。因此導致對環境的調控能力下降,致使我市氣候異常,旱、澇災害頻繁發生,農業減產。因此保護現有的濕地和恢復重建受損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緊迫的任務,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2、必要性
濕地生態系統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巨大作用,濕地不但向人們提供食物和原材料,提供飲用水和其它淡水資源,而且在蓄積洪水調解河川徑流,補充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份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地區,是瀕危鳥類、遷徙鳥類以及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和停歇地,是物種保護的重要生境。濕地還具有自然觀光、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因此,要發揮濕地最大的持續效益,就必須采取嚴格的措施制止掠奪性開發濕地,加強濕地保護和科學研究,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五、我市濕地保護對策
1、摸清底數,搞好規劃,開展全市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資源調查,進一步摸清全市現有濕地面積、類型和開發利用現狀,進行濕地生態環境及物種資源綜合評價,制定相應的濕地保護及恢復規劃。
2、建立自然保護區,面積在1萬公頃以上的濕地,如有國家級瀕危野生動物的分布,應建立自然保護區,沒有瀕危的動物分布,建重點濕地保護地。
3、恢復和制止濕地開發面積。一是我市濕地生態系統受損害主要是大規模的農業開發,使沼澤地大面積減少,在開墾的耕地中,特別是90年代以后開墾的耕地大部分是低洼和河灘地,“十年九澇”,糧食產量很低,得不償失,對于這樣的耕地應退耕還沼,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原貌。二是對現有沼澤濕地,不論是正在開墾的還是計劃開墾的都必須停止。三是在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內,1994年以后開墾的耕地必須停止耕種,并將區內的排水溝堵住回填,使水位回升,恢復濕地,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和瀕危水禽的影響,四是沿江河兩岸的河灘地、漫灘地及洪泛區在1994年以后開墾的耕地,其面積在8公頃以上的應退耕還濕。五是在自然保護區周邊(2公里以內)修建的排水設施(溝、渠、壩等)使保護區內的地表水位下降,必須填平堵住,或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確保保護區內水位穩定。
4、建立完善的濕地保護地方法規,依法保護濕地資源,是確保濕地資源合理利用,防止濕地資源被破壞的法律保證。因此在全市范圍內要制定較完善濕地保護規定。同時要加強宣傳力度,健全督促體制,建立濕地保護組織機構,加強濕地保護的領導,明確各級領導責任,增加濕地恢復的資金投入。
5、加大科技投入,開展對濕地的科學研究,為濕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六、結束語
通過對我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研究和保護,對提高我市環境質量,維持我市生態系統的平衡,改善我市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以及建設和發展綠色食品基地起到重要作用,將促進全市工農業生產及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為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