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馨娟
摘 要:新聞是對最近發生的社會事件進行跟蹤報道,客觀公正的反映當今的社會狀態,是人民群眾了解社會的媒介。新聞應該真實還原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反映老百姓如今的生活形態,讓人們了解政府,以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促進社會的和諧。新聞經過了七十余年的發展,傳播速度有了顯著的提高。本文將對黑龍江的近代新聞事業發展路程進行分析,并對未來進行展望。
關鍵詞:黑龍江;近代;新聞事業;發展路程
一、黑龍江近代新聞事業的發展路程
黑龍江的新聞事業起步于1906年,第一家中文報由沙皇俄國在哈爾濱創刊,名為《遠東報》。之后的十余年間,雖然先后有45家報刊出版,但影響力遠不如《遠東報》。《遠東報》總經理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史弼臣在任16年,他極力鉆研中國文學,對中國有很深的了解,是沙俄遠東擴張政策的極力擁護者。因其獨到的見解和犀利的言辭,受到俄國首相斯托雷平的賞識,邀其入俄共同探討關于遠東的問題。
隨著時局的發展,《遠東報》開始聘請中國人擔任編輯工作,最初的兩任主筆顧植和連夢青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擴大《遠東報》的影響。報刊的排版模仿上海的報刊,每日對開8版或12版,內容以中國人的敘述方式,講述發生在遠東的大事件。而且為了擴大規模,在館內設賬房、編輯部和發行部等,還自辦印刷所和編譯所,承辦各種出版業務。在東北的各個地區廣招代理人開設分館,大力宣傳推銷本報。在當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版后獲得了中外的一致好評。
由于當時的《遠東報》還是俄國人出資,雖然打著中俄友好的旗號,但是一旦中俄發生沖突,報刊還是站在俄國的立場,甚至顛倒是非黑白,諷刺清政府和地方官員。當時的中國官員迫切希望創辦一個新的報刊與之進行對抗。奚廷黻字少卿,1900年到哈爾濱任職,數年間目睹了俄國人在哈爾濱的所作所為,及其所實行的遠東擴張政策,并且認識到《遠東報》是俄國人對中國人的文字控制,妄圖擴張其在華的影響力,所以他走訪官署和商會,征得他們的資金支持,創辦了《東方曉報》,與《遠東報》進行對抗。由于資金不足,報刊經營慘淡,僅僅半年就因不堪重負而停刊。當時新任的濱江同知很賞識奚廷黻,為其撥款重開報刊,繼續與《遠東報》抗爭,報刊也更名為《濱江日報》。新版報刊創新了報道方式,增加了報道內容,在排版上也有了很大的改進,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1910年,由于《濱江日報》的影響力日益增加,危害到了《遠東報》的利益,《遠東報》唆使當時侵吞巨款的商會主席蒙騙股東,取代了奚廷黻,并將《濱江日報》更名為《東陲公報》。新任主筆周浩仍然堅持原來的創刊理念,與沙俄對抗,派記者深入邊防進行跟蹤采訪,揭露了沙俄的一系列罪行,引起了俄國首相的不滿。他逼迫清政府將周浩驅逐出境,并禁止報刊繼續發行。這一行為引起了其他愛國報刊的強烈抗議,與《遠東報》進行前赴后繼的爭斗,直到1921年其停刊為止。與《遠東報》的斗爭開啟了反帝國主義侵略的光榮傳統,并一直被后人所傳承。
辛亥革命后,黑龍江仍為清王朝殘余勢力所控制,原有文武官員只改了官名,照舊供職。但是,新的社會變革促使了報業勃興。在人口僅兩三萬的省城齊齊哈爾,數年之內就有15家報刊先后問世。商埠哈爾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經濟有所發展,有10余家新報相繼創刊,還創辦了東亞、東陲、邊陲和哈爾濱4家通訊社;在俄軍入侵后一度荒涼的邊城黑河,曾出版三種報刊(其中兩份為同盟會和國民黨支部負責人周天麟主辦)。這些報刊和通訊社均由我國人自辦,報刊的分布也不限于哈爾濱。因此,黑龍江的新聞事業開始出現了一個新局面。
上述報刊雖然發起的組織不同,而且發行的時間存在差異,但是仍有很多類似之處。
第一,他們有著相同的目的,即輔助當時的政府,提倡和平共處,促進經濟發展,保證百姓的衣食無憂,擴大百姓的視野等。這些都是當時的熱門話題,因此報刊受到了各界的歡迎。
第二,當時創辦報紙的主編大多來自京津滬等城市,他們之前曾在其他報刊做過編輯或者主筆,所以在排版和內容上大同小異。因個人的寫作特點和言辭不同,每個刊物有不同的特色。有的報紙是站在百姓的觀點,關心民生問題;有的則從民族大義出發,以改良社會為宗旨;有的只是簡單的敘述了歷史事件并加以點評。百姓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報刊閱讀,促進了當時報刊行業的發展。
第三,各報經費都不充裕,一般期發僅三、五百份,而且“發報尚易,收費頗難”、加上廣告難招,所以大都入不敷出,難以為繼。能夠延至五四運動后繼續出版的,僅有按月得到官署津貼的省城官辦《通俗教育報》、《黑龍江報》和哈爾濱的民辦大報《東陲商報》等少數幾家。但是,尤其影響當時報業發展的仍是官署的限制和軍閥的鎮壓。新報創刊前,須先向警察機關申請立案,然后還要經地方主管劃行。清末曾任上海《新聞報》駐東三省主任記者的周天麟,在辛亥革命時因參加同盟會而被迫亡命俄國,民國成立后回到齊齊哈爾,曾一再申請創辦報紙和通訊社,均遭到省巡按使拒不批準。
1915年,袁世凱頒發“報紙條例”后,黑龍江報業與國內各地一樣受到摧殘。《新東陲報》即因反對袁稱帝而被查禁,其主筆王目空繼而因代銷上海討袁的《中華民報》而被捕。1917年,哈爾濱《白話畫報》在報道張勛復辟時,插圖“兔子登基”和“龜鱉謝恩”。當局以“有辱國體”為罪名而查封。有的報紙甚至因批評了某地官方部門,也受到粗暴地追究。因此各報地方新聞版很少有批評官署的稿件,而指名抨擊我國官員的《遠東報》則受到讀者歡迎(這種現象在20年代尤盛,只是報紙改為日本人在哈爾濱出版的《大北新報》)。
1918年11月,日本人齋藤竹藏在哈爾濱出版了第一家中文報《極東新報》。也聘中國人任主筆,以“中日親善”為名,鼓吹“廿一條”。但他異想天開,玩弄“無米之炊”的把戲。報紙出版僅一個多月,即因欠印刷費甚巨,代印廠家停印而作罷。
二、對于新聞事業發展的展望
黑龍江的近代報刊發展雖然晚于不少其他省份,但是起點較高,而且排版比較成熟,內容貼近大眾,堅持的辦報宗旨始終以民族大義為理念,與沙俄斗爭,與法西斯對抗,表現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后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而且現代新聞始終延續著當時的理念,從民生出發,關心百姓的生活,為百姓和政府建立了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國家的和諧發展。
小結
黑龍江的新聞事業經過了百余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報道的內容也十分貼近群眾。尤其是《新聞夜航》欄目,聞名全國,為百姓解決了不少難題。新聞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能夠及時了解身邊發生的社會現象,以此為警示,不去觸犯法律的底線。如今互聯網的出現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犯罪現象的發生,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團結。
參考文獻:
[1] 安福祥.新聞、受眾、社會的平衡桿——新聞道德[J].科技傳播,2015(07).
[2] 楊睿楠.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報紙的發展前景[J].科技傳播,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