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
摘 要:科技綜合設施及所屬園地園區作為中國的科技與技術的搖籃基地,對促進我國科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的發展,科技基地、園區的功能結構和空間設計面臨著種種滯后問題亟待解決。如何有效的創造出更加具有積極意義、開放交流、和諧發展的科技研發園區,是科技園區設計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空間設計;
我國在逐步加大科技研究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有關于科技園區的公共交往空間設計的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比較少,缺乏相關的切實案例與成功模式。完成有效的新型科技園區交流空間平臺設置的相關理論體系,無論何時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因而,本文通過總結國內外不同的種類的科技園區的功能板塊結構以及相互作用,尤其是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平臺的設計,來討論一下相關的問題,并為新型科技園區的公共交往空間及國際交流平臺提供可行化的嘗試。
一、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的諸多問題
經筆者對認真的研究與總結,目前國內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主要存在如下的不足之處。
1、注重形式而忽略內涵
目前,就我國的科技園區普遍來說,認為形式大于內容。各地區的科技園區都十分急迫希望發展自己地方的科技園區。這是因為,發展科技園區便能夠得到國家的投資,使得該地區的形象與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以及其在權力機構中的地位也能夠得到發展。但是,它們忽視了甚至根本未涉及科技園區共交往空間的建設與思考,過于重視一些禮儀、宏大的“廣場式”零停留的公共交往空間,最終導致了科技園區的公共的空間因未能起到促進交流、激發科研靈感、共享科研成果以及為科技工作者提供放松與休憩場所的作用。現有法律法規明確指出,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的發展,必須要以其創新來引導并鼓勵發展。因此,必須充分了解并科技園公共交往空間所包含的范疇,所承載的內容以及運轉維護的模式,才能創作出貼切事宜的規劃與建筑空間。
2、相關的政策和監管機制不夠完善
促進科技園區公共空間的建設不單單是設計工作者的工作,它必須以國家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依據,方可利于執行。但是,現有科研項目對于除科研實體空間外的公共交流平臺空間的審批流程存在真空,往往缺乏對相關建設規模、建設費用的審批額度,同時缺乏設計規模的規范化管理。形成了一些單調、呆板的科技園區樣板,使得整個園區規劃松散,分期建設沒有章法,建設標準無法保證與統一控制,與國際化科研園區的形態、組織、流動性差異較大。這也間接反映了現階段對于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的認知力度不足。
3、科技園區公共空間的建設與實際問題結合能力不足
一切的建設與設計,最終都是要落到實處的。但是現階段,科技園區發展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建設內容、形態、用地指標等與城市規劃預設值難以相互協調;一些必要的交流功能內容、建設規模設置受限;建設規模比例依據性、法規性缺乏等。這些實際問題左右著科技園區公共空間的建設。在這點上,科技園區的建設必須要明確發展方向與發展的地位及作用。
二、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方式
筆者據相關的資料已經各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的設計,簡要的總結了一下的各個方式,試圖緩解當下所面臨著的眾多的難題。
1、合理的建設規模及比例劃分
現階段,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必須堅持一個重要的精神——合理的建設規模和配比。過于宏大的建設規模難免令國家科研經費難以負擔,并造成實施的浪費與閑置;而必要的建設規模應與科研園區的性質、研究方式、研究分段持續時長、管理模式及人員密度等因素密切相關。滿足園區基礎科研工作階段性峰值使用需求的同時,應兼顧越來越多的國際交流,并同時考慮將科技園區對社會適當的開放,設置公共接待、科普空間。
2、正確的處理好共性與個性,自我與外部的關系
要明確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的目的與特性。因為隨著發展的實際不同,區域特性不同以及資金、技術和體制關系等等各異,不免使得科技園區的公共交往空間的設計呈現了很大的差異。但是,切實做到針對性強;因地制宜;符合具體科目科研人群個性;滿足整體經濟性測評等“個性化”設計,避免生搬硬套的參照模式,創作出具有彈性的設計監管、審查機制。目前,多數的科技園過于封閉與保守,其社會職能過于單一,應適當、適度的將其向社會公眾開放,配合以嚴密的園區管理模式及豐富的公共交流空間設計,賦予科技園區更多的社會價值與科普價值。正確的處理科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才能夠更好的推進科技園區公共空間的建設。
3、實現設計的完美化需要學習的精神。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的提高認識能力,才能夠促進實踐的發展。科技園區公共設計空間設計必須依靠總結、創新的學習精神。
強化政策制定以及完善能力也是必須要學習的。雖然我國的科技園區的硬實力在世界中有著一席之地,但是相關的軟實力卻一直是我們的短板。現階段在相關的領域,城市規劃、科技項目審批環節中需以與時俱進的發展策略,更加國際化的眼光來審視科技園公共空間的重要作用,以規范化的模式推行建設方式與標準,汲取優秀設計的經驗并將之推廣,方可使這一新興設計領域有所發展。
三、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的發展目標以及宏觀思想
實現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園區,是國家科技事業著力點。建設科技園區的目標,就是把創新的精神深入到園區內的每一角落,從規劃、空間的梳理中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創造和諧、高效的公共交流環境;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與交流;依靠精致、風格化的公共空間形態吸引社會公眾對于科技的關注。
在公共交往空間的設置上應避免分期建設的重復疊加,應不斷拓展、延續、豐富公共空間內容的主線,減少華而不實的“宏大空間”,使設計更加貼合與適應其所處環境。因此,要把不斷把創新作為發展建設科技園區的宏觀思想,使得用創新去引導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等社會各生產要素的發展,成為其中重要的樞紐。
結束語:
總而言之,創新社會型科技園區是最終的發展的方向,而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是使之實現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隨著對此工作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不斷的研究,相信必然會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尤其是關于科技園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問題,其能否更加科學性,更具人文性,便是我們要密切關注的。
參考文獻:
[1]胡蘭.創新型園區:國家高新區的中堅力量——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談創新型園區建設[J].中國高新區.2009(06)
[2]孫明芳.科技園區中的創新空間營造——以無錫國家傳感信息科技園規劃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10(11)
[3]林瑋.中國高新區創建創新型特色園區的路徑探析——以南寧高新區為例[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11)
[4]譚梅庭.高新區應當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南寧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形勢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