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日紅 張赫 武勝楠
摘 要:城市的發展進程中,比較注重城市的道路建設,并且對其提出更高的規劃要求。本文分析了城市互動和城市綠道規劃的相關意義,著重強調了生態意義、服務意義以及觸媒意義,同時還闡述了城市互動和綠道規劃的相關內容,從城市的綠色空間、管制的要求、發展的形態以及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交通系統這幾方面做出詳細的介紹。以供交流借鑒。
關鍵詞:城市互動;城市綠道;規劃
我國的人口一直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城市的土地面積被大量占用,就連城市的綠化用地也被擠占,只剩下很小面積,這使得城市的環境越來越不好,還會遭受廢氣的污染,人們生活空間的質量快速下降,這些現象的存在,意味著相關部門要重視城市的綠道建設。改善城市的原始園林景觀,加快綠地系統的建設,為城市互動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城市綠道規劃與城市互動的意義
1、“修復”和“保護”的生態意義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的面積被逐漸的擴大,人類活動的干擾也不斷的加劇,隔離了城市中的河流、山體和公園綠地;自然區和風景區自然遺產等生態系統和自然開放空間也逐漸的呈現被隔離的狀態,形成“斑塊”孤島形式,嚴重的破壞了城市中的生態系統格局,給予城市環境較大的壓力,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這種問題較為嚴重。然后再建設城市綠道的過程中,與城市互相交織的網絡化綠色生態廊道被創造出來,城市中受損的生物植被群系統通過各種生態修復技術的使用,恢復的很好,生態斑塊的孤立狀況被緩解,動植物的生存繁衍空間得到較大拓展,動植物的遷徙廊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擴大,城市綠道的建設具有很多的作用,包括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防止雨洪災害。
2、“連接”混合“流通”的服務意義
城市中的建筑工程較多,密度和強度都較高的城市建設,人工環境在城市建設中占有絕對的優勢,與人的接觸是最為密切的,社會生產生活的空間載體就是城市建設。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綠道具有的功能性質是服務,在“連接”和“溝通”兩個特征上加以體現。城市綠道能夠將分散的生態系統和開放空間連接起來,也能夠使呈現孤立狀態的斑塊生態系統連接起來,因此城市建設區域的緩沖帶和自然棲息地得以構建,城市建設中的居民區、學校、商業區等部分通過綠色通道的連接形成了一個整體,接近自然的通道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創建,人們能夠與大自然零距離的接觸,城市各系統實施的可達性和利用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的被提高了;流通則是指城市中不同單元的信息、能量和生態等流便捷安全的流通在城市綠道網絡中,人們的休閑活動可以在城市綠道中開展,人們也可以在城市綠道上散步,孩子上學的安全道、市民上班的通勤道和城市風廊道都是城市建設中的城市綠道。
3、“帶動”和“激發”的觸媒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開發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也同時進行著城市環境保護的工作,城市綠道和城市的互動有著強的推動作用,主要是推動居住、商業等新城的開發建設,也推動著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舊城舊廠舊村的改造更新,還推動著城市產業的轉型升級。城市的自然環境個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綠道建設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城市建設的復興得到有帶動和激發,漸進的進行城市結構改革的步伐。城市中的一些特殊的重點地段,通過城市綠道和城市的互動能夠實現城市區域環境的重組,對城市區域的未來發展和深層結構的生成具有強烈的引導作用,在此基礎上產生連鎖反應,改善著本地區的發展和面貌。
二、城市綠道規劃與城市互動的內容
1、構建城市綠色空間網絡
城市綠道規劃將分散的綠色空問進行連通,構建相互貫穿的綜合性的綠色空問網絡,小僅要維持和保護城市自然環境中現存的物理環境和生物資源,并在現有的棲息區內建立生境鏈、生境網絡,防比生境退化與生境割裂,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水資源團,而且更注重人的參與性和使用性,體現城市中綠色景觀與人類行為活動的相互交流。
2、遵循區域空間管制要求
城市綠道規劃要遵循區域土地空問管制要求,未建區或限建區要遵循“保護為主,調整為輔”的原則,維持和保護該區域現有景觀格局的生態基底,通過綠道規劃調整和優化區內的生態環境;新建區城市綠道應指導控制該區域空問布局秩序,合理構建該區域與其他區域之問的生態廊道,連通核心生態資源形成城市生長邊界,合理引導城市建設;已建區城市綠道應充分發揮改善、優化城市生態、景觀與環境的作用,充分利用舊城改造與功能更新契機,修復退化與受損土地,修復破碎化生境。
3、契合城市空間發展形態
線形網狀是城市綠道的結構體系,生態群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其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多樣性較高的生態環境和多樣性較高的生物類型,自然屬性較為良好,城市中的不同區域的發展需求是不同的,城市綠道的布局要在其基礎上進行,使城市和自然能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城市綠道既要與城市小功能分區連接、也要與城市的開放公共空間相連,這能夠對城市無節制蔓延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城市綠道的構建對城市形態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引導作用,城市生態環境也能夠得到改善,使城市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較大的提高,城鄉的合理過渡有保障,對城鄉一體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促進作用,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不沖突,是和諧的狀態,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得到促進。
4、優化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城市綠道的具有較長的周長和較大的面積,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城市綠道周圍土地利用的方式有很多,對城市綠道的邊緣效應較強,對綠道的構成和功能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使成立綠道的質量得到較好的保持,就要結合土地利用的總規劃,控制好廊道周圍土地的利用,立足于邊緣效應,在此基礎上優化利用邊緣土地,在優化土地利用方式過程中,盡量延伸腹地領域。由于成立綠道大多都呈現線狀分布,所以土地利用的優化也會呈現線形,但隨著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斷優化,逐漸會向帶狀和斑塊狀趨勢優化,在不斷的發展完善過程中,優化整個城市的土地利用。
5、銜接城市交通系統
統籌城市綠道與城市交通系統的布局,實現城市綠道網絡與城際軌道、城市公交系統、城市慢行系統的“無縫銜接”,并對交叉口進行重點處理,確保綠道使用者的“安全通過”;同時,加大交通設施的建設力度,完善交通換乘點、自行車租賃及停放設施,升級改造可搭載自行車的交通工具,重點加強城鎮邊緣區、城鎮中心區、城鎮居住區、公園廣場等休閑游憩出行需求較大地區軌道交通、公交站點與綠道銜接設施的設置,增強綠道出行的便利性與可達性,建立高效銜接綠道網絡及其他交通方式的“零距離”換乘系統。
三、結語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城市化仍將快速發展,我們應該在城市發展的轉型期,抓住機遇,以城市的全面建設為目標,重點構建與城市互動的綠道網絡系統,加強城市人居環境建設,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孟亞凡. 綠色通道及其規劃原則[J]. 中國園林. 2004(05)
[2] 孟亞凡. 綠色通道及其規劃原則[J]. 中國園林. 2004(05)
[3] 孫帥. 都市型綠道規劃設計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