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慈
摘 要:環境的建設與保護是保證人們生活質量的重點,當環境破壞日益嚴重起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建設發展中國家不應該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而面對我國愈發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治理還為時未晚。因此,在我國當前的水土保持工作中,主要采用了三種措施,一是生物措施,二是工程措施,三是蓄水措施,但是在三種舉措中,生物措施無疑是主要的手段,根據對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發現正是因為土壤裸露程度嚴重才造成的水土流失,所以采用生態措施加強對植被的栽種具有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生物措施;水土保持;生物種;水土保持效益
在我國建設的過程中,自然資源是保證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國當前自然資源卻面臨著嚴重的問題。水土流失現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最終就會造成土地日益荒漠化,事實上,當前我國多數地區已經逐漸顯現出了水土流失現象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在過去的發展建設中,我國忽視了對這一問題的治理,但是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國家的振興與繁榮不應該是以自然環境為代價的。所以本文重點探討了以生物措施為主的治理方法,對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
1、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概述
在水土保持中運用生物措施的本質就是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開展水土的保持工作。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過栽種植被保護水土資源,這是生物措施中最基礎的方法,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該方法主要的步驟是在需要涵養的部分栽種植被,簡單并且易操作,一方面提高了植被的覆蓋面積;另一方面在保持水土的過程中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生物措施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是因為這一措施對于工程措施以及蓄水措施而言,更加具有應用性,更重要的是對我國的生態環境能夠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總而言之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在今后的生態環境建設中,生物措施必將成為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為新農村建設和城市的發展建設作出突出的貢獻。
生物措施對于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我國的地勢分布來看,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區域水土流失現象最為嚴重,一是農牧交錯區,二是綠洲邊緣區,嚴重情況下將會形成沙漠化,因此生物措施是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對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栽種樹種的選擇上,多以灌木和喬木為主,這兩類樹種均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以喬木為例,因為體型高大,所以能夠起到良好的防風固沙效果,根基也十分穩定,在荒漠化嚴重的地區栽種此類樹木,可以對我國的農田建設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但是喬木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因為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水分較多,如果將其栽種在水源稀缺的地區,不但不能起到涵養水源的效果,反而還會形成一片小老頭樹,所以在開展生物措施前,需要充分對當地的環境進行考察,選擇優質的樹種,這樣才能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灌木的生長,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旱生,一種是半旱生,顧名思義,灌木所消耗的水分較少,所以適合栽種在水源稀少的地區,尤其是我國的干旱地區,灌木不但能夠較快的適應生長環境,并且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在栽種的過程中,只需要極短的一段時間就能將根系緊緊的固定在土壤中,起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正是基于上述這些原因,在我國廣大地區,都將灌木作為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首選樹種。此外,植被在栽種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采用將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形式,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自然植被的生長不受到破壞。
2、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應用實例研究
經過一系列研究證明,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應用生物措施能夠有效地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同樣在降雨量較少的地區,效果也較為明顯。實踐證明,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是可行的,并且應該長期發展下去,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節與改善,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一定會獲得更為顯著的效果。下文中以東北山區為例,進一步闡釋了生物措施在水土保護中的應用。
相關工作者在某山區選擇了一處實驗區,該地區的土壤為暗棕壤并有多條侵蝕溝,在該處載植了大量的落葉松和樟子松,并用圍欄進行封山育林。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該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明顯減少了,并且土壤中水分的含量比之前增加了許多,這說明栽植松樹起到了很好的涵養水源的作用。除此之外,這一地區在抗擊干旱中也起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近些年我國的生態環境由于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氣候異常,當地經常出現干旱的情況,土壤中缺少水分的滋養,大地變得龜裂。對著種植能夠適用當地生長的植物,該地區的土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金量有了明顯的提升,這說明生物措施在該地區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另外,在地埂上栽植適當的植物也能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例如刺五加、黃花菜、蘆筍這些植物,在保護水土方面發揮了顯著的效果,同樣在醫用等方面也具有明顯的經濟價值。在降雨量較大的時期,它們能夠有效的起到保護耕地的作用,并且也起到了阻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時,在干旱的季節,這些植物可以將吸收的水分提供給周圍的莊稼,使莊稼不會受到干旱的影響。
3、生物措施的注意事項
生物種苗的選擇要從三方面進行考量,首先是要具備較強的保持水土的功能;其次,從經濟方面考慮,種植的植被還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夠獲得經濟效益的能力。第三是社會效益。在這三種效益之中,水土保持效益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為利用生物措施進行改造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保持水土,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經濟效益則是附屬的效益,因為眾多植物的功能并不是單一的,它能夠較好的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創造出額外的經濟價值,從而將當地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更好的促進社會的發展。
水土保持是一項系統工程。生物措施要與其它水土保持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促進了植被措施的實施,采用工程措施修筑水平階、水平溝以及魚鱗坑攔蓄徑流、土壤,而在上面種植植被,發展集流植被。坡地耕作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在這種情形下,采取生物措施,如使用等高植物籬防止水土流失并保持土壤里的自然水分,這樣的植物籬一旦形成,所建立的自然梯田或“生物壩”能永久保護耕地不受侵蝕。
4、結語
為解決我國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程度嚴重,而經濟又欠發達、治理資金投入有限的矛盾,近幾年來水土保持工作中出現的新思路、新途徑——生態修復,其中就包括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等相關的生物措施。恢復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已成為我國的大政方針,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和研究必將在今后改善生態環境工作中發揮更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超.水土流失治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8(5).
[2]李占斌,朱冰冰,李鵬.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研究進展[J].土壤學報,2008(5).
[3]劉光正,潘江平,岳軍偉.江西紅壤低丘水土流失發生規律和防治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