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摘 要:本文從農業經濟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道家經濟思想和封建小農經濟現實的淵源與異同,分別討論了階級利益斗爭、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經濟關系格局、生產技術進步觀念等問題。
關鍵詞:道家;經濟思想;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作為一種生產結構,在我國封建歷史上長期存在。小農經濟是擁有小塊土地或沒有土地的農民,只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不剝削他人的勞動成果,從事一家一戶為一個生產單位的個體生產。道家思想中的理想社會有一定小農經濟的特征,很多主張與小農經濟的生產結構和特征有著微妙的思想淵源。但他們經濟理想中的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并非封建社會現實中的小農經濟,造成這種差異與道家學派的哲學觀念、階級背景、未看清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及封建社會實質是分不開的。
道家經濟思想在我國農業經濟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的代表者是在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革中敗落下來的奴隸主貴族階級,他們失去了往日榮華和剝削他人的權利,怨恨那些在破壞舊制度、舊秩序中起了帶頭作用的地主階級,即變革中的政治代表人物。但他們感到自己已無力同這些新的“在位者”較量,只好以隱居避世來表示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因而其政治經濟思想更加偏離了封建社會現實。
一、天道自然無欲論與農業生產活動
道家的經濟思想以哲學思想為基礎,《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同時蘊含著宇宙自然觀和社會人生觀。道的運動不是使事物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前進,而是周而復始,“復歸其根”,這就是“常”,就是“自然”。農業勞動是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最樸素的生產活動,只有順應了自然規律,才能從自然的恩惠中取得農產品。農業生產依靠土地和天氣的特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使人們無時無刻不注意到自然的存在,它的力量之強大,不可違背。因此,道家思想主張人類生產活動絕對要以農業為主,只有在農業生產中才能保持天性、順應天道。
在消費觀念上,道家思想主張知足和寡欲。道之自然是“真”和“樸”的,反對一切貪欲,如果欲望超出了最簡單、最原始的生活需要,就不能保持真、樸,凈化心靈。在這樣的“崇儉”和反對縱欲的思想下,農業作為人類滿足衣食等基本欲望的生產活動只提供基本的消費品,理應是唯一的經濟活動。道家拒絕社會產品的多樣化,反對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我國歷代封建帝王大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百姓堅定的“重土”情節, 以及千百年來中國超穩定農業社會的現實,都證明了農業生產活動對我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性,但各階級對土地、對農業的重視甚至崇拜并非出于道家思想倡導的天道、自然、無欲論,反而恰恰把土地看作政治統治的基礎工具、財富的象征和縱欲的物質依靠。
二、“無生有”與農業生產資料私有制
人為其身所累,為“有”而爭,由于事物向相反方向運動,沒有人可以在“爭”中永遠獲利,只能帶來混亂與利益損害。老子指斥私利之害,因為在生產關系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人剝削人的情況下,一些人獲得物質財富,必對不能獲得者有害。他盼望能夠出現“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的局面。
胡寄窗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揭示了“無生有”與道家思想反對私有制的內在聯系:老子主張“生而不有,為而不伊。”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但不占有生產資料及其產品。他們所以反對私有制,是因為私有觀念存在,不能使人“見素抱樸”。但老子并不絕對否認私人利益,人們可以以不私有作為手段得到私有的結果。這是集體的利益優先于個體的利益,個體自亦在其中矣。
然而道家思想這種對私有制的獨特解釋,并不屬于道家經濟思想體系的必要部分。因為他們盡力闡釋“無”可以達到“有”的結果,是在勸說新興地主階級不要極度擴張。而道家的至高境界是無欲,“有”的結果并不重要。可見他們沒有完全遁世,還存有挽回社會現實的幻想。
在唐中葉以前,中央還有力控制土地兼并,均田的小農經濟生產結構成為中央抑制地方勢力的統治工具。盡管小農表面上擁有土地使用權和部分買賣權,但實際上是國家所有,因為行政勢力完全可以干涉控制小農的土地,隨時可以將其沒收。此時,在廣大小農階級內部,可以說比較接近道家理想中的所有制。可是一旦中央統治者竭澤而漁,狂征暴斂,土地為其私有的性質便會凸現,道家理想式的公有只是個偽裝。后來皇權無力控制地主土地兼并時,地主經濟占主導,私利和私有制的相互強化徹底打碎了公有的幻想。
三、小國寡民理想勾畫出的小農經濟圖景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者死不相注來。”這樣的社會特征可以歸結為兩點:封閉性和落后性。
小農經濟具有離散性和封閉性,這一點與小國寡民的社會圖景是一致的。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在生活消費品上自給自足,很少發生交換關系,社會分工極不發達。但這種需求和產品上的單一絕非道家哲學理想中的自覺式的寡欲所致,而是社會生產力所限,并且小農經濟的封閉性正在自我強化,很難有沖破這種格局的動力。
落后性是小國寡民圖景的另一特點,生產力極其低下,拒絕生產工具的發明改進,沒有交換關系,也沒有交通關系,沒有戰爭。然而現實中的封建小農經濟生產格局恰是各方利益斗爭的過程,小農在統治者集權統治、重農抑商、豪強土地兼并、自然災害的作用下被迫選擇這種生產方式,它還在宗法制和重土思想下強化。小農們在夾縫中生存,會努力保護自己家族內部的利益,當先進的生產工具出現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投入使用,以豐富家庭產品,改善生存條件,“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只是幻想罷了。
四、反進步觀與真實世界中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老子認為“民鄉秘器,國家潑昏,人鄉技巧,奇物滋起。”他的反進步觀不但沒有喚起民間在對“道”的崇拜作用下拒絕新工藝,反而在封建統治者的別有用心下,成為了愚民政策的思想建議。正如上所說,落后性絕非小農的意愿。因為落后性必然伴隨脆弱性,過于消極地面對自然經常使他們顆粒無收,食不果腹。現實說明落后的原因是缺乏改進工藝、加強分工及交換的制度條件和初始的物質條件。
五、無為政治經濟思想與小農社會格局
趙靖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談到:道家的“無為而治”,在經濟政策和管理方面表現為自由放任主義的思想和模式。自由放任主義在中國經濟思想史雖然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放任主義與干涉主義的斗爭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幾乎在一切重大的經濟決策問題上都表現出來。戰亂年代后形成的統一王朝大多會采取“與民休息”的安民政策,同時限制、削弱地方勢力。較開明的君主會發現這種所謂的“無為之治”下的小農經濟社會格局可以帶來社會的繁榮。然而隨著君王換代官僚集權以及社會興盛誘使出的貪欲爆發,中央政治危機和地主經濟的侵蝕會破壞安定的局面,農民起義現象普遍。
封建社會的內在機制是,統治者在背后設定好制約其反對勢力同時限制百姓的內在制度力量,在“無為”的掩飾下坐享小農格局下的安定與興盛。地主階級隨時伺機挑戰這種格局,企圖建立自己控制下的農業經濟,斗爭的結果是朝代的變更,王權易主,然而從長期的意義上講,小農經濟格局在封建社會是具有穩定性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思想史》.胡寄窗.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2]《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名著選》.趙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4]《農業經濟學》.孔祥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