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素芳 黃超
摘 要:檢驗報告的質量對于一個產品的銷售情況,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與一個行業的發展方向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檢驗報告質量直接關系到檢測機構的形象和信譽,加強檢驗報告的質量是檢驗機構的職責,也是提高自已監督能力的實踐。
關鍵詞:檢驗報告問題改進建議
檢驗報告就是檢驗機構按照相關檢驗標準,在進行完樣品檢驗工作之后對外出具的一個具有法律效力與專業權威性的質量證明。檢驗報告的質量對于一個產品的銷售情況,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與一個行業的發展方向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檢驗報告質量直接關系到檢測機構的形象和信譽,加強檢驗報告的質量是檢驗機構的職責,也是提高自已監督能力的實踐。由于產品種類繁多、檢測項目眾多、分析方法復雜等因素,導致產品檢驗報告及原始記錄出差錯的概率較大。
一、常見問題如下:
(一)基本信息不全。檢驗報告的基本信息包括:報告編號、產品名稱、規格型號、商標、質量等級、生產日期或批號、生產單位和委托單位的名稱和地址、聯系電話、樣品數量、樣品等級、樣品狀態、檢驗依據、檢驗結論、檢驗日期、檢驗類別等信息。一份合格的檢驗報告至少應包括這些基本信息,它是所檢產品的身份特征,缺少任何一項將給所檢產品的認定帶來爭議,從而影響報告的法律效力。但在報告編制過程中常存在漏填、錯填等現象。如:有的樣品有質量等級的要求,但在檢驗報告中卻未體現;有的樣品規格型號欄缺少產品化學牌號(如檢驗鋼管),無法與報告附頁的技術指標對應;報告綜合結論中誤將鍍鋅層的重量寫成了鍍鋅層的質量;有的報告中未體現采樣點數量(如甲醛檢驗);有的將生產單位“××市××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寫為“××××制造有限公司”而漏掉了“責任”; .委托書委托方無簽字;原始記錄中產品信息、抽樣信息、環境條件、檢驗和校核人員信息、檢驗地點、檢驗日期等信息錯誤或不填;諸如此類看似很小的問題,都會使產品的質量受到質疑,影響產品的銷售與報告的權威性和法律效力。
(二)檢驗依據不符合要求。產品檢驗依據一般是指產品標準和方法標準,有時也包括“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等規范性文件。目前,我國標準共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其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又有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之分。由于產品種類繁多,從而導致了涉及到產品的標準數以千計,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對產品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還要熟悉標準的適用范圍、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
產品檢驗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1.檢驗報告中檢驗依據與委托書或抽樣單不符;
2.標準代號打錯:如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 50003-2011,寫成GB 5003-2011。燒結空心磚和空心砌塊GB/T13545-2014,寫成GB13545-2014。
3.檢驗標準值引用錯誤:如紙面石膏板應為裝飾裝修材料,結果引用成建筑主體材料的標準。
4.數據單位和技術要求等項目填寫上存在缺陷:數據單位一定要與檢驗標準的要求相一致。如:壓強單位兆帕MPa寫成Mpa,質量千克kg單位寫成Kg,黃曲霉毒素B1(μg/kg)單位寫成B1(ug/kg)等;
5. 檢驗報告中檢驗項目與委托書不符;
原始記錄中存在的問題:
1.原始記錄中檢測項目未注明檢驗方法標準;檢驗項目名稱與報告不一致:如砂漿試壓塊原始記錄中檢驗項目是抗壓強度,報告確為立方體抗壓強度;
2.檢測儀器名稱、型號、設備編號不全或錯誤;原始記錄中報告編號錯誤,頁碼未按格式要求編寫或編錯。
3.原始記錄中數據有效位數不規范或二次修約。檢驗結果是檢驗報告中比較重要的一欄,檢驗結果中數據有效位數常與標準要求不一致,一些原始記錄中存在不按照檢驗方法要求修約及隨意修約的現象,由此,將會導致一些臨界值結果上的錯判,影響檢驗報告的質量。
4.未體現整個試驗的過程:如磚的泛霜試驗記錄,石材吸水率、體積密度干重未體現恒重過程;有機肥氮含量、五氧化二磷含量、鉀含量測定中無定容體積過程等;
5.原始記錄資料(含委托書、抽樣單、原始記錄)中杠改不規范,記錄的簽名不全;
(三 )檢驗結論表述不規范。檢驗結論就檢測結果與檢驗依據規定的要求對比,按檢驗規則判定,對產(商)品質量作出的結論,或者以法令、法規為準繩,對產(商)品質量作出結論。并不是簡單地在報告上標注合格或不合格,而應將檢驗依據也納入檢驗結論中。應具體說明該產品是符合哪些標準要求而被判定為合格,或者產品哪些檢驗項目不符合什么標準而被判定為不合格。例如抽查天然花崗石檢驗完成后結論為:經抽樣檢驗,所檢項目符合GB/T18601-2009標準要求,本次抽查合格;或經抽樣檢驗,所檢XX項不符合GB/T18601-2009標準要求,本次抽查不合格等。我院產品報告結論分為“監督類檢驗報告結論;委托檢驗結論;生產許可證檢驗結論;計量器具型式評價結論;CC強制認證和CQC自愿認證檢驗報告結論;商品及商品包裝計量檢驗結論;司法類結論;復檢結論等。還有就是檢驗報告中綜合結論出現錯別字。規范性地運用檢驗結論,使客戶拿到檢驗報告對自已的產品質量有個明確的認識。
二、原因分析
檢驗報告中的基本信息一般來源于抽樣單或委托合同書,因此,在填寫抽樣單或委托合同書時,就應將檢驗報告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全部納入進去。另外,填寫人員在填寫時應認真、仔細,避免漏填、錯填等現象。同樣,報告編制人員在報告編制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抽樣單或委托合同書以及檢驗原始記錄中的內容進行錄入,確保文字、數據的準確無誤。造成檢驗依據和檢驗結論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對相關標準不熟悉,對有關概念、適用范圍理解不深刻,以及獲取新信息的渠道不暢通等。每一個標準都有它的適用范圍,不同的領域,不能將范圍隨意地擴大或縮小,而標準中所規定的技術要求也應嚴格地執行。尤其要注意的是新舊標準問題,我國目前標準修訂周期一般為3至5年,因此,要不斷擴大信息獲取渠道,加大與相關部門、企業單位交流溝通的力度,本院標準平臺將加大更新力度,通過各種新聞媒體收集最新信息,在平時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定期更新標準。造成原始記錄中出現問題主要是對相關標準要求不熟悉,概念理解不透切,管理體系文件中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等要求學習不夠。
三、改進及建議
一是加強制度規范。出具一份高質量的產品檢驗報告需要有一個規范的制度為基礎, 針對檢驗報告所制定的制度,應涉及從抽樣到報告出具整個過程,包括抽樣、運輸、貯存、檢驗/檢測、原始記錄、出具報告各個環節。每個環節應根據不同樣品所需要的不同要求制定相應的細節條款。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檢測過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達到規范化、制度化要求,最終確保檢驗報告的質量。二是思想上重視,制度是要靠人去執行,而思想是執行效果的最終決定因素,只有從思想上加以重視,制度才能得到好地執行。這就要求各檢測部門逐步培養職工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最大程度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三是管理上控制,加強管理也是確保制度得以有效執行的重要手段,在長效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加大對檢驗報告質量的考核力度,設立明確的考核指標,制定詳細的考核方案,獎罰分明,責任到人,通過管理不斷提升產品檢驗報告質量,保證檢測工作的公正性、科學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