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佳瑞琦 牛金豪
摘 要:電力工業經過百年發展,已發展到逐步完善的階段。目前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電力工業開始走資源與環境節約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新興能源成為目前的主要方向。本文對電力的發展對環境生態造成的破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電力新能源發展的思路和電力與環境和諧發展的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電力與環境保護;新能源;科學發展;新能源發展戰略;可行性建議
目前從國內形勢來看,電力仍然是能耗大戶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戶,也是最近新產生的霧霾問題的最主要的問題之一。環境問題已經給我們的社會、環境和生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發展電力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保護環境,保護好環境也可以更好的發展電力,電力和環境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電力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2015年6月9日我國環境保護部發布《201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告》指出,目前我國的環境治理工作已經收到了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關注,環境質量在好轉過程中,同時指出,在環境好轉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環境問題,例如霧霾天氣、極端天氣的問題。電力發展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和生態破壞以及對治污及防范環境危險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嚴峻。電力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火力發電對環境的影響
我國目前電力行業的能源消費主要以一次能源為主,一次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其中煤炭的消耗還是我國發電的主要消耗品,要占到70%左右。我國電力的發電量中80%的消耗也來自于火電。電力行業已經形成了以火電為主的電力能源結構。也導致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其他的排放量居高不下。目前雖然已經采取了先進的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控制技術,但是在世界范圍內,我國SO2和CO2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形成酸雨的面積已超過國土面積的35%。冬季霧霾天氣和各種有害飛塵在空氣中的含量日漸增多。2012年的數據顯示,[1]“電力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分別占到全國總排放量的48%、57%、50%和65%左右”,“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和生態破壞損失大約相當于當年GDP的7%-20%。”
1.2水電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水電作為新興能源一直被大家關注,許多專家稱水電是純綠色無污染的能源生產方式,根據最新的全國水能資源普查成果,大陸的水力資源技術開發量為5.42億千瓦,2010年已開發2.11億千瓦,中國水電發電量高居世界第一,“開發程度為37%”。除西藏外,我國的水電資源基本上已經開發完畢,由于長期以來在認識上的誤區,大家都認為水電是比火電更清潔和高效的能源,被認為是環保綠色的能源,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相對于火電在開發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水電在開發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有時候是更嚴重的,不可逆轉的。更加隱蔽甚至是永久性毀滅。
國際社會如美國已拒絕將大型水電劃歸為綠色能源。水電開發和興修水電站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在以下方面:工程施工期間產生廢水、廢渣、廢氣和噪音,在運行期間[2],水庫和大壩將改變小范圍內的空氣和環境狀況,淹沒文物古跡、自然遺產以及流域生態環境帶來永久性影響,或者將會引發泥沙淤積、泥石流、滑坡、水災、旱澇等次生地質災害問題都不容忽視。
1.3核電發展帶來的環境保護問題
從核電的發展來看核電雖是清潔能源,但其產生的放射性廢物不僅不清潔,甚至有很大危險。根據放射性能力的不同,核廢棄物分為高放性廢物和中低放性廢物,其中,反應堆用過的剩余核燃料稱為乏燃料,具有很高的放射性,核電站使用過的工作服、手套、廢棄的儀器設備等則屬于中低放廢物。特別是乏燃料中的眾多放射性元素都擁有數以萬年計的半衰期,長的約為210萬年,短的也有近500-600年,這些輻射對人體危害極大。目前大部分的放射性廢棄物質都是采用集中放置和掩埋處理的方法,這些方法終究來說不是長久之計。
核電的另一個問題是核電泄露危險,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事故再次引發了全球核安全恐慌,許多國家都決定暫緩發展核項目,甚至立法棄核電[3]。目前中國計劃修建的核反應堆數占全世界計劃修建數量已近40%[4],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核能發電大國,核廢物處理問題成了中國核電產業的一段空白,隨著核電發展規模猛增,必將越來越突出。
1.4風電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我國目前在大力發展風電,風電目前被稱為是純綠色無污染的發電方式。作為清潔能源,風力發電的優勢不言而喻,但風電發展也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也應引起人們的重視。風電在利用過程中出現的破壞環境的問題主要在以下方面:首先,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會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如:破壞植物、改變地貌,造成水土流失。其次,對昆蟲和牲畜有一些影響 鳥和昆蟲死得多,風電的風輪在發電過程中也使人類和動物看不到純凈的天空。第三,產生噪聲污染,風力機的噪聲主要來源于發電機,齒輪箱和槳在空氣中運動產生的噪聲。第四,影響鳥類棲息和遷移。由于風力機隨著容量的增加其橫掃面積和高度都跟著增加。當風力機安裝在鳥類飛行的通道上,勢必會影響到鳥類的活動。 最后,還應考慮項目的配套工程,如道路,生活區等造成的生態、水和大氣的影響。建設風電廠需要占用土地來建筑風力機基礎及道路,將風電輸送到用電中 需要架設輸電線路等等。
二、實現電力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可行性建議
2.1建立新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設計
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是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以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政策手段。在實踐中是采取補貼的措施,主要是通過收費、補貼、押金、鼓勵政策等方式來促進環保,目前美國公布的《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對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益、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都進行補貼,其中可再生能源就獲得252億美元的補貼[5]。我國政府也可以采取相應類似的減稅、生態補償、低息貸款、生產補貼、排污收費、押金退還制度、退還排污費甚至罰款等多種環境經濟手段,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2.2以市場機制來引導,探索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市場機制引導是利用市場的手段來采取措施,具體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來作為一種虛擬的交易,制定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如果排放合理,就能得到收入,如果排放超標,不合理,就要繳納費用。這個市場機制我國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
2.3利用經濟手段,引導企業和地方綠色消費;
利用經濟手段,使消費者自覺成為新能源的主角;利用經濟手段,加快節能環保體系建設,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西方發達國家在此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也不乏成功范例,我們完全可以參考國外的先進經驗。這些舉措都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環境保護,也是我國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力工業變革與發展的戰略選擇》,2011年4月6日,來源:保定龍宇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網站.
[2]《優先開發水電》,2011年1月18日,來源:中電聯.
[3]《李干杰:環境總體形勢依然嚴峻》,2011年6月3日,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4]《十二五能源路線圖浮出水面核電容量將翻8倍》,2010年11月2日,中國電力網.
[5]《在依靠污染工業實現繁榮后,中國籌劃綠色增長》,2011年2月4日,來源:英國《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