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格根哈斯
摘 要: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語言教學活動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使幼兒獲得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運用的經驗。隨著教育內容的不斷更新、教育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必須不斷探索新形式、講究藝術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興趣、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關鍵詞:語言教學;談話活動;游戲活動;創新指導;情趣
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由許多的環節組成,每個環節都會有不同的要求。我們要求教師用淺顯、易懂、充滿情趣的話語,把每個環節的要求清楚明了的呈現。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語言教學活動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使幼兒獲得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運用的經驗。隨著教育內容的不斷更新、教育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必須不斷探索新形式、講究藝術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語言學習的興趣、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本文就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藝術性問題,從三個方面作粗淺的探討。
一、談話活動的藝術性
談話活動,是幫助幼兒學習在一定范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活動。在進行談話活動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剛開始時,有趣的中心話題能使幼兒產生急切交流的愿望,爭著舉手發言;然而,在活動的中后期,幼兒的興趣漸漸下降,使談話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較好地延續這種談話興趣呢?這就要靠組織談話活動的藝術性,并充分反映在活動全過程的各個環節。首先,要創設談話情境,引出中心話題。可以通過朗誦一首兒歌或說一段話、提出一些問題等方法來創設談話情境;也可以利用活動角的布置、桌面玩具、實物擺設等,向幼兒提供與談話主題有關的可視形象,更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形象化活動畫面,激發談話興趣,啟迪談話思路。其次,幼兒圍繞話題自由交談和發言時,教師要調動一切手段,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確保談話的氣氛寬松、融洽,充分保護幼兒的自尊,特別注意保護幼兒的創新求異。第三,要因勢利導,逐步拓展幼兒談話的范圍。教師要借助各種藝術化手段,使談話逐層深入,向幼兒逐步展示新的談話經驗,使其逐步掌握正確的談話思路和談話方法。總之,無論進行哪一類講述活動,重在引導幼兒學會觀察理解講述對象,重在幫助幼兒學會講述的思路和方法,重在鞏固、遷移新的講述經驗,從而不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自主活動中語言的藝術性
在教學兒歌時,如果老師按老一套的辦法,先示范朗誦幾遍,再講解內容,教學效果顯然不會很理想:而如果讓幼兒先聽生動有趣的故事,然后再引導他們學習兒歌,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幫助他們理解兒歌的內容,1是先做游戲后教兒歌(當然要根據兒歌內容而定),讓幼兒在興致勃勃參加了游戲活動后再引導他們學兒歌,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力。例如《放風箏》、《摘星星》、《小老鼠》等兒歌,都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小朋友既喜歡學,又學得快、記得牢。運用這種方法教兒歌,關鍵在于要按兒歌描述的內容組織好游戲活動。否則,讓幼兒放任自流去活動,活動方式與兒歌內容牛頭不對馬嘴,那就不僅無助于對兒歌內容的理解,反而會使他們的思維活動出現混亂。應先提問題后教兒歌。這是激發幼兒求知欲望和促進智力發展的有效形式。當老師提出問題后,他們有時答不上來或回答不完整而急切想知道時再教兒歌,其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如《問答》這首兒歌,老師向小朋友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什么動物的嘴是三瓣的?什么魚在水里能噴水?夏天什么鳥能送信?問題提出后,小朋友們互相之間就熱烈地討論起來了,讓幼兒思考以后再教兒歌,孩子們注意力容易集中,也記得牢。運用這種方法教學兒歌,也要注意緊扣兒歌內容,提出的問題不宜過難,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用多媒體參與幼兒文學作品學習活動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具有集成性的特點,能夠對各種類型的信息進行廣泛的處理,可以將文本、數字、圖形、動畫、聲響融為—體。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較好地運用不同的手段,幫助幼兒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這不僅適用于兒歌教學,更適用于小故事和情景散文教學。
三、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事物之間的關系,角色之間的關系,幼兒很難理解。但是多媒體對培養幼兒的觀察力獨具優勢。幼兒通過對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的觀察獲得了廣泛的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細心的觀察是想象的基礎,想象力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著幼兒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如果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適當借助多媒體手段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效果會很好。如學習詩歌《快樂的小屋》這一活動,為了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我只給幼兒出示了詩歌開頭部分的動畫,并相應的在言語上做了一些必要的提示。“還有哪些小動物來裝扮小屋?他們會怎樣裝扮?”接下來的故事情節我依次播放動畫的片段,請全體幼兒根據畫面的內容大膽的想象,自己設計故事情節。色彩鮮艷、形象逼真的畫面一下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孩子們通過觀察動物們的表情和動作,進行大膽的聯想,幼兒以自己的思考角度理解了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在觀察中豐富了幼兒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幼兒樂于助人的好品質。在動聽的音樂伴隨下,在形象的動畫引領下,幼兒不斷聯想,探索的欲望得到了滿足,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孩子的思維就像插上了翅膀,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
四、借助多媒體手段以景激情的優勢,激發幼兒美好的情感
電教媒體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作相宜,感染力強等特點。利用這一特點,用聲像再現情境,使幼兒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激發幼兒的美好情感。例如,故事《小桃仁》,第一部分描述小桃仁在誰的幫助下變成了小桃樹,此時,屏幕上出現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隨著鳥兒的鳴叫,嘀嗒的春雨,潺潺的河水,幼兒不由自主地發出驚嘆,多美呀!當幼兒被引入文學作品的意境中時,對大自然熱愛的美好情感也被激發出來。接著小桃仁吸收著陽光、雨水,慢慢的發芽長成小桃樹,幼兒都為小桃仁的成長感到高興。在古詩《鋤禾》的教學活動中,我充分利用課件來激發孩子的情感的:紅紅的太陽當頭照,一個穿著樸素的農民伯伯扛著鋤頭正辛勤地勞動著,隨著鋤頭一上一下不停地揮舞,汗水“嘀嗒嘀嗒”的往下流進禾苗地里。幼兒看著畫面,我提問:“圖上有誰?他在干什么?他在什么時候勞動的?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幼兒馬上感受到了炎炎夏日,農民伯伯種田的辛苦。接著出現一碗白白的米飯,形似一滴一滴的汗珠,可是吃飯的時候幼兒卻不愛惜糧食,把飯粒灑得滿桌滿地都是。我結合課件中的畫面,使幼兒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從而聯系幼兒的實際吃飯情況,進一步激發他們愛惜糧食、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的情感。當幼兒被引入文學作品的意境中時,美好的情感也被激發出來了。
總之,幼兒園語言領域教育活動是項看似簡單、實為復雜艱巨的工作。幼兒教師只有不斷學習、鉆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潛心探索各類教育活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兒語言運用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