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階
摘 要:蘇云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由于其自身特點,由其制成的殺蟲劑已成為目前微生物防治害蟲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隨著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應用的不斷擴大,害蟲抗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為避免抗性昆蟲所造成的損失,就要尋找新的高毒力菌株。本文對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改進辦法。
關鍵詞:蘇云金芽孢桿菌;抗性;紫外誘變
長期以來,人類消滅害蟲靠化學農藥,人們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制化學農藥,據統計全世界每年要生產化學農藥200多萬。但是單一地使用化學農藥,會造成環境污染、害蟲抗藥性直線上升、破壞了生態平衡等問題。自然界害蟲的消長有一定規律性,隨著害蟲種群的增加,合理地人工傳播殺蟲微生物是控制害蟲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于是,微生物防治成為生物防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
1、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取得的成績
微生物殺蟲劑具有對人、畜及害蟲天敵極少或完全沒有毒害的優點,不污染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持農業、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適應人們對無公害農副產品的需求。
自1915年Berline發現鱗翅目昆蟲病原蘇云金芽孢桿菌以來,這一類型細菌殺蟲劑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微生物防治害蟲的重要手段之一。蘇云金芽孢桿菌既能直接殺死害蟲,又不傷害能控制害蟲群落的天敵,對人畜無毒,不污染環境,同時對植物無毒害。近30年來,蘇云金桿菌殺蟲劑在農、林、衛生害蟲的生物防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化學殺蟲劑不可比擬的優點,它既能直接殺死害蟲,又不傷害能控制害蟲群落的天敵,對人畜無毒,不污染環境,同時對植物無毒害,不影響作物的色、香、味。其應用范圍和防治對象從30年前的4目32屬121種擴大到10目522種害蟲。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在整個生物殺蟲劑中占95%,是當今唯一能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商業性微生物農藥,美、前蘇聯等國生產量均在萬噸以上。
2、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存在的問題
目前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的含量普遍偏低,制劑技術落后,防治效果不夠穩定,殺蟲譜較窄,尤其是對鱗翅目夜蛾科防效不夠理想。為了克服該不足,目前許多研究人員試圖通過生物工程技術來改造現有的蘇云金芽孢桿菌菌株獲得廣譜、高效的工程菌。但由此獲得的工程菌一般存在殺蟲基因易丟失,殺蟲效果不穩定等缺點,從環境中分離篩選高毒力、廣譜的特異性野生蘇云金芽孢桿菌菌株已被眾多國家的研究人員研究,因此對現已篩選保存的菌種進行誘變以獲得目的菌種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物均具有一定的生態適應性。在一定生態系統中引入一種生防菌(Bt菌),它能否適應其被引入的生態環境,能否在病菌的寄主植物上定殖、增殖以及能否與相應病原物競爭,這些是生物防治成敗的關鍵,理想的生防菌應具有營養競爭能力強,抗菌物質產生量高,生長速度快及適應性強等特點。競爭和定殖是生防菌在植物促生和防病作用過程中的推動力量,也是成功的關鍵。隨著生防菌(Bt菌)制劑應用的不斷擴大,其產毒基因編碼產生的晶體蛋白均在不同程度上會引發害蟲的抗性。為避免抗性昆蟲所造成的損失,尋找新的高毒力菌株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為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提供依據。但是,目前大多數生物防治研究都只處在實驗室階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生防微生物在田間條件下防治效果不穩定,用于大面積推廣應用風險太大。為了改變單獨的生防微生物防效不穩定的缺陷,可采用與化學農藥復配使用或多種拮抗微生物協同防病的方法,以增強生防微生物在田間的防效。
3、蘇云金芽孢桿菌的改進設想
近年來由于生物技術的發展,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晶體蛋白基因成功地轉移到植物細胞,從而獲得抗蟲轉基因植物。因此,開發蘇云金芽孢桿菌資源,是發展細菌殺蟲劑和抗蟲育種的重要基礎。我國是農業大國,地形多樣,有著豐富的土壤資源,土壤又是蘇云金芽孢桿菌的大本營,所以對于蘇云金芽孢桿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著特殊的意義。而且隨著害蟲抗藥性的提高,篩選特異性強基因組合優良的菌種勢在必行,為生產新型生物殺蟲劑奠定基礎。
如何能夠篩選出特異性強基因組合優良的菌種?我設計的思路是通過對蘇云金芽孢桿菌的庫爾斯塔克亞種進行紫外線誘變后,得到毒力更強的突變菌種。具體步驟是:首先對該菌種進行了鑒定:通過測OD值得出其生長曲線來了解該菌種的生長增殖情況,并通過革蘭氏染色、芽孢染色和伴孢晶體染色來了解該菌種的外部形態。然后對該菌種進行紫外誘變,篩選出毒力更強的突變菌種。
3.1紫外誘變的機理
由于紫外線不需要特殊貴重設備,只要普通的滅菌紫外燈管即能做到,而且誘變效果也很顯著,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育種。紫外線是波長短于可見光而又緊接紫色光的射線,波長范圍為136~390nm,紫外線波長雖較寬,但誘變有效范圍僅是200~300nm,僅限于一個小區域,多種微生物最敏感的波長集中在265nm處,在此波長誘變效果最好。
紫外線是一種非電離輻射,所以能引起殺菌或誘變,主要是由于紫外線的作用光譜與核酸的吸收光譜相一致。當物質吸收一定能量的紫外線后,它的某些電子將被提升到較高的能量水平,從而引起分子激發而造成突變;而不吸收紫外線的物質,能量不發生轉移,分子也不會激發,不會產生任何化學變化。脫氧核搪核酸能大量吸收紫外線,因此它極容易受紫外線的影響而變化。紫外線的誘變作用是由于它引起DNA分子結構變化而造成的,這種變化包括DNA鏈的斷裂,DNA分子內和分子間的交連,核酸與蛋白質的交連,嘧啶水合物和嘧啶二聚體的產生等,特別是嘧啶二聚體的產生對于DNA的變化起主要作用,也即是紫外光照射能使微生物的脫氧核搪核酸(DNA)的分子結構形成“胸腺嘧啶二原體”,造成復制錯誤,引起基因突變,從而獲得高效降解活性的變異菌種。
3.2 光修復
DNA經紫外線照射后形成嘧啶二聚體,光復活酶和二聚體結合后形成一復合物。當復合物暴露在可見光下時,酶即活化并將二聚體分解成單體,酶被釋放,使DNA鏈的缺口修復而恢復正常的DNA雙鏈結構,形成光修復。
參考文獻
[1] 周德慶 等.微生物試驗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岑沛霖,蔡謹 等.工業微生物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3] 金志華,林建平,梅樂和 等.工業微生物遺傳育種學原理與應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