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方,周明鑒
(1.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29;2.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北京 100081)
?
《道藏》與醫籍傳播
楊東方1,周明鑒2
(1.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29;2.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北京 100081)
作為大型道教叢書的《道藏》收錄了大量的中醫藥文獻,對于中醫藥文獻的保存和傳播貢獻極大,《急救仙方》《素問六氣元珠密語》《葛仙翁肘后備急方》《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靈樞略》《養性延命錄》《混俗頤生錄》《四氣攝生圖》等醫籍因《道藏》的收錄而傳世;《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圖經衍義本草》《仙傳外科秘方》因《道藏》的收錄而擴大了傳播范圍。
道藏;叢書;道教;中醫藥
學術界普遍公認,《道藏》里蘊含著大量的中醫藥文獻,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但哪些醫籍因《道藏》的收錄而傳世,哪些醫籍因《道藏》的收錄得以廣泛傳播,學術界并沒有系統論述。實際上,探討這個問題不但有助于確立《道藏》的文獻價值,更有助于中醫典籍的研究。
《道藏》到底收錄了多少部醫籍,學術界有不同認識。賈維誠等《中國醫籍志》(1983)、《中國醫籍提要》(1984)、嚴世蕓《中國醫籍通考》(第四卷,1993)等認為《道藏》醫書子目共有《圖經集注衍義本草》《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黃帝素問靈樞集注》(附《靈樞略》)《黃帝內經素問遺篇》《素問入式運氣論奧》《素問六氣玄珠密語》《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附《注義圖序論》)《葛仙翁肘后備急方》《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養性延命錄》《混俗頤生錄》《四氣攝生圖》14種。王瑞祥《中國古醫籍書目提要》(2009)認為醫書子目應為45種(《靈樞略》單為1目),比14種增加了30種。薛清錄《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認為應為114種,比14種增加了100種。
諸家觀點有那么大差異的原因,在于道家、道教與醫學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關系。葛洪言:“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1]龔廷賢言:“醫道,古稱仙道也”[2]。醫與道這種天然的交融性使服餌導引類著作的歸屬更為麻煩。鄭樵《通志》就言:“大抵爐火與服餌兩種,向來道家與醫家雜出?!盵3]事實也是如此。以《道藏》收錄的《黃庭內景五臟六腑圖》《石藥爾雅》而言,有時被著錄為醫家類,有時被著錄到道家類。在《黃庭內景五臟六腑圖》中,《崇文總目》著錄在“醫書類”,而《宋史·藝文志》則著錄在“道家類”。《石藥爾雅》中,《崇文總目》著錄在“道書類”,而《抱經樓藏書志》著錄在“醫書”。
可見,對于《道藏》到底收錄了多少醫籍要采取圓融的態度,一定說哪個典籍含醫學內容多一些屬于醫籍,另一部含醫學內容少一些不屬于醫籍,既不客觀,也不可行。本文采取的方針是,尊重學術界成果,論述以《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等十四種典籍為主,兼及其他典籍。
張之洞《書目答問》曾言:“叢書最便學者,為其一部之中可該群籍,搜殘存佚,為功尤巨”[4]。情況正是如此,因《道藏》的收錄,《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等十四種典籍中就有《急救仙方》等8種醫籍不致散佚,列述如下:
2.1《急救仙方》十一卷該書版本很少,清乾隆年間修纂《四庫全書》時,館臣認為該書早已散佚,從《永樂大典》里輯出。《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言:“《急救仙方》六卷,不著撰人名氏。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所載皆瘍醫之術,而于背瘡、疔瘡、目疾、痔漏四癥,所論尤詳”[5]。六卷本只是個外科著作,但《道藏》十一卷本的內容很豐富。《中國醫學大成續集》收錄了《道藏》本,其提要云:“考白云霽《道藏目錄》,太玄部‘惻’字一至十一號即《急救仙方》。其卷一至卷五,論婦科調經胎前產后,附雜癥小兒方。前有金川徐守真序。其卷六、七,乃《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其序云……卷八,即疔瘡治法。卷九,為秘傳五痔品。卷十,《上清紫庭追勞仙方論法》。卷十一,《上清紫庭追勞仙方品》”[6]。可見,《道藏》收錄《急救仙方》之貢獻。
2.2《 素問六氣元珠密語》十七卷該書雖然不是王冰所撰,但對于研究《素問》非常重要。林億《素問新校正》就言:“王氏《玄珠》,世無傳者,今有《玄珠》十卷……蓋后人附托之文也。雖非王氏之書,亦于《素問》第十九至二十二四卷頗有發明”[7]。該書傳本甚稀,很多藏書家藏本抄自《道藏》,如黃丕烈有十六卷明抄本,見《讀書敏求記》校語,謂出于《道藏》;丁丙有十七卷抄《道藏》本,見《八千卷室善本書目》。故《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素問六氣元珠密語》感嘆道:“完本收入《道藏》,賴以流傳”[8]9。
2.3《葛仙翁肘后備急方》八卷該書歷經葛洪撰,陶宏景增補,楊用道附廣。如明萬歷李栻序云:“今年之夏,偶以巡行至均,游武當,因閱《道藏》,得《肘后備急方》八卷,乃葛稚川所輯,而陶隱居增補之者。其方多今之所未見,觀二君之所自為序,積以年歲,僅成此編。一方一論,皆已試而后錄之,尤簡易可以應率……因刻而布之,以快予濟人之心云”[9]。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子部·醫家類》就言:“余嘗取此書行世諸本,與《道藏》陛字號本校之,首尾全同”[10]??梢姶藭矐{借《道藏》得以傳世。2.4《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七卷(附《注義圖序論》一卷)該書流傳依靠《道藏》。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言:“《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七卷。宋李駧(字子野,號晞范子)句解。成書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元代刊本題署《新刊晞范句解八十一難》八卷,現藏于日本靜嘉堂,國內未見。明刊七卷本沿襲舊名,收于《道藏》中,為今通行本”[11]。另,日本版本來自于陸心源的皕宋樓。陸心源言:“元版《難經》八卷,每葉廿行,行廿字,題曰‘新刊晞范句解黃帝八十一難經’……其書逐句解釋,頗為淺近易曉……是書著錄家所罕見,張氏《藏書志》始著于錄,但從《道藏》本傳錄,書只七卷,此本八卷,乃完帙也”[12]。現《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著錄的只有七卷本??梢?,現在流傳版本的只有《道藏》本?!兜啦靥嵋犯苯诱f:“李氏注別無傳本,唯存《道藏》中,甚可珍”[13]465。
2.5《靈樞略》該書是《黃帝內經靈樞》的節略傳本之一,輯選年代較早?!锻ㄖ尽に囄穆浴贰搬t方類上脈經”著錄有“《內經靈樞略》一卷?!薄端问贰に囄闹尽肪硭摹暗兰翌惛缴裣伞敝浻小啊饵S帝內經靈樞略》一卷”。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該書只存《道藏》本。
2.6《養性延命錄》二卷梁陶弘景集,養生著作。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該書只存《道藏》本。
2.7《混俗頤生錄》二卷宋劉詞編,養生著作。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該書只存《道藏》本。
2.8《四氣攝生圖》一卷養生著作。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該書只存《道藏》本。
14種醫籍之外,因《道藏》收錄不致散佚的醫籍還有很多,如《神仙服餌丹石行藥法》。《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神仙服餌丹石行藥法》就言:“服食草木金石之藥,為道家修養之所必需。草木之藥,本草已有言服之長生者,醫書道經所載,其方實繁。魏晉以來,士大夫亦多服之以求長生。制藥之法,凡采取、煉制、服食,皆有一定之禁忌方術。是編于此,莫不詳載,可謂集魏晉六朝服餌藥石之大成。惜自李唐以來,已多散佚,而此僅存之一卷,遂益覺其可貴焉?!盵8]168-169不是一部而是一類典籍僅存一卷,由此可見《道藏》收錄之功。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醫籍因《道藏》的收錄得以傳世。但并不意味著,這些典籍完全保持全貌。因為《道藏》對收入的很多典籍都有整理。如《石藥爾雅》原為一卷,《道藏》整理時厘為兩卷?!独m修四庫全書提要》著錄了《道藏》本,即“在《道藏》洞神部眾術類似字帙中”,并提出了疑問:“梅彪自序稱其書勒為一卷,宋鄭樵《通志·藝文略·道家類》著其書,亦作一卷。此本及明白云霽《道藏目錄詳注》則分為上下兩卷,意者當為明季修藏時之所析,或后人有所附益耶?”[8]70-71陳鳣在《石藥爾雅跋》中則直接言:“其卷分上下者,蓋由《藏》本析之,非后人有所附益,故六篇六目,與序相符”[14]1406。未能完全保持全貌固然遺憾,但如果沒有《道藏》的收錄,兩卷本的《石藥爾雅》可能都不復存在。從這點言,雖然整理的功過評價不一。但這些典籍因《道藏》的收入得以傳世,則是功大于過。
在《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等十四部醫籍中,《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等3種典籍雖有其他版本傳世,但《道藏》的收錄對于其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1《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先撰有《千金要方》,傷寒未之盡,后又作《千金翼方》。明王肯堂《新刻千金翼方序》言:“《千金方》收入《道藏》,今關中、江右皆有刻,乃至宋元刻本藏書家多有之。而獨《翼方》不傳,《道藏》亦不載,世多有不聞其名者”[15]。實際上,《道藏》本并不是純粹的《千金要方》,而是《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混二合一的九十三卷本。該版本影響甚廣,《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備急千金要方》就言:“《千金方》原本自明正德后傳刊罕見,世所通行者,僅有嘉靖、萬歷兩刊之九十三卷本”[8]336。清廷修纂的《四庫全書》收錄的也是這個版本?!独m修四庫全書提要·備急千金要方》言:“《四庫》著錄九十三卷,承明人傳刻,其源出于《道藏》”[8]335。
3.2《圖經衍義本草》四十二卷,《圖經衍義本草序例》五卷這本是一部書,《道藏》離析為兩部。龍伯堅言:“明《正統道藏》本(此書有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本),《道藏》競字號內有《圖經集注衍義本草》五卷。資、父、事、君、曰、嚴六個字號內有《圖經衍義本草》四十二卷??慈メ莘鹗莾煞N書,實際上《圖經集注衍義本草》即是《圖經衍義本草》的序例五卷,將一書截為兩截,并非兩種不同的書?,F在仍列為序例五卷,不采用《圖經集注衍義本草》的書名”[16]?!秷D經衍義本草》是《大觀本草》《本草衍義》兩書合編的刪節本。藥物和藥圖數有刪減,正文亦有刪節。該書版本,除了《道藏》系統,只有1種足本,為湖南省圖書館所藏的元僧慧昌??瘫?。其他三種均為殘本,分別是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所藏的元建明坊刻本(存卷七至卷十、卷十二至卷十四);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所藏的元僧慧昌??瘫?存目錄、序例、卷一至卷三);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元刻本(存序例、卷一至卷六、卷十七至卷四十二)。版本相當稀少,而且大都殘闕,《道藏》本的傳播意義不言而喻。
3.3《仙傳外科秘方》十一卷該書由楊清叟編,趙宜真集。原刻本,即明洪武28年乙亥(1395年)淵然道者刻本,為一卷本,現存國家圖書館。吳有壬序言:“原陽仙化,遺命囑其徒劉淵然終其志,淵然佩服不敢違,仍將所授秘方總編為一卷”[14]4546-4547。這證明了,原書為一卷本。《道藏》分為十一卷。后世流傳的大都是《道藏》本。張贊臣更認為該書現存最早的版本也是《道藏》本:“《仙傳外科秘方》11卷2冊,現存……最早有明代所鈔的《道藏》本”[17]。因為該書一直以十一卷本傳播,學術界有人誤認為該書只存《道藏》本,《道藏提要》言:“此書今僅存《道藏》本?!秶贰そ浖尽分浭痪恚唷兜啦亍繁尽盵13]562。
14種之外的典籍亦如此,如李鵬飛的《三元延壽參贊書》。 該書雖有元刻本藏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生命科學圖書館,但各種“刊本極少”[18],《道藏》本的出現為它的傳播增加了途徑。
[1]葛洪.抱樸子[M].上海:上海書店,1986:68.
[2]龔廷撰.萬病回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490.
[3]鄭樵.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834.
[4]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287.
[5]永瑢.四庫全書簡明目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88.
[6]曹炳章.中國醫學大成續編·十四·方劑[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7]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7.
[8]劉時覺.四庫及續修四庫醫書總目[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9]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464-465.
[10]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567.
[11]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
[12]陸心源.儀顧堂書目題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9:499.
[13]任繼愈.道藏提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14]嚴世蕓.中國醫籍通考:1卷[M].北京:上海中醫藥大學社出版社,1994.
[15]丹波元胤.醫籍考[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312.
[16]龍伯堅.現存本草書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31.
[17]張贊臣.中醫外科醫籍存佚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9.
[18]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Collected Taoist Scriptures and transmission of TCM classics
YANG Dongfang1,ZHOU Mingjian2
(1.Basic Medical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2.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CollectedTaoistScriptures,the large-scale series of books,includes a great quantity of literature about TCM,and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CM literature.Because of included inCollectedTaoistScriptures,some TCM classics were preserved and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likeImmortalPrescriptionsforFirstAid,PrimaryValuableClosetViewpointabouttheSixFactorsinNatureofSuwen,PrescriptionsforEmergentReferenceofImmortalGE,PictureCompilationandSentenceExplanationofNanJing,OutlineofLingshu,MethodofNature-cultivationandLife-spanExtending,MethodofLifeMaintaininginEarthliness,PicturesofRegimeninFourProperties,and so on;because of included inCollectedTaoistScriptures,some other TCM classics expanded their transmission range,likeValuableEmergencyPrescriptionsofImmortalSUN,PictorialclassicsofChineseMateriaMedicaAmplification,andImmortalSecretRecipeforSurgery.
CollectedTaoistScriptures;series of books;Taoism;TCM
10.13463/j.cnki.cczyy.2016.04.073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清代整理中醫藥文獻研究”(14BTQ063);2015年北京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開放課題(2015-WHJDKF-012)。
楊東方(1978-),男,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醫藥文獻研究。
R2-09
A
2095-6258(2016)04-0859-04
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