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
大樓越高、越細,它的頂部越有可能晃動。《紐約時報》去年的一篇文章說:“在微風的日子里,一個1000英尺(約305米)高的大樓可能會晃動幾英寸。對于每年大概會遇到一次時速50英里(約80公里)的風,大樓會晃動大約半英尺(約15厘米)。如果是50年一遇的時速100英里(約161公里)的風,大樓可能會晃動多達2英尺(約61厘米)。”
在紐芬蘭紀念大學的海事研究所,有一個模仿輪船在波浪較大的海面航行的裝置,它能讓人體驗到摩天大樓在風中的晃動。在接待建筑發展商時,模擬器中會擺放一些家具,包括沙發、吊燈和裝滿水的葡萄酒杯。墻上投射的畫面不是大海,而是城市風光。當顧客坐下或者靠在廚房的柜子邊站立時,操作人員打開開關,讓他們體驗大樓的搖晃幅度。
美國城市規劃師凱特·阿舍爾在《高度:摩天大樓剖析》一書中說,工程師會有意使大樓能夠擺動,以便減輕大風造成的壓力。如果大樓的頂部不能擺動,各種結構性部件可能會因為風的壓力而受損。在地震多發區,甚至大樓的地基也能略微晃動,這樣才不會像絕對穩定時受到那么大的壓力。鋼梁的連接處可以在天氣或風速變化時拉長或者收縮,以便樓頂輕微地晃動。
對于大樓在風中會擺動多大的幅度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計算公式,但是有一個最大的量:大樓高度的五百分之一。超過這個數值,并不是說大樓就會晃動或者倒塌,而是樓里的人會開始感覺有點想吐,所以一些摩天大樓的發展商會在樓頂安裝巨型的減振阻尼器。
調諧質量阻尼器由鋼鐵或混凝土制成,重量在300噸到800噸之間,一般會占據約1000平方英尺的空間,要用鋼索吊住。它像一個巨型的吸能裝置,使遭到大風吹拂的大樓復位。阻尼器能夠把大樓搖晃的加速度(以千分之一G計算)降低一半。阻尼器并不是政府法規要求的,它主要是為了提高舒適性。而且相對來說,阻尼器并不算昂貴,大約500萬美元,而頂層公寓就能賣1億美元。
即將開業的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總高度632米,地上有127層,在遭遇強風時它的擺動幅度能達到1米,所以大廈在接近頂端處安裝了1000噸重的減振阻尼器。1000噸是什么概念呢?《紐約時報》的文章做過換算:一頭非洲象大約重8噸,一輛M4坦克大約重33噸,一頭鯨大約重40噸,一架波音787大約重130噸,800噸相當于100頭非洲象、24輛坦克、20頭鯨或者6架波音787客機的重量。
另外,摩天大樓附近的風很大,這是下沉氣流效應引起的。如果大樓的側面完全是方形的,當空氣撞到大樓后無處可去,就會往上、往下推。向下的氣流會提高街道上的風速。如果好幾個大樓挨著,還會形成風道,空氣在通過狹窄空間時被壓縮,導致風速加大。這是文丘里(Venturi)效應的一種形式,它是用18世紀意大利科學家文丘里(1746~1822)的名字來命名的。
建筑師史蒂夫·約翰遜說,這些都不是新問題,古希臘和羅馬人就認識到了風對大樓產生的效應,只不過他們沒有蓋巨大的摩天大樓。100多年前,紐約居民就抱怨福萊提榮大廈的立面造成的大風。由于下沉氣流效應主要發生于方形大樓附近,改變大樓立面的角度就能減輕這種效應,在英國肯特郡海邊度假勝地惠茨特布爾,一些街道被設計得跟常見的風向成45度,迎風面就沒那么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