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平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007)
《黃帝內經》對人體日節律的認識*
張立平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007)
基于《素問·生氣通天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素問·藏氣法時論》《素問·玉機真藏論》《素問·金匱真言論》,以及《靈樞·衛氣行》《靈樞·營氣》《靈樞·五十營》等相關論述,從陽氣消長、藏氣主時盛衰及營衛氣血運行3個角度對人體日節律進行探析,并對其理論和實踐意義進行了揭示。
《黃帝內經》;日節律;陽氣消長;藏氣主時;營衛運行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對于時間節律的討論有其鮮明的特色,即以氣化流行為載體,將自然氣化所表現出的時間節律與人體生命現象統一起來,構建了一個“天人合一”開放的系統,并在動態過程中把握人體生命現象、疾病現象與天時節律相感而應的規律。
1.1 晝日三時人體陽氣消長節律
自然界的陽氣隨著太陽的運動而消長變化,如平旦太陽升起陽氣隨之漸生,日中太陽高照自然界的陽氣也隨之達到隆盛,太陽西下自然界陽氣隨之收斂。人氣的變化亦應之,呈現出平旦生、日中隆、日西虛的消長節律。
陽氣有護衛肌表的作用,在行為、作息上順陽氣,陽出則出、陽入則藏,有助于人體抗拒邪氣的侵襲。《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夕陽西下則陽氣開始入陰分,在外的陽氣變得虛弱,護衛肌表的能力下降,這個時候人應該收斂以拒邪氣,不要擾動筋骨耗費陽氣。
1.2 一日四時人氣消長節律
四時陰陽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一日之氣的消長也存在這樣一個規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類比一年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將一日之氣分為四時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體之氣也隨著這一節律消長,即朝則人氣始生,日中人氣長,夕則人氣始衰,夜半人氣入藏。
人氣的盛衰直接影響正邪關系,從而影響病情,出現“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規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解釋說:“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當然,疾病的輕重變化又有違背此規律者,是因為“不應四時之氣,藏獨主其病”的緣故。
《素問·生氣通天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對人體之氣有“生氣”“陽氣”“人氣”等不同的稱謂,實際上都是人體的“生生之氣”,亦即“正氣”。只是前者考察的是白天人氣的變化,關注正氣御邪的功能,旨在提示人們在行止上要順時而為,不要逆時擾動陽氣;后者考察的是一晝夜人氣的變化,關注的是正氣達邪的功能,意在揭示正邪盛衰對疾病輕重變化的影響。另外前者的意義在于養生、防病,后者的意義和價值則在于臨床。如病發、病甚與陰陽之氣消長密切相關的一類疾病,據之可以更準確地辨證和把握用藥的有利時機。如辨證,午前為陽氣用事之時,陽氣不足之證熱多發甚于午前;午后陰氣用事、陰分不足之證熱多發或熱甚于午后。再如用藥,午前陽氣生發、升浮,補氣、升陽之劑擇其時服用,人體陽氣易達;涌吐治法施于其時,得陽氣升發之助取吐易得。午后陽消陰長,滋陰、補血一類的藥物可在下午或夜間服用。午時陽氣隆盛而一陰生,子時陰氣隆盛而一陽生,是陽中求陰、助陽卻陰的有利時機。
2.1 四時五行藏氣主時及盛衰節律
《素問·藏氣法時論》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對于五臟所主之時原文未明確論述,但是根據春、夏、長夏、秋、冬四時五行的規律,“肝→心→脾→肺→腎”的主時順序不言而喻,將一日分為五時亦遵循這一規律。另外,《素問·藏氣法時論》對五臟病慧、甚、靜的規律進行了描述,即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根據“值其時日,故病當起”的規律,可推知五臟主時,肝-平旦、心-日中、脾-日昳、肺-下晡、腎-夜半。不難看出,五臟是以相生之序分主五時,其理論解決了上文提及的“不應四時之氣,藏獨主其病”病情變化如何把握的問題。
2.2 陰陽五臟主時節律
圖1顯示,一日分為晝夜,晝為陽,夜為陰。根據陰陽學說,陰陽可以再劃分為陰陽中復有陰陽。《素問·金匱真言論》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并謂之“人亦應之”,接著就論述了五臟的陰陽屬性:“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可以這樣認為,平旦至日中為“陽中之陽”,人相應者“陽中之陽,心也”;日中至黃昏為“陽中之陰”,人應之者為“陽中之陰,肺也”;合夜至雞鳴為“陰中之陰”人應之者為“陰中之陰,腎也”;雞鳴至平旦為“陰中之陽,肝也”。剩下脾臟也就與黃昏到合夜這段時間相合了。這一點原文沒有論述,但是從脾“陰中之至陰”來看,至即“到”“達”,就是從陽到陰的意思,而黃昏到合夜,正是一個從陽始交于陰的時段。

圖1
分析四時五行藏氣法時、陰陽五行藏氣主時不難看出,前者以五行理論為基礎,在四時的基礎上分化出“長夏”(脾)為五時,與五臟相應;后者則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從陰陽中復有陰陽多分化出一個“陰中之至陰”(脾),與五臟相應。二者源出不同,在認識結論上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問題關鍵集中在“脾”所主時。從理論的成熟度、后世的運用及其臨床指導價值來看,四時五行藏氣主時理論似乎更勝一籌。結合《素問·藏氣法時論》“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與《素問·玉機真藏論》“五藏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的論斷,不但可以預斷疾病間甚、病傳的規律及死生之時,同時對臟腑辨證也頗有意義。
《內經》以二十八宿周天的現象來比擬、描述營衛之行:天體晝夜運行,白晝行于陽十四宿,自房至畢;夜行于陰十四宿,自昴至心,一晝夜歷二十八宿一周于天;人體氣血晝夜運行,歷二十八脈,行五十周于身,水下百刻。二者一在脈中,一在脈外,各有其徑,卻又陰陽相貫,周流全身。《靈樞·營衛生會》曰:“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3.1 衛氣行
圖2顯示,衛氣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流五十周而會于手太陰。其運行之次為平旦人醒之時衛氣從目(足太陽睛明)出陰入陽,然后沿手足三陽經由上向下運行至掌中和足心進入陰分,再返回于目,為晝行于陽一周;衛氣夜行陰分,從目轉入足少陰腎→心→肺→肝→脾→再轉入腎,為夜行于陰一周。衛氣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流不休。其循行節律以漏刻為計,《靈樞·衛氣行》曰:衛氣之在于身也……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

圖2
另外,《靈樞·衛氣行》對衛氣之行的計量進行了論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總的來看,水下二十五刻(半日)計行六周于身兼手足太陽經;水下五十刻(一晝日)計行十二周兼手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總計周日之數,止二十五周于身,與五十周之義不相合。這個難題至今懸而未決。
從臨床來看,《靈樞·衛氣行》所論落腳點在于針刺時機的把握,即所謂“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氣”即是指衛氣而言。原文指出:“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在于三陽,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病在于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結合衛氣在三陽和陰分的循行時刻(《靈樞·衛氣行》),使擇時而刺具有可行性,用在臨證中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由于運行時間的考證有一定的難度,且在當代診療模式下難以施行,該理論似乎已被束之高閣。
3.2 營氣行

圖3
圖3顯示,營氣是水谷的精專部分,化生于中焦,注手太陰肺經,循脈運行于全身,發揮營養作用。《靈樞·營氣》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素問·痹論》說:“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根據《靈樞·營氣》對于營氣“行于經隧,終而復始”循行路徑的描述。
《靈樞·五十營》對于營氣“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的情況也進行了描述,大意是一呼一吸氣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下水二刻;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
營氣周流經脈是后世子午流注的理論基礎之一。但子午流注不再以漏刻為計,而是采用十二地支計時對應的方法,即以寅時定為肺經,按周行次序將十二經與十二時相配。張景岳《類經·八卷·經絡類·十七·脈度》載前人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因其理論源出《靈樞》,卻與經旨有異。張景岳在該篇就提出了質疑并指出:“殊不知紀漏者以寅初一刻為始,而經脈營運之度起于肺經,亦以寅初一刻為紀,故首言水下一刻,而一刻之中,氣脈凡半周于身矣,焉得有大腸屬卯時、胃屬辰時等次也?且如手三陰脈長三尺五寸,足三陽脈長八尺,手少陰、厥陰左右俱止十八穴,足太陽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此其長短多寡,大相懸絕,安得以十二經均配十二時?其失經旨也遠矣,觀者須知辨察。”至清代的李盛卿與其夫人作《脈度運行考》也提出質疑,認為經脈“長短既已懸殊,安能以有定之十二時辰,配長短各殊之十二經絡,置督、任脈于不論乎”之后,該書計算了十四經的長短及具體運行時間,而未說明氣血運行時間的臨床意義[1]。筆者認為,這些思考和質疑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不能以此作為否定十二時與十二經脈配屬關系的依據,因為在臨床多有驗證。如《名醫類案·卷三·厥》:游以春治一嫠婦,年三十余,忽午后吐酸水一二碗許,至未時心前作痛,至申痛甚,暈去不省人事,至戌方蘇如故,每日如此。醫治期年不愈。游至,用二陳下氣之劑,不效。熟思之,忽憶《針經》有云:未申時氣行膀胱,想有瘀血滯于此經致然。遂用歸尾、紅花各三錢,干漆五錢煎服,痛止吐定,暈亦不舉。次日復進一帖,第三日煎方加大黃、桃仁飲之,小便去凝血三四碗而痊。
按:先吐酸水然后心前作痛,頗似胃病,卻屢治不效。醫家從“至申時痛甚,暈去不省人事”為著眼點,從所發之時想到氣血行于膀胱,辨出膀胱瘀血之證,活血下瘀而愈。
3.3 營衛相會
除以上所論衛氣、營氣運行節律外,二者“陰陽相貫”“夜半而大會”的規律是人體寤寐的樞機,即衛氣出足太陽膀胱經,行于經脈之外,白天行于頭面體表四肢二十五周次,夜晚行于內臟二十五周次;營氣出手太陰肺經,周流于經脈之中。二者陰陽相貫,在一晝夜中各自循行于人身五十周次,至夜半于會合內臟。《靈樞·營衛生會》曰:“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可見,營衛生會與睡眠關系十分密切,可為一些失眠類病證的辨治提供理論依據。
[1] 胡俊霞,郭靜.《脈度運行考》的點評與體會[J].北京中醫藥,2011,30(5):357.
歡迎訂閱《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雙月刊)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ISSN 2095?5707 CN 10?1113/R)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科技學術期刊,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信息專業委員會、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中醫藥信息數字化專業委員會的會刊。本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網)、《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收錄。
本刊設有專題論壇、中醫藥信息研究、圖書館學研究、教育教學、編輯出版及綜述欄目。“專題論壇”欄目,報道中醫藥信息圖書情報領域的最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等;“中醫藥信息研究”欄目,報道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信息標準,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數據挖掘,情報分析與研究,醫院信息化管理等;“圖書館學研究”欄目,報道圖書館最新動態,知識服務,數字圖書館、圖書館建設,資源建設,古籍論壇,文獻研究等;“教育教學”欄目,報道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包括教材改革,多媒體課件應用),專家經驗,學術流派,經典研讀等;“編輯出版”欄目,報道中醫藥圖書期刊的編輯出版以及從事編輯出版業務人員的科研成果等;“綜述”欄目,發表中醫藥信息圖書情報領域及中醫臨床研究領域的綜述性論文。
本刊為雙月刊,16開,64頁,每冊定價20元,全年120元。國內郵發代號:2?633,各地郵局訂閱;國外代號:BM299,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訂閱。也可直接匯款至本刊編輯部訂閱。地址:北京市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編輯部,郵政編碼:100700。電話:010?64089577。
投稿網址:http://tsqb.cintcm.com
E?mail:tsqb@mail.cintcm.ac.cn
R221
:A
:1006?3250(2016)10?1288?03
2016?03?18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課題(2013CB532003)?中醫基礎理論框架結構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自主選題項目(YZ?1304)?《黃帝內經》“因時制宜”理論及臨床運用研究
張立平(1982?),女,助理研究員,醫學博士,從事中醫經典理論與學術流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