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精芳,王俊人,黃興家,趙曉宇,王文福
(1遼寧省東港市合隆滿族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遼寧東港 118323; 2遼寧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東港市分校遼寧東港 118323; 3遼寧省東港市十字街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遼寧東港 118323;4遼寧省東港市種子管理站 遼寧東港 118323;5遼寧省東港市果樹技術推廣站 遼寧東港 118323)
發展保護地草莓既是改善農業栽培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也是引導農民向經濟、環保、高效設施農業方向發展的途徑之一。合隆滿族鄉保護地草莓栽培已有20多年歷史,是遼寧省東港市保護地草莓的主要產區,2015年度面積5 000余畝,位于東港市的前列。為促進這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根據秸稈發酵技術的應用原理,將這項技術應用在保護地草莓栽培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占保護地草莓總生產面積的48.6%。
秸稈發酵技術就是在溫室大棚生產的低溫季節,利用微生物菌種熱解、腐化玉米(或其他植物)秸稈,產生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熱量、抗病微生物、二氧化碳、氨氣、有機和無機肥料的一種新型無公害生產技術。該項技術可以有效改善作物生長環境,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提高光合效率,草莓生理性病害發生明顯減輕,草莓產量、品質得到明顯提高,果個均勻、畸形果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果實硬度增加,并提早果實成熟期。在保護地生產中應用秸稈生物發酵技術,對提高作物產量、改善果品品質效果明顯,同時有利于生產無公害果品,值得大面積推廣應用。
2010—2011年度,遼寧省東港市合隆滿族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先后在合隆鄉的犸木林、何家崗、合隆等3個村的溫室草莓園進行內置式秸稈生物發酵田間試驗、示范。參與試驗、示范的日光溫室面積均在1畝左右,以臨近的溫室草莓作對照,生產管理水平大致相同。參試的草莓品種為久久或章姬。在草莓生長期,定期觀察植株長勢、病蟲害發生情況,記錄施肥量、用藥量、采收期等,在遼寧草莓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大力協助下,共同參與測量作物產量、含糖量等相關生理參數。
每畝溫室草莓需要準備農作物秸稈3 000~4 000千克,麥麩或稻殼150~200千克,秸稈發酵復合菌劑8~10千克,充分腐熟農家肥3 000~4 000千克。
使用前1~2天,將秸稈發酵復合菌劑與麥麩或稻殼按1∶15~20比例加水攪拌均勻,干濕程度以手握成團一碰即散為宜。攪拌完成后,將攪拌好的混和物避光透氣發酵24小時后備用。
一般在定植(9月初)前10~15天進行,沿定植壟挖溝,一般的定植壟距為86厘米。挖溝寬35厘米,溝深25~30厘米,挖出的土分放兩邊。溝挖好后填加秸稈,邊放邊踏實,厚度為20厘米左右,將拌好的發酵菌均勻撒在上面,用鐵鍬拍打秸稈,使菌種與秸稈混合均勻,再撒上腐熟的農家肥,整平高度不能高于地面,將溝內灌滿水,要求水量澆勻、量足,6~7 天以后培土 15~20 厘米,找平起壟。所有工作做好后,鋪設滴灌管和鋪放白色地膜,定植后及時打孔,在定植株間用14#鋼筋由外向內斜向打孔,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打孔數量越多越好,一般澆水后需要重新打孔。
應用秸稈生物發酵技術后,溫室草莓長勢旺盛,現蕾期、開花期、結果期比對照提前5~7天。草莓根結線蟲、地下害蟲的發生率明顯好于對照。草莓品質得到有效改善,畸形果明顯減少,果實整齊度提高。草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0.3%,提高了0.02%,草莓硬度為0.50千克/厘米2,比對照提高 0.04千克/厘米2。試驗小區畝提高產量568.6千克,增產幅度達18.3%。在整個生育周期內,施肥多以磷酸二氫鉀或氮磷鉀復合肥為主,試驗小區發酵后的秸稈變成可以利用的肥料,減少肥料的使用量,節省肥料16.5%。試驗小區草莓的抗逆性增強,用藥次數減少,比對照小區節省用藥費用23.4%。棚內可增加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秸稈在腐化過程中可產生氨化作用,生成溶于水的一水合氨(氨水),從而能夠增加植物的能量,加速作物生長。應用秸稈發酵技術輸出氣體釋放的熱量可使棚內的夜間溫度提高3~5℃,有利于作物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