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磊
(陜西省城固縣果業技術指導站 陜西城固 723200)
2016年元月23—27日,漢中柑橘產區受到西伯利亞霸王級寒潮的影響,極端低溫達到-10℃,樹體遭受自1991年以來最嚴重的凍害。加之2015年9月24、25日降雨后,直到今年2月中旬,漢中盆地無有效降水,干旱時間長達4個月之久,加劇了凍害發生程度,導致目前樹勢衰退,80%以上橘園秋梢全部受凍干枯,多年生枝大多失水死亡,給柑橘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害。經過春季的抽梢、開花,進入5月中旬,柑橘生長發育也達到高峰期,這也是受凍柑橘恢復樹勢的關鍵時期,同時,此階段的高溫高濕氣候也有利于病蟲害的大量發生,及時有效的防治病蟲害,就能促進樹勢盡快恢復,確保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受凍柑橘樹在夏季管理上應做好以下工作。
受凍樹應對密生春梢、無葉及衰弱結果母枝進行疏剪和短截,生理落果后進行合理疏果,以確保樹體儲備足夠養分,能及時抽發出夏梢。待夏梢長至30厘米左右,選擇位置適當的健壯枝梢進行摘心,促發二級枝梢,擴大樹冠,達到恢復樹勢的目的。適當保留內膛枝條,進行樹干刷白,以防枝干日灼。
大凍后,樹體施肥應以速效氮為主,加入適量磷鉀肥,分別于夏梢萌發前和新葉轉綠期施入,及時噴施葉面肥。夏梢萌發前每株施沼液肥5~10千克+尿素 0.3~0.4千克,新葉轉綠期每株施尿素0.3~0.4千克+復合肥0.4~0.5千克;夏梢生長期間,每半月噴1次大量元素葉面肥,與根部施肥交替進行。對平壩低洼柑橘園,要及時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漬害;干旱時期及時灌水,并用稻草覆蓋樹盤保墑,確保樹體健壯生長。
病原菌為真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屬子囊菌亞門。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樹勢強弱、傷口多少、溫濕度等因素決定該病發生程度。受凍樹體枝葉損傷、枝干暴露、樹勢衰退,應重視樹脂病的防治。在春季傷口保護的基礎上,于盛夏前用涂白劑刷白樹干。葉片感病,于幼果期用春雷霉素和苯醚甲環唑交替噴霧,10天1次,連噴 2~3次;枝干感病,抓住5—6月和8—9月兩個關鍵時期,用噻霉酮或1∶4的食用堿,采用縱刻病部涂藥治療,每周1次,連涂3~4次。
病原菌為真菌,屬半知菌亞門。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發病最適溫度21~28℃,分生孢子生長適溫22~27℃。高溫高濕氣候下,病菌從傷口、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染嫩梢葉片及幼果。凍害發生后加劇該病發生。首先應培養健壯樹勢、合理施肥、適時排灌。感病植株,在幼果期、新梢抽發期和冬季,及時噴藥防治1~2次,藥劑可選用抗菌霉素120、甲基硫菌靈、炭特靈、溴菌腈等。
由多種真菌引起,屬子囊菌亞門。病菌在病組織中越冬。菌絲塊和孢子從傷口入侵,高溫高濕利于發病。流膠一旦出現,立即選用20%丁香菌酯或甲硫·萘乙酸(3.315%甲硫·萘乙酸涂抹劑)進行“淺刮深刻”涂藥治療。每20天1次,連涂 2~3次。
病原菌為真菌,以菌絲體或卵孢子在病樹和土壤中越冬。生長溫度 10~35℃,最適溫度 25~28℃。高溫多雨季節,由傷口侵染新植株。根頸部發現病斑時,將腐爛的皮層、已變色的木質部刮除,再用石硫合劑殘渣+新鮮牛糞及少量毛發或2%~3%的硫酸銅液涂抹傷口。每15天1次,連涂2~3次。
由柑橘球腔菌入侵導致,屬子囊菌亞門。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葉和樹枝上越冬。生長溫度10~35℃,最適溫度25~30℃。氣溫達到20℃以上,病葉經雨水濕潤,產生大量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發病初期,用甲基硫菌靈或百菌清加入適量礦物油,自下而上噴霧,每20天1次,連噴3次。
主要以卵和成螨在枝梢凹陷處、樹皮裂縫和葉背越冬。一年發生15代左右,世代重疊。繁殖適溫20~28℃。隨時抽樣檢查,夏季蟲口基數達6~10頭/葉時,用阿維菌素、炔螨特、三唑錫、苯丁錫等高溫殺螨劑交替噴霧,防效佳。
以3齡若蟲和蛹在秋梢葉背越冬。翌年3月中旬開始羽化。4月下旬、7中下旬、9月上旬為發生盛期。一年發生3~5代,世代重疊。應疏剪密集枝,使果園通風透光。抓住每代1~2齡若蟲盛發期,用蘇云金桿菌、啶蟲脒、仲丁威等噴霧防治。
以卵越冬。一年發生10余代,世代重疊。高溫干旱利于種群繁殖,多以無翅蚜聚集危害。發現危害嫩梢時,用啶蟲脒、煙堿乳油等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