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平
(甘肅省渭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渭源 748200)
干旱是甘肅中部地區馬鈴薯生產的主要障礙,特別是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渭源縣表現非常明顯。近幾年,渭源縣農業科技人員通過試驗示范總結出了馬鈴薯黑色地膜覆蓋壟作栽培技術,采用黑色地膜行間覆蓋與壟下種植相結合的辦法,提高了干旱半干旱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該技術具有保墑保水、增溫均衡、抑制雜草的作用,并具有減少青頭薯、提高大薯率的優點,同時節約勞力,操作簡便,技術可靠,適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推廣。
馬鈴薯為忌連作作物,連作易導致黑痣病、干腐病、瘡痂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生產上要求輪作倒茬,以調節土壤肥力,防治病蟲害。馬鈴薯種植地塊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川臺地,前茬作物以小麥、豆類等最好,其次為玉米、胡麻等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耙平達到土壤疏松、無雜草。對蓄根性雜草較多的地塊每667 m2用41%的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400 g對水50 kg進行噴霧滅除。地下蟲害嚴重地塊,播種前每667 m2用40%辛硫磷乳油250 mL對水3~5 kg,拌25 kg細土(或沙)制成毒土,均勻撒于地表、耕翻入土或結合播種直接施入犁溝。
馬鈴薯是需肥較多的作物,應堅持“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施肥原則,必須重施基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化肥采用配方施肥,重視根外施肥。一般667 m2用腐熟優質農家肥2 500~3 000 kg、尿素16 kg、硫酸鉀復合肥14 kg、普通過磷酸鈣60 kg或尿素11 kg、硫酸鉀復合肥20 kg、磷酸二銨19 kg。為保持土壤養分平衡,實現養分均衡供應,可每667 m2加施硫酸亞鐵復合肥2 kg,適量補充鎂、硫、銅、錳、鋅等微肥。
優良品種是獲得增產增收的基礎,不同品種,其適應性、抗病性、抗逆性都有較大差異。所以選擇品種時,不僅要考慮品種的抗病性,豐產性和對當地生態條件的適應性,還要根據市場需要、產品用途、產品價格等因素作全面權衡取舍,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種植品種以脫毒種薯為主,應選用合格的脫毒原種或一級良種,如隴薯3號、隴薯6號、隴薯10號、莊薯3號、青薯9號等。
1.4.1 種薯切塊
播前選擇具有所選品種特征、薯塊完整、無病蟲害、無傷害、薯皮光滑的健壯種薯,曬種2~3 d。播種前1~2 d切塊,切塊大小在40 g左右,每個切塊上至少要帶1個芽眼。一個種薯一般切2~4塊即可,小于50 g的種薯采用整薯播種。
1.4.2 種薯處理
帶病種薯是馬鈴薯晚疫病、環腐病、黑脛病等病害的主要侵染來源,因此,對所切種薯不論帶病與否,都需進行種薯處理。
一是用稀土旱地寶進行浸種:按質量1∶50配制浸液(可用洗衣盆作為容器),將稀土旱地寶溶于水中(即每袋100 g加水約5 kg,可用于667 m2播種的薯塊浸種),把切好的薯塊裝入網袋,放入溶液中浸泡5 min后撈出,晾干表面水分后即可播種,當天浸種當天播種。通過稀土旱地寶對馬鈴薯切塊進行浸種,可促進馬鈴薯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增強抗旱能力,防止和降低馬鈴薯環腐病、晚疫病的為害。
二是藥劑拌種:用58%的寶大森可濕性粉劑75~100 g,均勻撒在2~3 kg細干土上,再拌入100 kg種塊,然后晾干播種,還可用多菌靈、霜脲錳鋅等藥劑拌種,待切塊表面水氣晾干后播種。
一般選擇在4月中下旬為宜。
播種前先用鏵式犁開10~15 cm深溝,將腐熟優質農家肥均勻施于種溝內;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667 m2用40%辛硫磷乳油0.25 kg對水稀釋成1 000倍液噴施于溝內,殺滅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之后用山地步犁翻耕2遍,使表土自然翻向種植行一側,將化肥均勻撒入犁溝內。
隨后將種薯按40 cm左右株距擺放于溝底,埋入肥土踏實,以利于扎根發棵,用40 cm寬、6~8 μm厚的黑色地膜覆蓋,膜邊恰好在兩犁土壟合縫處。接著再用鏵式犁開溝播種下一壟,形成種植溝心距50 cm,膜間距10 cm,667 m2成苗3 000~4 000株。
苗基本出齊后,應及時進行查田補苗。補苗的方法是在播種時在地頭或地邊預先密植播種1行,出苗后進行間苗并帶土移栽到缺苗的地方。
在現蕾開花期有徒長現象發生時,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 g對水50 kg進行葉面噴施,防止幼苗徒長、倒伏。
馬鈴薯種植區病蟲害主要為蚜蟲和晚疫病,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馬鈴薯晚疫病監測,發現病蟲及時防治。
6月上中旬發現蚜蟲為害時,選用抗蚜威、吡蟲啉、啶蟲脒等高效藥劑噴霧防治,每次以不同種類的農藥交替噴灑,每隔7 d噴灑1次,至少噴藥3~4次。
晚疫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做到防病不見病。在馬鈴薯封壟后要勤觀察,當發現中心病株時,要及時拔出病株、帶出田外深埋,并對該地塊的植株噴施甲霜靈·錳鋅或霜脲·錳鋅等藥劑,以后每隔7 d噴1次,連噴3~4次,阻止病害擴散。如7月中旬連續48 h出現陰雨天氣,田間發現晚疫病病斑后應選用霜脲·錳鋅、銀法利、氟嗎啉·錳鋅等藥劑,每隔7~10 d交替噴霧2~3次,防治中最好實行統防統治。
一般在10月上旬,當馬鈴薯80%的莖葉呈現出黃色、中基部葉片枯黃時進行收獲。收獲前3~4 d將地上部分莖葉割掉進行曬地,選擇晴天及時進行采挖。
地膜種植的馬鈴薯收獲后,應及時、徹底、干凈地清除殘膜,耕翻犁地,將殘膜完全撿拾干凈,確保土壤中無廢膜殘留,杜絕造成土壤污染,保持良好的土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