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衛,楊 紅,姜 虹,牟玉梅,劉崇政
(貴州省辣椒研究所,貴州 遵義 563006)
遵義縣是貴州省辣椒主產區,“十一五”規劃以來,辣椒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常年種植面積在2萬6 666 hm2左右。在辣椒生產中,主要還是以制干辣椒品種種植為主,從全縣辣椒生產實際看,除引進部分甜椒和雜交種外,種植品種主要還是以自留的常規品種為主,但由于椒農換種意識不強、良種更新慢,同時是在自選留種過程中,長期單一個人意識追求產量選留單株掛果數多、單果重的株系及單株,忽視了產量和品質與抗性的負相關性,長期偏向單一方向選留種,自然造成品種抗性基因漂失,引起品種退化,抗病力降低,很易轉變成感病品種[1-2]。種植單一偏重產量的自選留品種,還會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比例失調,有利于有害微生物群體的繁殖,增加土壤有害微生物含量,造成病害易發的幾率[3];又由于連年重茬,加之溫棚和露地辣椒營養生長期高溫高濕環境,病原菌積累量越來越大,疫病發生面積逐年增大,危害日趨嚴重[4]。一旦發病,3~5 d即可造成全株死亡。現實生產中重病田死秧率達30%~100%[5],辣椒疫病已成為影響遵義辣椒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極大挫傷農民的種椒積極性、造成市場供應不穩定、價格波動大的現象,嚴重制約遵義乃至貴州辣椒高效生產。
為了有效防控此病發生危害,2013-2015年共3年對遵義辣椒主產區遵義縣楓香、鴨溪、三岔、龍坪、蝦子、團溪等鎮辣椒產區疫病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取樣研究,并針對氣候條件、土壤條件、耕茬條件、灌水條件、辣椒品種與辣椒疫病發病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
菌絲在10~35 ℃條件下生長,旬平均氣溫高于10 ℃即可發病,以25~32 ℃為最適溫度,35 ℃以上的高溫環境病害發生減慢。在田間溫度為25~30 ℃,相對濕度85%以上即發病重。從表1可知:春大棚青椒在4月下旬到5月初為病害的高峰期,4月下旬發病株率16.7%,5月上旬發病株率35.5%;露地辣椒疫病發病株率2.9%。實際觀察表明4月下旬氣溫21 ℃左右,降雨量88 mm,全月雨日20 d。5月、6月、7月日均溫分別為25、27、30 ℃,降雨量各為150、195、154 mm,各月共有雨日分別為18、17、9 d,露地辣椒發病率分別為29.5%、71.2%、21.4%,可見,降雨量和降雨天數是發病輕重的決定因素,一般在降雨后3~7 d,田間病情突發性上升。調查說明:日均溫在25 ℃以上易爆發疫病,土壤溫度高,發病重;土壤溫度低,發病輕。土壤溫度為25~30 ℃發病率高,土壤濕度高發病重,土壤濕度低發病輕,因此,土壤積水是爆發疫病的先決條件,高溫是爆發的必要條件。據2013-2015年對遵義縣辣椒疫病的調查與研究,一般露地辣椒疫病發生始期在4月下旬和5月初,高峰期有2次,5月下旬和6月中旬,末期為7月上中旬。

表1 氣候條件與辣椒疫病發病株率的關系
從表2看出:沙土、壤土疫病發病株率分別為1.9%和3.4%,黏土發病株率13.7%,坡地疫病發病株率為3.1%,平地疫病發病株率為8.7%。可由此看出土壤種類與辣椒疫病發病有密切關系:沙土、壤土和坡地滲(流)水快,發病輕;黏土積水時間長,發病重。長期的生產實踐經驗表明: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板結的地塊比排水條件好的沙土和壤土的田塊發病重;無農家肥,偏施氮肥的田塊比以施農家肥和生物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田塊發病早,發病重。調查表明:栽培措施不當會加重疫病的發生,若沒有及時發現并消滅中期病株,低洼地塊未及時排水,管理粗放等均會引起辣椒疫病的暴發;種植結構不合理,如缺少有效的隔離,感病品種與抗病品種,早熟品種與遲熟品種臨近種株都會增大疫病發生機率。試驗結果還指出:有機肥數量多可減輕發病,采用平地畦栽和低洼地栽培發病重,地膜壟栽發病輕。
辣椒疫病寄主范圍廣,并以卵孢子在土中病殘體組織內越冬,土壤深度在30 cm以內卵孢子最多,存活時間長;連茬時間長,病原菌積累多。從表3可知,根據前茬5年玉米的辣椒地調查,5-7月份發病死秧僅2.4%,而重茬1年者,同期發病死秧率13.9%,重茬2年者同期發病死秧率19.3%,重茬3年者同期發病死秧率28.7%。因此切忌與茄科、十字花科蔬菜連作、輪作,要與禾本科作物輪作。

表2 土壤條件與辣椒疫病發病株率的關系

表3 耕茬條件與辣椒疫病發病株率的關系
在貴州季節性干旱少雨季節,辣椒疫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水流,灌水次數多、水流量大、病害蔓延迅速,低壟漫灌淹根嚴重的地塊發病重,死亡率高達76.7%,而高壟深溝淺灌,不淹根的發病死秧率僅3.5%,說明灌水淹根利于病害蔓延,發病嚴重,見表4。

表4 灌水條件與辣椒疫病發病株率的關系
不同品種對病害的抗性表現不一樣,在遵義縣的主栽品種中,以正椒6號最抗病,平均病株率僅為6.46%,黔辣4號次之,平均病株率為7.67%,菜椒王易感病,發病株高達77.05%,朝天椒發病株范圍在6.46%~12.88%。不同果形或用途的辣椒品種對疫病反應有差異,以朝天椒最抗病,線椒次之,甜椒抗病性最差(表5)。

表5 不同辣椒品種對疫霉的反應
綜上所述,經項目組2013-2015年在遵義縣楓香、鴨溪、三岔、龍坪等辣椒產區進行的辣椒疫病定點調查及普查分析得出,遵義辣椒疫病發生規律是:始期為4月下旬和5月初,高峰期有2次,分別為5月下旬及6月中旬,末期為7月上中旬;氣溫是影響辣椒疫病病害發生的首要條件,濕度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雨日與發病成正相關;辣椒品種抗性是誘發感染疫病病害的內因,土質和栽培技術是導致辣椒疫病發生的先決條件。但生產過程中可通過水旱輪作,高壟窄畦,地膜覆蓋,選用抗病品種,搞好苗床、種子消毒,做好苗期、定植期至掛果期的生防菌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防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