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君,梁麗偉,吳旭江,陳銀根*,徐欽輝
(1.新昌縣蔬菜總站,浙江 新昌 312500;2.新昌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浙江 新昌 312500)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是茭白生產上的主要蟲害,嚴重影響其產量和品質。昆蟲性誘劑是人工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昆蟲性信息素防治技術通過模擬昆蟲釋放性信息素進行求偶的行為誘殺成蟲,達到控制害蟲種群數量的目的。利用性誘劑防治害蟲是選擇性高、無抗藥性、有效期長、益于環保的生物防治技術,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等環保產品的生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4]。應用性誘劑誘殺二化螟具有較好的防控效果,誘捕器中的性誘劑誘芯含有人工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化合物,雄性成蟲被引誘至誘捕器內自然死亡,使當代雌性成蟲田間交配幾率下降[5-8],不僅減少了當代和下一代二化螟成蟲的種群數量,而且降低了茭白害蟲防治對化學農藥的依賴程度,解決了茭白生產中的農藥殘留問題[9-12]。
新昌縣地處浙江省東部山區,是“中國高山茭白之鄉”,年種植面積1 000 hm2,產值9 000萬元。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在茭白生產上的為害,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農藥殘留,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新昌縣蔬菜總站在新昌縣回山鎮回山茭白合作社示范基地開展田間試驗,比較性誘劑誘捕和常規施藥對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為茭白二化螟的無公害防治提供參考。
飛蛾誘捕器型號PT-PMT,二化螟性引誘劑誘芯(毛細管誘芯)置于誘捕器,可以均勻、緩慢、持久地釋放性誘劑,均由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供試茭白品種為回山單季茭。
試驗于2015年在新昌縣回山鎮回山茭白合作社宅下丁茭白示范基地進行。該區域海拔400 m,地勢平坦,沙質壤土,肥力中等。
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二化螟性誘劑處理區,667 m2放置誘捕器1個,放置高度在作物頂端上方40 cm,每個誘捕器放置1支誘芯,誘芯每30 d換1次。處理2:常規施藥區,不放置二化螟性誘劑,噴施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浙江升華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防治。處理3:空白對照區(CK),不放置二化螟性誘劑,不進行化學防治。每個處理占地面積667 m2,重復3次,每個處理間隔100 m。各處理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
根據當地二化螟發生規律,試驗從5月20日-7月30日每隔3 d調查1次,記錄每個誘捕器誘蟲量,共調查24次。根據當地二化螟發生規律,在二化螟誘捕高峰期后8、12 d,分別在每個小區隨機取樣調查5個點,每點選3株,定點定株調查所有葉片幼蟲量及蟲卵量。記錄各小區農藥使用次數及成本。
誘捕效果計算方法參考林積秀等[5]的方法。蟲口減退率=(CK活蟲-處理區活蟲)÷CK活蟲×100%
卵量減退率=(CK卵量-處理區卵量)÷CK卵量×100%
由表1可知,二化螟性誘捕器在5月20日-7月30日(72 d)誘蟲總量為466頭,平均每個誘捕器可誘殺155.3頭,平均每天每個誘捕器誘殺2.2頭。按照月份誘蟲量來看,5月誘蟲量最多,為196頭,以后逐月減少,可見5月底至6月初為高峰期,并且通過誘殺降低了成蟲的基數,達到了防蟲的效果。

表1 誘捕器誘蟲量調查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區蟲口密度、卵量明顯比對照區減少,8 d后性誘劑處理區的蟲口密度、卵量分別減少74.4%和50.0%,優于常規施藥區;12 d后性誘劑處理區的蟲口密度減少74.5%,亦優于常規施藥區。可見性誘劑處理能顯著降低二化螟蟲口密度和卵量,性誘劑防治二化螟效果要比常規施藥更好。
由表3可知,在5月20日-7月30日試驗期間,性誘劑處理區只用藥1次,較常規施藥區減少2次,相應的藥劑投入和人工費用也減少。使用性誘劑防治二化螟比常規施藥667 m2可節本增效100元。
試驗結果表明,性誘劑防治茭白二化螟具有良好的效果。應用性誘劑不僅可以誘殺二化螟雄性成蟲,并且大大降低了二化螟的蟲口密度和卵量,保證了蔬菜安全生產,提高了蔬菜商品性狀。同時,應用性誘劑防治茭白二化螟可以提高經濟效益,減少農藥使用量和次數,節約用藥成本和勞動力成本,667 m2節本增效達100元。性誘劑防治二化螟是一項經濟、環保、可操作性強的綠色防控技術,不僅保護了環境,還確保了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表2 蟲口密度和卵量調查結果

表3 性誘劑防治與化學防治667 m2投入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