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
(承德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河北 承德 067000)
隨著我國日光溫室蔬菜生產的迅速發展,黃瓜的栽培面積也快速增加,但是黃瓜又是病蟲害發生較多,受害較為嚴重的蔬菜之一。在日光溫室越冬黃瓜栽培中主要以植株葉部霜霉病危害較為嚴重。黃瓜霜霉病又稱“黑毛病”,病害發生嚴重時溫室內植株可在1~2周內成片的枯黃,最終死亡,導致提前拔秧,產量嚴重下降。
幼苗期在子葉發病,子葉在正面出現云彩狀不均勻的褪綠黃化,以后變為黃化斑,在背面著生一層灰紫色霉層,最嚴重的是病葉會很快干枯,死亡。
植株發病一般從下部開始,逐漸向上部延伸發展。在設施內中上部,發病初期病灶點不明顯,受害葉的背部首先出現半透明、水漬狀、褪綠色小斑點,斑點逐步發展為淡黃色或黃綠色圓斑,圓斑發展擴大后危害葉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灶區域產生黑色霉狀物,霉狀物狀態濃密,如連續高溫、干燥則霉層消失,葉的正面逐漸變為黃綠帶鐵銹顏色,病灶部位葉肉不變薄,一般情況下病斑不穿孔。發病后病斑常連片發生,致使葉片迅速呈黃褐色干枯,并卷縮。
黃瓜霜霉病由真菌古巴假霜霉菌侵染引起。病原孢子依靠氣流在株間、茬間傳播。溫度和濕度則是黃瓜霜霉病發病的兩個重要因素。在溫度方面,孢子囊在5~30 ℃均可發生,適溫是15~20 ℃,萌發孢子的侵入溫度是10~25 ℃,最適溫度是16~22 ℃,溫度高于30 ℃孢子活動緩慢,42 ℃以上時活動基本停止。在濕度方面,相對濕度83%以上有利于發病,而相對濕度50%~60%時,幾乎不能產生孢子囊。落到葉面的孢子萌發和侵入必須是在經由水膜的情況下,再加上適宜的溫度配合才能完成。實驗表明,夜間室溫由20 ℃逐漸降到12 ℃,葉面有水膜持續6 h,或者溫度由20 ℃逐漸降到10 ℃,葉面有水膜12 h,病原孢子才能完成萌發到入侵的全過程。病原孢子侵入葉肉后的潛伏期也因氣溫的差異而不同,日均溫15~16 ℃時需5 d,17~18 ℃需4 d,20~25 ℃時只需3 d。溫室的高溫高濕環境條件非常有利于霜霉病的發生和發展。
黃瓜霜霉病的發生與設施環境、栽培管理也存在著很大聯系:定植深度、地力情況、地溫變化,尤其是重氮輕磷施肥和徒長苗極易發病。設施內的發病中心一般出現在前部放風口或破損棚膜的下部。
霜霉病是設施黃瓜栽培中最普遍且帶有毀滅性的一種病害,在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防治較為困難。
從理論上講,黃瓜霜霉病在最初發病時的病原孢子都是隨氣流從外界傳入設施內部的。因此,創造密閉的設施環境,減少通風面積,就可以杜絕病原孢子的入侵。因此,要求栽培黃瓜的溫室設施不設或不開啟下部的放風口,多使用頂部防風口,加強設施調節,杜絕雨水滴落到黃瓜植株上,使用防滴膜,及時修補破損棚膜。另外,杜絕觀賞,僅技術人員進入溫室生產操作。
黃瓜霜霉病預防要堅持不懈,避免突然發病,可以用營養類的,如0.2%的8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0.3%尿素+1%米醋+1%糖+0.02%農用鏈霉素,或百菌清煙霧劑熏蒸;或使用帶有消毒性的藥劑,如高錳酸鉀600~800倍液,或使用84消毒劑等。使用時要注意避免藥害。
應對黃瓜霜霉病爆發的主要藥劑有:68.75%易保水分散粒劑1 200~1 4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1 000~1 200倍液;或70%乙磷鋁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8%可博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0.2%的溶菌靈+0.033%的100萬國際單位醫用鏈霉素+0.25%消抗液或效力增;或60%甲霜靈鋁銅可濕性粉劑與保農元活力素3︰1混合,250倍液噴霧。為了保證農藥使用效果,關鍵在于施藥過程中噴細噴透,一般每3 d使用2遍藥即可奏效。
總之,設施黃瓜霜霉病是一種嚴重危害黃瓜生產的病害,在栽培中注意提早防治,選用抗性較好的品種,還要結合其他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法,最終達到一個較高的產量和質量,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