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兆敏
(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 重慶北碚 400712)
目前,建設綠色生態的家園已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內容之一。柑橘是一年四季常綠的果樹之一,柑橘園的建設應是綠色生態。然而,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柑橘生產卻走過了不平凡的路,從上山下灘,不與糧棉爭地到單純的追求經濟效益,種柑橘得票子,得了票子建房子,再到既要經濟效益又要生態效益的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以下就柑橘種植所經歷的過程和生態柑橘園的建立、保護,奪取柑橘產業生態、經濟效益雙贏談點淺見。
建國初期,我國的柑橘生產種植,提出了“不與糧棉爭地,柑橘上山、下灘”的口號。當時的柑橘種植,為了多打糧,多產棉花,柑橘不與糧棉爭地是對的。但柑橘上山、下灘,不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上山種柑橘,砍樹墾荒,結果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尤其是柑橘種植的初期(未結果的幼齡園);柑橘下灘,有的圍海造“良田”種柑橘,結果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使取得的經濟效益補不了生態環境的損失而得不償失。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與有柑橘生產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農業廳(局)、園藝(果樹)研究所等部門和單位一起,經數年的調查、研究,在全國和省、直轄市、自治區提出了:柑橘最適宜生態區、適宜生態區、次適宜生態區和可能(不適宜)種植生態區,明確要求柑橘在最適宜生態區種植,至少要在生態適宜區種植。從此,柑橘進入了大發展時期,柑橘生產取得了好的經濟效益。對發展柑橘要保護原有的良好生態有所認識,但行動遠遠不夠,保護生態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少柑橘產區單純追求柑橘的高產,要產量、要票子建房子,不重視柑橘生態,甚至破壞生態環境。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近期,中央和國家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到了議事日程,“要金山、銀山更要青山、綠水”已成全民共識,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發展經濟已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柑橘生態建園、生態保護,成了當前發展柑橘產業急需解決的大事。
柑橘園建立,應選擇最適宜柑橘生長、發育的環境,即柑橘的生態最適宜區或適宜區建園。使柑橘生長、發育正常,早結果,優質豐產,有好的經濟效益。這已為柑橘種植者所重視;但注意保持生態平衡和發揮生態效益的問題,卻仍有不少問題,甚至出現惡性的生態循環,如毀林建柑橘園,被壞了生態植被;在坡度大的山地建園,加劇了水土流失;在無水源之地建柑橘園,最終因柑橘水果種植無水而失敗;柑橘園不重視種綠肥和施用有機肥而造成土壤變瘦;長期使用化學肥料使土壤的結構惡化。亂用農藥導致果園土壤污染、柑橘的病菌和害蟲抗藥性增強,使防治病蟲害的效果低下,甚至無效,進而加大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濃度,進入破壞生態的惡性循環。病蟲害的天敵也被大量殺滅乃至殆盡。
總之,不注意生態建園會加劇旱、澇、寒、風、病蟲害在柑橘果樹上發生。
生態柑橘園的建立,應十分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生態柑橘園的建立,山地柑橘園開辟,坡度不宜超過25°,最好在15°以下,且應建成等高梯地或山坡地間種草,以防止水分、土壤流失。
二是新建柑橘園時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如在山坡地建園,要注意山頂涵養林的保護和種植,即所謂的山頂“戴帽”。柑橘園四周,道路兩旁種植防護林,既改善柑橘園的小氣候,又可改善大的生態環境。
三是無水源保障之地,不宜開建大規模的柑橘商品生產基地。柑橘是水果,種植必須有水源的充分保證。盡管不少地域的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但由于降雨量在一年內分布不均,常出現春旱,尤其是伏旱。柑橘生長季節,生長、發育需水的敏感期必須灌水,灌水要有水源,不能靠天下雨。
四是山地新建柑橘園,尤其是柑橘商品基地,要做到“一統”、“二優”、“三保”和“四配套”。“一統”即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二優”即要用優良的柑橘品種和優良的柑橘苗木。優良柑橘品種的選擇,要重視市場需求和柑橘的成熟時間。目前我國產量大,種植多的柑橘品種不宜再發展;就柑橘的熟期而言,年內11—12月份成熟的中熟品種已過多,應發展早熟,特別是第2年2—3月份成熟的晚熟柑橘品種,以滿足市場之需,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建柑橘園,最好用優良品種柑橘的無病毒(脫毒)容器苗,其根系發達,種植時,不會出現緩苗期,一年四季可以種植,苗木成活率幾乎百分之百,且投產后的產量比非脫毒、容器的露地苗高出30%~50%。柑橘嫁接苗的砧木:大體上分矮化砧和喬化砧。我國寬皮柑橘多數采用以各類枳為主的矮化砧;甜橙都采用喬化砧一卡里佐枳橙等;柚可采用喬化砧一酸柚,也有采用矮化砧一枳等的。一些特殊的砧木,如抗堿性的四川資陽香橙,紅橘;抗鹽堿的本地早等。在川、渝、黔等柑橘產地鈣含量高的石骨子土壤適作砧木。抗鹽堿的本地早、枸頭橙等可作沿海堿性土種植的柑橘砧木。“三保”,即保水、保土、保肥。不能見山就開辟建柑橘園。要保護原有的植被生態。“四配套”即排灌、道路、綠肥、技術配套。要做到需水能灌、水多能排;要有暢通的物資、產品的運輸通道;要大力種植綠肥,以培肥土壤、刈割后覆蓋樹盤可保墑;大型的柑橘商品基地,要配備專門的技術人員,使柑橘生產從開始種植到最后收獲的全過程都有規范的掌控,生產綠色、優質的柑橘果品;農家小園式的小面積種植者,也要懂柑橘的種植和管理技術。
一是保護好柑橘果園。以利能充分發揮園地的生態作用,尤其要保護好柑橘果園的基礎設施建設,以發揮其正常的作用,促進生態柑橘園的建成。
二是加強對柑橘果樹的管理,促使柑橘果園早成林,早投產,盡早發揮柑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未投產柑橘幼樹不行修剪,任其生長,盡速成林,成為生態屏障。未結果幼樹每次抽梢施兩次肥;結果后按需進行配方施肥,促進柑橘植株快速生長成林,優質豐產。
三是柑橘園間種綠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多施有機肥,柑橘果園間種綠肥既作肥料、改良土壤,又可作飼料,多養豬、牛、免、雞、鴨、魚,又可為柑橘果樹提供優質的有機肥,還可改善柑橘園的生態環境,進而提高柑橘的產量和品質。
四是合理修剪柑橘果樹。有效地控制樹冠,造就通風透光,立體結果的生態、優質豐產樹形,充分利用水、土、光、熱資源,使柑橘果樹保持生長結果平衡,延長盛果期,以提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五是綠色防控柑橘病蟲害。采用生物防治、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結合,科學使用和減少使用化學農藥,既節本又利于生態環境和保護天敵,建立柑橘天敵的生態群落。
柑橘是常綠果樹,一年四季不落葉,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好樹種。但種植園地選擇不當,建園方法不科學,管理不到位,幼齡果園遲遲不結果、不成林,不僅沒有相應的生態效益,還破壞了原有的植被生態,經濟效益也無從談起。所以,柑橘園地一定要選在最適宜生態區,種植時以不破壞或盡量不損壞已有的生態環境;柑橘果樹的管理應綠色環保,盡量少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保持有良好的空氣、土壤和水分,造就無污染的良好生態環境。
柑橘果樹的經濟壽命由于生態條件適宜而延長。柑橘的經濟效益與種植的柑橘品種與年產量、市場需求有關,應大力推廣市場暢銷的品種,如沙糖橘、南豐蜜橘、本地早、早熟溫州蜜柑、椪柑、默科特、清見、春見和不知等寬皮柑橘和雜柑;紐荷爾臍橙和晚熟的臍橙鮑威爾、倫晚和奉晚等,血橙的塔羅科及塔羅科新系等;柚類的琯溪蜜柚、玉環柚、晚白柚和矮晚柚等。
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優質、高產和經濟壽命)統籌考慮,柑橘的畝產不宜過高,以畝產2500~3000千克為宜,畝產過高,可取得短期的經濟效益,但會因產量過高而導致柑橘樹出現大、小年,甚至因過度豐產而使樹勢早衰,使原來長達15年左右的盛產期和長達25~30年的經濟壽命縮短,從長遠觀點看,既影響長遠經濟效益,也損害了生態效益。
貴州羅甸縣上隆茶果場利用良好的生態條件,建立生態柑橘商品基地的實踐表明:種植柑橘要達到生態、經濟雙贏的目的,既要選擇柑橘適宜的生態條件,還要科學建園。該場建園初期,因遇山洪將未結果的幼樹沖毀,很少結果,難以成林。其后在柑橘商品基地上方,投資修建了集水渠,將水排入河溝,使柑橘商品基地免遭沖壞,柑橘幼樹很快成林,種植的臍橙產量高、品質好,省內外聞名,且大大的改變了小氣候和生態環境。
我國柑橘種植已進入現代化生產,凡有條件的產區,柑橘種植都應相對集中連片,既有規模的經濟效益,又能對改善我國大的生態環境起大的作用。
發展柑橘加工業可推動柑橘生產的發展,這已為世界和中國柑橘發展史所證明。但柑橘加工業的發展,必須做好加工后的果皮、果渣的環保處理,既生產柑橘的加工產品,又變廢為寶,將果皮、果渣處理加工成飼料或肥料。設在重慶萬州的匯源三峽果業公司,變果渣為飼料。將果渣飼料以10%的比例拌入奶牛飼料,奶牛愛吃,喂后使奶量增加,使生產的皮渣飼料供不應求。地處重慶忠縣的三峽建設集團,把加工后的柑橘皮渣做成肥料,作柑橘果樹的肥料,使柑橘獲得豐收,把果渣的廢物變成肥料用作柑橘果樹和其他作物的肥料,使環境進入了良性的生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