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菁 陳 雍
?
我國公共考古現狀分析
王 菁 陳 雍
公共考古 公眾考古 文化遺產 保護
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和公眾對考古活動的參與意識、權利意識增強,考古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公共考古,在我國蓬勃地發展起來了。通過對我國公共考古研究著作、論文、實踐的歸納總結,對其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對學科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建議。
考古學發展到21世紀,新的發現及成果不斷刷新人們對歷史的認知。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文化權益、經濟利益的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這樣就對考古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考古學家也不可能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要承擔更多的社會道德責任,這引發了考古學家對考古學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以及考古學家社會責任的再思考①。這就是近幾年國內公共考古研究如火如荼開展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國內在公共考古領域進行了諸多嘗試。其一,2013年《大眾考古》創刊,該刊為中國第一本面向社會大眾兼具專業權威的科學普及性考古學雜志,探討當前熱門的大眾考古相關問題。其二,在全國范圍內召開“公共考古論壇”,并在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中不斷加入“公共考古”內容。中國公共考古論壇創立于2013年,主辦者為考古學界專家、學者等,采用了專題講座、研討等形式,與公眾及新聞媒體進行交流互動。到2015年止,該論壇召開了三屆。2015年在上海召開的“世界考古論壇”也加入了公共考古的單元。第三,各省考古研究機構積極進行公共考古實踐活動并有成果不斷涌現。例如,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寫的《走近考古,步入宋金》、北京大學編寫的《跟北大考古人一起“穿越”》等。第四,利用自媒體傳播公共考古理念與受眾直接互動。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在自己的網站上專門建立公共考古的網頁。山西省考古所專門建立了公共考古的網站——考古匯,并利用微博、微信平臺同步推送公共考古信息。第五,學者們在專業期刊上發表相關的文章,以達到完善公共考古理論或考古知識普及的目的。
綜觀目前國內公共考古相關研究,重點在于探討公共考古的定義、意義和相關概念以及梳理公共考古的發展趨勢。
在探討學科來源時,有學者認為:考古大眾化的理念中國從來就有,從李濟先生殷墟發掘時開放參觀到蘇秉琦先生貫穿其整個理論體系中的“面向社會、就是面向人民群眾、面向未來”思想,都是我國公共考古的學科源流②。但“公共考古”這一概念,大多數學者還是傾向于認為是查爾斯·麥克基姆在1972年出版的《Public Archaeology》中提出的。
“Public”有“公共”及“公眾”兩種含義③。但漢語解釋中“公共”有社會屬性而 “公眾”落腳點在“人”④。由此可知對學科定名的分歧在于“公共”與“公眾”哪個詞更能充分表達符合中國實際的學科內涵。雖然在具體的命名中仍存在爭議,但我國學者已經寫出相關的論文了。據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數據所作統計,2010年之后發表的公共考古類文章占該類文章總數的7成,說明公共(公眾)考古研究在近幾年已經越來越熱烈。
國內的許多學者也就公共考古的學科內涵展開了討論。公共考古學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概念。郭立新、魏敏、姚偉鈞、張國超、錢耀鵬、陳淳、施勁松、王齊、梁太鶴等學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觀點,而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差別,有些甚至是相反的⑤。這就是目前我國“公共考古”理論研究的大體現狀,因此這個學科的理論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
考古工作者和博物館宣教人員,采用了如建設遺址公園、開放考古工地、改變博物館展示等方式展示考古、文物保護及其相關知識,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建議,宣傳相關政策法規,使受眾更加充分地享有文化權益。
這些活動為公共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案例,可分為如下4種形式:1.以單一事件為主題開展系列實踐。如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洪洞坊堆—永凝堡遺址” 進行了一次多學科志愿者考古綜合調查活動。該調查通過公開方式,吸收水文、地質、歷史地理、測繪、民俗等多方社會專業力量加入調查團隊,從多角度綜合研究該遺址的范圍和文化內涵。希望將考古打造成一個開放的平臺,各專業學科在考古調查中,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探討考古問題。2.通史式展示一系列考古、文物保護經典事件。如:中央電視臺所拍攝的一系列記錄片《考古·中國》、《探索·發現》等。3.純娛樂式體驗。2013年6月,吉林大學趙賓福教授帶領弟子參加《天天向上》的錄制,節目一經播出,各方反響強烈。這種方式比前兩種實踐形式更加輕松,吸引了各個年齡層、各種文化程度觀眾的注意,雖然知識傳播效果尚需進一步的數據研究支持,但是在擴大知識傳播廣度上效果明顯。4.自媒體。主要包括各單位自己的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在這些媒體上可以發布與自身相關的信息,也可轉載行業內的熱點消息,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樣。但應當警惕泛娛樂化的傾向,把握好知識傳播的底線。
1.加強公共考古內涵與外延的研究
雖然大多數學者認同“公共考古”理念來源于西方,但我們必須注意到由于社會制度、歷史傳統等方面的不同,我們的“公共考古”發展與西方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不同,尤其是根本的出發點不同。當前的西方社會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的,為解決私有權利與公共利益、經濟利益與文化歷史權利、不同民族信仰的矛盾,公共考古學才發展起來。
1990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考古遺產保護與管理憲章》中指出:“考古遺產的保護必須依靠各學科專家的有效合作,它需要政府當局、學術研究人員、公私企業以及一般民眾的合作。”⑥
我國是公有制國家,我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因此政府擔負了文化資源管理、保護的全部責任。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政府對文物工作越來越重視,對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和投入都不斷加大。因此,我國的公共考古就必須為“政府的文化資源管理、保護權力”與“民眾的監督、享有文化資源的權利”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筆者比較認同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表述公共考古的內涵,即其對于政府而言是通過立法和撥款管理考古學;對于考古學家而言是交流、建議及普及交織的網絡;對一般公眾而言,它是共同享有的權利⑦。所以公共考古學就是研究考古(文化遺產)管理者、研究者、其他利益相關者行為及相互關系的學科。其研究成果應有利于協調三者關系,達到更加合理配置資源、使文化遺產得到更優保護、使公眾享有更大權益的目的。
2.引入多學科理念
①引入多學科理論知識研究公共考古。公共考古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因為其公共屬性注定了它不僅要應用考古學、博物館學、歷史學的知識,還會應用到社會學、管理學、統計學、信息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
例如,在理論研究方面,我們可以運用信息情報學的分析方法,對現有公共考古文獻進行量化分析。筆者以2015年12月22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數據作為樣本進行了統計。從樣本的最后兩項“下載量”與“引用量”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些文章的下載量雖然很高,但引用量卻寥寥無幾。從該項統計結果中我們進一步分析:以下載量為標準進行降序排列驗證信息學二八定律⑨,即以“公共考古”為關鍵詞得到結果232篇,其20%為排名前46的文章,這46篇的下載量約為總下載量77%,雖未達到80%,但集中的趨勢已經顯現。以被引量為標準進行降序排列驗證信息學二八定律,以“公共考古”為關鍵詞排名前20%的文章被引量約為總被引量的92%,信息學二八定律已經出現。由此可知,我們近年來雖然發表了一定量與公共考古有關的文章,但這些文章的基礎理論大多引自少數幾篇文章,有些文章學術價值不高。因此,學科要有進一步的發展就需與更多學科結合,引入更多新的技術與方法,提高研究文章的創新性及研究深度。
②可以讓不同學科從各自角度參與研究。在實踐方面,上文提到的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遺址”調查轉變了思路,原來的考古多學科研究是考古專家請認為和自己相關的學科專家來一起研究,而這次“調查”是在沒有預設專業的前提下,對全部感興趣的學科開放,讓其他學科主動參與到項目中。這種方式的轉變極大地調動了其他學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研究成果值得我們期待。可見,引入多學科理念雖然還在探索階段,但是蘊藏了巨大的潛力。
3.加強學科定位的研究
解決學科定位就是要就公共考古“應不應該做”、“由誰來做”達成共識,確定公共考古是否可以成為考古學的二級學科。通過近年來國內實踐與理論研究可知,公共考古“應該做”基本可以達成共識,但“由誰來做”就有較大的爭議。目前從事公共考古的主體主要有高校、考古研究機構(各地方考古所)及博物館。對公眾的教育展示是否為高校的任務之一、對公眾的教育是否在考古研究機構職責范圍內、博物館的教育展示功能多大程度上是針對“考古”的或者由誰打造考古的博物館展示平臺,都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目前開展了大量的公共考古研究和實踐活動,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如文中提到的在學科內涵定位中,政府公權力的作用問題、公共考古的主體與對象問題;學科的發展方向與趨勢問題等都是我們探索的問題。因此,公共考古作為考古學的年輕分支發展尚不成熟,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以便完善理論,再應用這些理論在實踐中反復驗證,才能使二者更好的結合,使公共考古從活動向學科建設的方向發展。
注 釋:
① 郭立新、魏敏:《初論公眾考古學》,《東南文化》2006年第4期。
② 高蒙河、麻賽萍:《蘇秉琦考古公眾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第1期。
③ 霍恩比著,李北達譯:《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196頁。
④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⑤ 劉文科:《近十年來國內公共考古學研究述評》,《絲綢之路》2013 年第14期。
⑥ 中國國家文物局等:《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⑦ 汪濤:《考古百議》,《大眾考古》2014年第12期。
⑧ “引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衡量論文的價值。50年前,美國科學家Eugene Garfield發表了著名的科學文獻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SCI是世界科學文獻領域中第一個追溯引用文獻的系統性工作。文章的“被引用量”是衡量文獻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
⑨ 信息學二八定律又稱為馬太效應,引自圣經:“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其現象有兩種趨勢,一為核心趨勢,一為集中趨向。這種現象在合理區間內可發揮積極的良性堆加突出重點的作用。但超過一定限度,會產生過熱現象,即一個學科的核心信息太過集中在少數幾篇文章中,大量文章只是重復,約束創新有礙學科發展。
〔責任編輯、校對 田索菲〕
王菁,女,1982年生,天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館員;陳雍,男,1948年生,天津市人民政府參事室研究館員,郵編300170。
K871
A
1001-0483(2016)04-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