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淼淼 李恩耀
聽力學評估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的重要性分析
江淼淼 李恩耀
目的:探討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采取聽力學評估辦法,起到的臨床價值。方法:對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35例聽力障礙兒童進行研究。所有患兒均給予綜合性聽力學評估,包括聲導抗測試、聲耳發射檢查、行為測聽等。結果:35例兒童中,有6例聽力正常,29例神經性聽力損傷。其中,輕中度聽力損傷4例,重度聽力損傷9例,極重度聽力損傷16例。29例患兒中,只有3例佩戴了助聽器。其余26例患兒均未佩戴助聽器,也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結論:對聽力障礙的兒童需要進行長期回訪,有利于準確獲得行為聽閾。同時,加強聽力學評估,能夠做出科學的聽力學診斷,使患兒及早佩戴助聽器,接受個性化的康復訓練,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
聽力障礙;聽力學評估;康復;重要性
聽覺是感受語言的重要途徑。兒童患有聽力障礙后,就會對生長發育、后天語言學習造成嚴重危害。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還會導致聾啞[1]。所以,必須重視早期診斷與治療。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討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采取聽力學評估辦法,起到的臨床價值。對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35例聽力障礙兒童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35例聽力障礙兒童進行研究。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兒的年齡在3-8歲之間,平均年齡5.4歲。所有患兒均進行了先關檢查,得到了確診。在35例患兒中,有7例存在耳毒性藥物使用史。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兒的病史資料,采用電耳鏡檢查鼓膜、外耳道,同時清理指導耵聹。其次,采用GSI中耳分析儀,進行常規的聲導抗測試。根據患兒的依從性,采用條件游戲測聽法、視覺強化測聽法。利用AC40純音進行行為測聽。利用GNResound篩查儀,進行耳聲發射測試[2]。
1.3 統計學方法
將上述統計數據錄入到SPSS19.0統計學軟件中,其中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或t檢驗;對比以P<0.05表示結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給予綜合性聽力學評估后,35例兒童中,有6例聽力正常,29例神經性聽力損傷。其中,輕中度聽力損傷4例,重度聽力損傷9例,極重度聽力損傷16例。29例患兒中,只有3例佩戴了助聽器。其余26例患兒均未佩戴助聽器,也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
本組共選擇了35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長期被認為患有聽力障礙疾病。然而,經過聽力學檢驗后,顯示有6名患兒的聽力處于正常水平。同時,沒有采取任何干預措施。29例患兒佩戴助聽器后,均可以得到較好的恢復。但是,只有3例兒童佩戴了助聽器。經分析,主要原因是醫護人員、家長在這方面的重視度不夠,沒有對患兒的診斷進行較好的處理。同時,從整理上來看,當前國家在這方面的評估意識以及水平還比較低[3]。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影響患兒的治療。
調查顯示,長期以來臨床在患兒聽力學檢測中,大部分主要采用簡單的聲導抗測試,以及短聲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試驗[4]。同時,有很多醫院缺乏檢測方面的知識,不了解操作的具體步驟。除此之外,在采用聲導抗檢查后,沒有對被測試者進行全面、準確的評估。與此用時,很多在聽力方面存在智障的患兒往往合并自閉癥、精神發育遲緩癥。這樣,在檢測的過程中,經常就會出現不配合的現象,甚至存在抵觸的情緒,阻礙檢查、評估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5]。短聲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的V閾檢測屬于同步化水平檢測,而非聽力水平檢測。特異性不高,難以保證閾值的準確性。所以,必須在綜合測試的基礎上,給予完善的聽力評估,保證在任何年齡階段進行聽力檢測,都可以獲得準確的結果。在檢測之前,醫護人員要對患兒的具體狀況進行評估,以此來保證檢測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醫院相關人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誘發兒童語言障礙的因素很多,其中聽力損失就是重要的一項。另外,自閉癥、精神發育遲緩癥,也能導致語言障礙[6]。本組研究中,有6例患兒的聽力水平均正常。經分析,導致語言障礙的主要原因是自閉癥。29例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有7例存在耳毒性藥物服用史。占到24.1%。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嚴格檢測患兒的聽力。助聽器是促進患兒恢復語言功能的重要工作,能夠起到明顯的效果。29例聽力智障兒童中,有3例佩戴了助聽器。然而,由于佩戴方法不當,再加上沒有按時佩戴,導致效果不理想。在臨床治療中,很多家長都是治療效果不顯著最后選擇給患兒佩戴助聽器。但是,助聽器的價格非常昂貴,兒童家長往往難以負擔。所以,醫院應該做好聽力障礙兒童家長的宣教工作,鼓勵盡早讓患兒佩戴助聽器,接受科學、合理的康復治療。
綜上所述,對聽力障礙的兒童需要進行長期回訪,有利于準確獲得行為聽閾。同時,加強聽力學評估,能夠做出科學的聽力學診斷,使患兒及早佩戴助聽器,接受個性化的康復訓練,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1]王曉翠,杜巧新,韓睿.聽力障礙兒童聽覺康復效果評估及影響因素——北京市兒童聽力診斷中心2011年度第四季度學術研討會紀要[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1,15(04):451-452.
[2]徐勇,章薇,許珍,等.兒童及成人中樞聽處理障礙診斷、治療及干預——美國聽力學會臨床實踐指南[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20(06):652-664.
[3]李郁明,梁勇,譚少珍.語前聾兒童康復訓練后聽覺能力的動態評估[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18(02):174-177.
[4]劉艷慧,丁軍,鄭艷.聽力障礙兒童聽力語言康復效果評價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35(30):4979-4982.
[5]蘭莉,李斐,劉宇清,等.不同聽覺補償方式下聽障兒童的聽覺言語康復效果比較[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31(02):186-190.
[6]李蘊,陳向平,陶錚,等.中度以上聽力障礙患兒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植入后語言發育狀況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16(02):176-179.
李恩耀(1975~),男,博士,副主任醫師,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研究方向為小兒神經系統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