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護理程序應用于ICU 呼吸機依賴患者的效果觀察
趙欣
目的:對護理程序應用于ICU呼吸機依賴患者的護理結果進行觀察探討。方法:抽取我院ICU于2015年9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不能自主呼吸的148例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比例設為1:1。試驗組護理時予以護理程序,對照組則予以基本的護理方法。比較兩組的護理結果。結果: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呼吸機使用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而并發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ICU呼吸機依賴的患者采用護理程序護理,臨床效果理想,并發癥率低,應用前景廣。
護理程序;ICU;呼吸機依賴
重癥監護病房(ICU)收治的患者病情緊急嚴重,治愈的難度較高,對護理要求相當嚴格,因此,在臨床護理中必須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及醫療設備,提高ICU的救治水平,確保護理無差錯,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1]。但有相當比例的患者,在使用呼吸機過程中產生依賴的心理。以致于患者不能自主呼吸,必須借助呼吸機才能生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對ICU呼吸機依賴患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為了評價護理程序應用于ICU呼吸機依賴患者的臨床效果,我院對其開展了深入探究,現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患者同意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抽取我院ICU于2015年9月-2016年3月間收治的呼吸衰竭的14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區間是33-72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組,共分兩組:試驗組共有74例患者,其中男患者36例,女患者38例,平均年齡是(32.13±2.34)歲,平均病程是(3.32±0.53)年。對照組共有74例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44例,平均年齡是(35.06±4.52)歲,平均病程是(3.57±1.35)年,所有患者的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病因為內科疾病和外科損傷。排除標準:(1)被確診為惡性腫瘤的病人。(2)年齡超過80歲以上的老人。
1.2 護理方法
首先確保兩組患者的治療方法完全相同。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方法。主要任務:(1)時刻注意患者的變化。(2)確保病房的衛生。(3)確保患者在呼吸機的幫助下呼吸順暢。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護理程序的方法。詳細如下:
1.2.1 心理護理
ICU的患者心理常常會產生悲觀的情緒,尤其是必須借助呼吸機的患者,經常習慣性地把自己的病情惡化。長期以來,不僅降低了患者治愈的信心,還增加了患者抑郁的發病率。部分患者認為自己不會也不能自主呼吸了,當得知要撤離呼吸機時,心里恐懼、擔憂。因此,醫生和護士對患者及時的心理疏導尤為重要。醫生和護士對患者和藹的交談,可消除患者心中的一部分擔憂,增加對醫生的信任,進而更加配合醫生和護士的護理工作,提高了治愈的幾率。
1.2.2 呼吸肌訓練
肌肉長期不運動,出現去廢用性萎縮。ICU患者長時間借助呼吸機呼吸。呼吸肌同樣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必須鍛煉呼吸肌的運動能力,才有可能讓患者順利脫機。協助患者練習深呼吸。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7次左右。每次練習時間40分鐘左右。2~3次/天。
1.2.3 充足的營養
長期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常伴有感染的現象,機體代謝速度加快,營養需求增加,同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和足夠的微量元素對呼吸肌的正常做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合理的營養支持對患者早日順利撤機有重要作用,營養支持途徑主要包括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PN),EN和PN聯合應用,既保護危重病患者的胃腸薄膜,又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復[2]。
1.2.4 動態監控
對患者的病情演變實施動態監控。根據患者的監控重點不同,每隔兩個小時檢查患者側重觀察的體征。以患者的體征變化,做一圖表。便于分析患者的病情演變。
1.3 療效評判標準
①顯效:護理后,所有臨床癥狀消失,患者可自主呼吸。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發現其機體內各項指標都恢復正常,相關檢查結果都轉陰。②有效:護理后,大部分臨床癥狀消失,患者大部分時間可自主呼吸。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部分轉陰,③無效:護理后,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患者仍需借助呼吸機呼吸。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發現都未轉陰。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計數資料選取卡方檢驗。P<0.05時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比較組間療效:護理后,比較組間患者在經護理后的療效,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是91.89%、64.86%,呼吸機使用時間(h)分別為235.31±90.05,356.73±85.96。P<0.05,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詳見表1.

表1 組間治療療效對比[n(%)]
2.2 比較組間并發癥情況
經過治療后,兩組的并發癥率率分別是6.76%、18.92%,P<0.05,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詳見表2.

表2 組間并發癥情況對比[n(%)]
呼吸機在ICU搶救呼吸衰竭或麻醉、術后的呼吸支持的患者中應用廣泛,但呼吸機的長期使用會給患者帶來身心的依賴性,常常致使呼吸機無法成功撤離[3]。加強護士理論及技能培訓,使其熟悉機械通氣的原理和使用規范,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注重患者的基礎營養,可減少并發癥,提高療效,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4]。
本次研究證明,在經過護理以后,對組間患者療效進行比較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而組間并發癥率比較發現,試驗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將護理程序應用在ICU呼吸機依賴患者的護理中,具有較好的效果,并發癥率低,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山西省腫瘤醫院 ICU)
[1]張金珍.臨床護理路徑在ICU呼吸衰竭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29-131.
[2]張金峰,王愛民.呼吸機依賴患者呼吸康復鍛煉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0):1034-1037.
[3]計麗娜.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使用呼吸機停機時的護理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4):168-170.
[4]曾莉,岑瓊,等.ICU機械通氣患者實施護理程序化管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