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培
綜合護理對肺癌同步放化療患者生活質量以及毒性反應的影響
張寶培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肺癌同步放化療患者生活質量以及相關治療毒性反應的影響。方法:選取符合標準的90例肺癌同步放化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運用不同的護理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45例。對照組給予內科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予綜合護理干預,最后觀察兩組護理措施對患者生活質量及毒性反應的影響。結果:觀察組在生活質量及同步放化療不良反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肺癌同步放化療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可減輕放化療的毒性反應,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探究。
肺癌;護理
1.1 病例選擇
經病理學(纖維支氣管鏡活檢)或細胞學(痰脫落細胞學或CT引導下肺穿刺細胞學、)證實的非小細胞肺癌。符合Mountain所制定的肺癌TNM分期標準的IIIA期或IIIB期NSCLC。全部病例均為初始治療,既往未接受過放化療。無放化療禁忌,肝、腎功能及血常規正常,卡氏評分≥7O分。
1.2 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科行同步放化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44-79歲,中位年齡58歲。其中,其中腺癌患者44例,鱗癌患者40例,腺鱗癌4例,其它非小細胞癌2例。放療同步單藥多西他賽組30例,放療同步單藥順鉑組34例,放療同步順鉑+足葉乙甙26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兩組性別、年齡、KPS評分、病理分型、臨床分期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2.1 放射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同步放化療。放療方案:使用美國瓦里安23EX直線加速器,采用適型或調強放療技術,放療靶區定義GTV:影像學所見的原發腫瘤和轉移淋巴結;CTV:鱗癌為GTV 外放 6mm、腺癌為GTV外放8mm + 受累淋巴引流區。PTV:CTV+10mm。照射總劑量:,總劑量DT:60-70GY/30-35F/6-7w,5F/W。脊髓所受最大劑量不大于45Gy,全肺V20不大于30%,V30不大于20%。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的,行雙鎖骨上淋巴結照射。在治療過程中注意復查腫瘤情況,如腫瘤縮小明顯或出現肺復張,則應重新進行CT模擬定位及計劃設計。
2.2 化療方案
化療方案有:多西他賽單藥方案,采用單周方案:35mg/m2,第1、8、15天靜脈輸注,28天為一個周期,每例患者接受治療2周期。單藥順鉑方案,采用單周方案:25mg/m2,第1、8、15天靜脈滴注,28天為一個周期,每例患者接受治療2周期。EP化療方案:依托泊苷(Vp-16)100mg/d,靜脈滴注,第1~5天,順鉑(DDP)20mg/m2,靜脈滴注,第1~5天,21d為1個周期,每例患者接受治療2周期
2.3 護理方法
2.3.1 對照組給予內科常規護理,包括體溫、血壓測定,預防感染等,并詳細記錄各項治療及護理指標。
2.3.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健康宣教患者在入院時由其主管護師進行全面評估,包括疾病的認識程度、生活依賴程度及全身狀況,并予人手一本“健康教育手冊”,以板報、講座、感情交流、病例分享等模式為患者講解腫瘤放化療的相關知識,并告知患者治療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2)心理干預前期的健康宣教已使患者對腫瘤放化療有部分了解,在治療過程中再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情況,增加與患者的交流,采用注意力分散療法,如聽舒緩的音樂、回憶既往愉快的事情、成功患者的經驗交流等,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增強堅持治療的信心。
3.1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生活質量評分以調查表格形式發放給每組患者,其中共發放調查表格90份,實際收回90份,調查表格回收率100%。給予不同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家庭理解與配合、同事的理解與配合、自身對癌癥的認識、對治療的態度、日常生活、治療的副作用以及面部表情方面分數及平均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良好有18人(39.9%),較好的有16人(35.5%),一般的有9人(20%),差的有2人(4.4%),無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低于20分;而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良好有6人(13.3%),較好有9人(20%),一般有15人(33.3%),差的有12人(26.7%),極差的有3人(6.6%)。觀察組生活質量平均評分為46.4±8.21,而對照組為34.5±10.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2 兩組毒性反應的比較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同步放化療及其相關護理工作,在毒性反應方面,我們對2級及2級以上的不良反應做了統計,對照組有28例(62.2%)患者出現了2級及以上的胃腸道反應,25例(55.5%)患者出現了2級及以上的血液系統毒性,8例(17.8%)患者出現了2級及以上的食管放射性損傷,5例(11.1%)患者出現2級及以上的肺放射性損傷;而相應觀察組的數據分別是:9例(20.0%)、 23例(51.1%)、3例(6.6%)以及2例(4.4%)。觀察組在胃腸道反應、肺食管放射性損傷方面,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提示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減輕肺癌同步放化療患者的毒性反應(P<0.05)。
目前臨床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多采用的是同步放化療方案,最初的同步化療方案是單藥順鉑,2009年NCCN指南中提供的三種同步放化療方案分別是: EP或NP或TC方案分別聯合胸部放療。同步放化療確實提高了患者的腫瘤局部控制率及延長了生存期,但在治療過程中的毒副反應也為病人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困擾,甚至影響到治療的進程。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以及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及生存質量等,也成為癌癥患者生存過程中備受關注的重要問題。有學者研究發現,有癌癥??谱o理知識的護士具有更強的干預能力來減輕癌癥患者的疼痛和化療相關惡心,且有很好的工作滿意度和患者滿意度。我們的研究也證實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減輕放化療相關的毒性反應。特別在放射性食管、肺損傷方面,我們建立了相關毒性反應的癥候群,并要求護理人員須熟練掌握放射性食管、肺損傷的相關癥狀及體征,密切觀察病情,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治療和護理措施,將相關不良反應降至最低,保證了患者順利完成的同步放化療。
綜上所述,對于肺癌同步放化療患者,綜合、全程以及優質的護理干預護理能夠降低放化療相關毒性反應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利于患者治療后的恢復,值得放療科臨床護理推廣。
(作者單位:六安市中醫院放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