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輸血患者的安全認知分析
李彩霞
目的:調查我院輸血患者對安全輸血的認知情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培訓,降低輸血中遇到的風險。方法:自行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我單位100例輸血患者對安全輸血的認知程度和需求。結果:輸血患者對涉及輸血不良反應、自體輸血等內容的認知相當欠缺。結論:應該持續性的對輸血患者進行安全輸血知識培訓,保障輸血安全。
輸血患者;對輸血的安全認知
輸血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挽救了無數的生命,但輸血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安全問題,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受血者可能發生的輸血反應往往被大眾忽視,按發生的機制分為:①免疫性反應:發熱、過敏、溶血反應、輸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推遲腫瘤緩解、促進腫瘤復發。②非免疫性反應:細菌污染、輸血傳播疾病、長期輸血反應。特別是2002年我國已有100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接受HIV陽性血制品感染HIV的可能性接近100%,這對臨床輸血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眾的輸血安全意識仍令人擔憂[1]。為了解臨床患者的輸血安全意識,我們進行了相關調查,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單位2015年6月-2016年6月住院患者,因重度貧血、血小板減少、血容量減少、嚴重肺心病等各種原因進行輸血治療共100例。其中輸注全血2例、輸注紅細胞懸液61例、輸注血小板21例、輸注冰凍血漿16例。1例患者輸注血制品時發生寒戰,1例患者出現輸血后發熱,2例出現輸血后皮膚瘙癢,經對癥處理后均好轉。
(1)本次研究為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 患者一般情況;年齡、性別、文化程度。①輸血健康教育相關基礎知識的知曉情況調查。②患者健康教育培訓方式需求情況調查[2]。
(2)調查方法:采用無記名問卷形式開展調查,事先向被調查患者就調查的目的及答卷要求進行相關解釋說明后,以選擇題形式答題。并發放問卷100張,實際回收100張,有效問卷98張,有效率是98.0%
98份有效問卷中患者輸血知識正確認知情況:血液制品由血站專采專供(72.3%)、輸血存在感染疾病風險(68.1%)、國家有無輸血相關立法(63.2%)、全民無償獻血制度(57.4%)、現代醫學提倡成分輸血(52.17%)、血液制品是否有營養作用(45.6%)、是否提倡輸注最新鮮的血液制品即所謂的熱血(37%)、輸血存在不良反應的可能(33.4%)、輸血不良反應類型和臨床表現(21.2%)、自體輸血的優點和主要方法(11.8%)
患者對輸血安全培訓方式需求調查結果:專業醫務人員提高免費健康講座(90.4%)、廣播電視媒體(82.3%)、網絡新興媒體(58.6%)、報刊雜志健康專欄(53.2%)、輸血知識宣傳手冊(42.3%)、親友間交流(30.0%)
(1)輸血安全性認識差異的原因:文化程度高的輸血安全意識較強,文化程度低者輸血安全意識淡薄,這是因為,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平時比較關注輸血安全等醫學衛生知識,自我保護意識和健康意識較強;農民輸血安全意識普遍低于城鎮居民,這是因為,在農村受傳統觀念影響,相當一部分人把血液當補品,認為輸血可以強身健體,但不了解可能會感染其他疾病;危重患者及家人往往考慮的是治病救人,對輸血安全性考慮較少,只有在病情穩定的時候才會重視輸血的安全性。
(2)有針對性開展宣傳教育 血液傳播性疾病已嚴重威脅著輸血的安全,經輸血及血制品引起的有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近20種感染性疾病。加強輸血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輸血安全意識,是科學輸血、合理輸血、安全輸血的前提[3]。而全民尚未建立起保護意識,只知道輸血可以健體,可以救命,看不到輸血所帶來的危害。要告訴人們輸血沒有絕對安全,能不輸血的盡量不輸,必須輸的應盡量采用成分血,有條件的提倡自身輸血,因為自身輸血最為安全,既可防止輸血感染疾病和免疫不良反映,又可避免輸異體血的不良后果稀有血型或特殊患者(LGM缺乏等)更宜自身輸血,降低被感染率。在輸血前要進行輸血安全教育,醫生要告訴患者或家屬輸血風險,簽訂“輸血治療同意書”提高患者或家屬的安全意識。護士要配合醫生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輸血也有風險,輸血次數越多,感染危險越大,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風險意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調查提示應把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和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屬作為重點宣傳教育對象,把輸血的負面危害、成分輸血和自身輸血的優點等輸血安全知識給大眾,提高全民的輸血安全意識。
(作者單位:安陽市中醫院輸血科)
[1]王劍英臨床輸血患者安全認知情況調查[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年2期96
[2]劉寓鄂西北某院患者輸血知識認知情況及教育需求分析[J]價值工程,2011,27期319
[3]姚向陽住院患者輸血安全認知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護理,2006,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