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琪 張虹 彭倩 張芷綺
艾灸治療面神經炎的研究進展
葉小琪 張虹 彭倩 張芷綺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癥狀的臨床常見疾病,故稱“口眼歪斜”,現代醫學將面癱稱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癱。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中醫針灸療法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現就近年灸療治療這一疾病的情況予以綜述。
《諸病源候論》云:“偏風口喎,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素體虧虛,正氣不足,為風、寒邪氣乘虛侵襲人體,邪氣滯留經絡,致氣血運行失調,也可因熱毒或瘀滯經絡而發病。西方醫學認為本病因面神經血管痙攣、缺血、水腫,使面神經受壓,神經營養缺乏,甚至引起神經變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性感染引起非化膿性炎癥所致。
(1)現代西醫對于面神經炎的治療方法有內科與外科兩種治法。內科治法主要包括類固醇激素、抗病毒劑、維生素B族藥物、改善微循環藥物。2004年美國神經病學會頒布的貝爾氏面癱治療指南中指出[1],類固醇激素與阿昔洛韋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貝爾氏面癱患者面肌功能方面有效。近年來,神經生長因子開始較多地應用于面癱的治療中。在外科治療方面,面神經減壓術是手術治療面神經炎的主要方法,適用于面神經損傷后2周之內神經損傷超過90%的面癱患者。近年來,有學者報告了經上鼓室入路行面神經迷路段減壓的方法,其臨床療效還需長期隨訪評價[2]。
(2)中藥治療面癱多在牽正散基礎上進行辨證加減。有用其他經典方治療面癱者,如趙氏[3]使用楊栗山《傷寒溫疫條辨》中的清化湯,方解稱:“以清邪中于上焦,能以化之,以散其毒也”治療風痰熱毒型面癱78例,經治療痊愈率達100%。陳氏[4]用大秦艽湯加味治療面癱46例,最終總有效率為95.6%。針灸治療面癱療效確切,但是對于針刺介入時機一直存在異議,但很多文獻表明[5],在急性期給予面神經一個良性剌激,可加速面神經炎癥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環,最終促進面神經炎癥和水腫的吸收。艾灸在治療面癱方面功效獨特,施灸方式眾多,作用不可忽視?,F就艾灸療法治療面癱的相關方法及進展進行相關敘述。
近年臨床面癱患者多以針刺、艾灸、藥物內服治療,有不少病人因腸胃不好惡服中藥,亦有不少病人懼針怕痛而飴誤病機?,F代科學實驗證實[6]:灸療能抑制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炎癥大鼠的滲出性水腫;防止肉芽組織增生;灸療能催化、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增強免疫功能,從而加強機體的抗炎能力。故艾灸療法既避免了口服中藥對胃腸的刺激,又免除了針刺的疼痛,對懼針惡藥的面癱患者另尋了一條治療途。
3.1 懸灸
懸灸操作方便,技術要求較小,療效較好,故患者可自行施灸。李旭東[7]對患側面部腧穴及雙側合谷、足三里進行施灸,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lO天為l療程,總有效率為91.83%。錢海良等[8]對急性期面癱患者病人不同施灸部位進行研究,將85例病人隨機分為翳風組和下關組,分別施以溫和灸,治療結束后對兩組療效進行比較,翳風組69.77%,下關組47.62%,說明艾灸對急性期面癱有明顯療效,且翳風穴是溫和灸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較佳選穴。“熱敏灸”是腧穴熱敏化的一種艾灸新療法,熱敏腧穴在艾灸時常表現出透熱、擴熱、傳熱等熱敏現象。張波[9]等人將50例頑固性周圍性面癱分為熱敏灸組和常規針刺組進行治療,熱敏灸組愈顯率為84%,而常規針刺組的愈顯率為44%,表明熱敏灸療法的臨床療效優于常規針刺療法。
3.2 隔姜灸
隔姜灸法是一種間接灸法,生姜味辛性溫,可散寒解表,而艾葉具有一定的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隔姜灸使得艾火的溫熱作用直接作用于患者面部的穴位,達到通經絡氣血,祛風散寒除濕的作用,能夠改善患者的面神經血液循環情況,消除水腫,防止變性,進而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恢復患者的神經細胞活力,改善機體內平衡環境。李七秀[10]對80例急性期面癱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給予基礎神經營養藥及改善微循環藥物治療及針刺局部腧穴,并對觀察組患者耳前后手、足少陽循行線進行隔姜灸,結果表明,兩組臨床療效觀察組(97.5%)優于對照組(90.0%),且周圍性面癱患者不同療程痊愈例數比較觀察組在第一療程結束治療后治愈率(66.7%)明顯高于對照組(39.3%)。同時筆者發現,在治療過程中,對面癱患者耳周有疼痛癥狀者,灸后癥狀大部分都能立即緩解,有立竿見影之效,對味覺減退,耳鳴癥狀也有明顯改善。證明隔姜灸在周圍性面癱急性期介入更有利于患者的癥狀的改善和疾病的愈合。黃躍群[11]對64例面癱后遺癥期患者隨機分組,兩組均給予針刺治療,觀察組同時給予隔姜灸法治療。操作過程中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施灸15分鐘,觀察組總有效率93.7%,對照組總有效率68.7%,證明對面癱后遺癥期患者施灸較單純針刺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3.3 管灸
管灸療法最早記載于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氣泄。一頭內大豆一顆,并艾燒之令燃,灸七壯”。田豐偉等[12]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100例,在配以普通針刺30分鐘的基礎上,管灸組每次灸10分鐘左右,以患者耳內感溫暖發熱舒適為準,與懸灸組做對比,治療與隨訪共5個月,有效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但臨床痊愈時間管灸組較懸灸組更短。田豐偉等人[13]將160例有耳廓外耳道皰疹病毒感染體征的病人隨機分為管灸組和懸灸組,兩組均予以病側基礎針刺治療,留針30分鐘,管灸組在病側外耳道行10分鐘管灸治療。對照組選取病側下關、翳風、地倉3穴,采用艾條懸灸每穴3分鐘。治療結束后結果顯示:管灸組總有效率91.0%,懸灸組總有效率72.2%,管灸加針刺方法療效優于懸灸加針刺方法,且治療后管灸組的面神經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均優于懸灸組。說明管灸可以使艾灸的溫熱效力更加快速直接地到達面神經管,以消除面神經管內的炎癥和水腫,并且對于皰疹病毒感染的面神經炎患者療效更佳。
3.4 麥粒灸
明代醫家龔居中認為麥粒灸“火有拔山之力”,麥粒灸同溫和灸相比,麥粒灸局部皮膚升溫效應并不明顯,但重在短暫的灼痛刺激,并能反射性地增加腦血流量,同時延緩減輕腦組織低氧狀態的破壞性發展[14]。張鵬等[15]收治60例急性期面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給予基礎維生素片口服治療,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麥粒灸治療,取患者患側面部穴位及健側合谷穴,行麥粒灸,連續灸5壯;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用毫針刺法,選患側面部穴位及健側合谷穴,面部腧穴行平補平瀉,合谷穴用瀉法,治療結束后對兩組進行面部靜態對稱性評分、面部隨意運動對稱性評分與療效比較,發現治療組評分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表明麥粒灸與毫針刺均能有效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的面部靜態對稱性與隨意運動的對稱性.能有效提高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整體療效。與毫針刺相比,麥粒灸更能提高治療的療效,同時由于麥粒灸安全、方便、易操作的特點,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有研究表明,麥粒灸有調節免疫功能、鎮痛、消炎等功效,但相關作用機制仍不明確[16]。
3.5 其他灸法
高麗紅等[17]用常規治療(激素、針灸、超短波)加雷火灸治療作為實驗組,與做常規治療的對照組進行療效及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的對比,每組30例病例,經過1個月治療,雷火灸組痊愈率(46.7%)及總有效率(86.7%)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漿中免疫球蛋白值與治療前比較兩組都下降明顯;兩組之間比較,雷火灸組較對照組降低更加顯著。齊軍[17]使用天灸法取選斑蝥、麝香、巴豆制如蠶豆大小,置藥物于膠布中央,按貼于所取穴之上,隔夜后局部發泡去藥膏,隔6天左右貼藥一次,7次為一療程,治療5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有效率達95%以上。李民蘭[19]等取麝香約半粒綠豆大小,放置于患側下關、陽白、地倉、四白、牽正、頰車等穴,上扣自制面團,面團上放置蠶豆大小艾柱,點燃艾炷施灸,待1壯燃盡,易柱再灸,每次灸7-9壯,每日1次,12日為一療程,有效率達96.3%。侯林利[20]等對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予以藥線點灸配合牽正散對比常規西藥治療組治療,治療療程結束后,中醫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西醫組患者(73.33%),中醫組患者治療后面部癥狀積分積分明顯優于西醫組患者,且中醫組不良發應發生率(10.0%)明顯低于對照組(33.33%),采用藥線點灸配合牽正散加減治療還具有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療程短、價格低廉等優點,相較于西醫治療還能有效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安全性高,更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
艾灸治療面癱臨床療效確切、易操作,且不良反應少,根據患者病情可選用不同的施灸方法,并且艾灸對面癱各個時期均有良好療效,在臨床上使用針刺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應該注重灸法的使用,但艾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仍存在報道的樣本量較小,缺乏樣本、多中心的研究;各種灸法對于面癱療效的橫向比較研究較少;對于不同時期運用不用灸法治療面癱的療效評價也缺乏相應研究;艾灸治療面癱部分機制不明確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及探討。
(作者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1]Grogan PM, Gronseth GS.Practice paramater:steroids,acyclo vri,and surgery of Bell’s Palsy(an evidence-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r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orlogy.Neuorlogy 200l;56:830-6.
[2]趙全義,彭華山,王愛蓮,楊月如.聽骨鏈完好者面神經膝節神經節擴大減壓術[J].解剖與臨床,1997,2(1):18-21.
[3]趙學勤.清化湯治療風痰熱毒型面癱78例[J].北京中醫,2006,25(8):486-487.
[4]陳國亮.大秦艽湯加味治療面癱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2):51.
[5]潘江,章薇,陳武善,石文英.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的系統評價[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4):60-63.
[6]唐照亮,宋小鴿,章復清,侯正明,陳全珠,劉先華.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22(2):31-35.
[7]李旭東.懸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保健營養[J].2012,(6):157
[8]錢海良,付勇,熊俊,陳日新,羅小軍,李君仙. 溫和灸治療周圍性面癱不同灸位的臨床療效觀察.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J].2014,30(3):221-224
[9]張波,遲振海,宗重陽,陳日新.熱敏灸與針刺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江西中醫藥,2011,1(1):41-43
[10]李七秀,隔姜灸少陽經穴為主治療急性期面癱療效觀察.醫學信息[J].2015,9(28):287-288
[11]黃躍群,論針刺加隔姜灸治療面癱.大家健康[J].2016,10(5):34
[12]田豐偉,路瑜,李寧,“管灸”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2,18(5):50-53
[13]田豐瑋,王竹行,路瑜,茍春雁,李寧,王紅.管灸與懸灸治療皰疹病毒性面神經炎對照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3):166-168
[14]王玲玲.麥粒灸臨床特點及適宜病癥[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11):889-891.
[15]張鵬,葉海敏,楊智慧,李丹丹.麥粒灸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療效觀察.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J].2013,23(1):58-59
[16]蔡玉梅,鄭繼范,黃文燕.麥粒灸的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9):61-62.
[17]高麗紅,胡雪艷,路學榮.雷火灸對面癱患者血漿中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中醫中藥,2014,12(36):256-257
[18]齊軍.天灸療法治療面癱56例[J].健康天地.2010,11(4):81
[19]李民蘭,劉建玉.麝香灸治療面癱320例[J].中國針灸,2004,24(10):708
[20]侯林利,丁筆拓,梁瀟.藥線點灸配合牽正散加減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6,2(40):126-127.
葉小琪(1991~),女,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循證醫學與針灸臨床療效評價。
張虹(1960~),女,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循證醫學與針灸臨床療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