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劍趙紅
護理風險管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
尹劍1趙紅2
通過探討風險管理在骨科管理中的應用,對骨科病房中存在的風險或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明確風險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治療過程中風險的發生。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確保護理工作的安全,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
骨科;風險管理;護理
骨科在外科中極具特點,患者死亡率低而并發癥常見。醫護人員對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容易出現各種風險和不確定的危險因素,護理中潛藏著極大的風險。因此,針對各種風險因素,護理人員對骨科患者的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探討風險管理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總結分析骨科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隱患和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以確保護理工作的安全,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
護理風險管理是通過識別、評估、處理和評價現有的和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而采取措施達到系統地避免或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對患者和醫院的危害,是一種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1-3]。護理是一種高風險、高責任的職業,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現代醫學的局限性,決定了護理風險是始終貫穿在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風險性是隨處可見的[1]。
2.1 患者
骨科疾病多是急診,且多發傷及復合傷等嚴重創傷者多,加上病情復雜、變化快,患者大多合并基礎疾病,受到外傷后,機體防御功能容易遭到破壞,加上精神緊張,易引起其他組織器官繼發性病變,很容易發生肺炎、壓瘡等并發癥,存在極大的隱患。患者及家屬大多心理準備不足或承受力差,對護理要求相對較高。此外,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對醫學信息的認知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些患者有冒險行為、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積極配合醫務人員工作,可能與醫務人員產生醫療糾紛,也會增加護理風險[1]。
2.2 藥物
在治療藥物使用中,出現用藥不當、藥物配伍不當或無效用藥等,有可能造成醫療事故,引發護理不良事件。李香娥的文獻中指出,給藥錯誤在護理不良事件中居首位[6]。
2.3 護理人員
(1)專業素質。部分護理人員專業水平不高,經驗不足,各種操作及儀器使用不夠熟練,對患者安全構成威脅。低資歷護士或實習生對藥物的使用注意事項不能全面掌握,不能及時對患者的用藥不安全行為予以制止。對于骨科患者,有頸椎損傷患者,在翻身時,如果動作不熟練或者過于粗暴,則會導致患者的呼吸驟停的危險;為脊柱損傷患者翻身時若未保持頭、頸、軀干呈軸位而造成損傷加重;在石膏未干燥的情況下搬動患者,造成石膏變形、折斷;觀察外傷患者時,被一些易于觀察出的傷情所左右,而忽視了隱蔽的更嚴重的創傷。還有對疾病的潛在并發癥預見不足,如長骨干骨折,在傷后72h易發生脂肪栓塞綜合征;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易發生深靜脈栓塞;前臂及小腿擠壓傷后易發生骨筋膜間隙綜合征。在骨科護理中,缺乏預見性思維,無個體針對性,無觀察重點,致使傷后發生致命的并發癥時才采取對策,會延誤治療時機,導致護理風險發生[1]。
(2)法律意識。護理人員普遍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法律意識淡漠,在工作中存在著重治療、輕記錄的不良現象。
(3)護患溝通。骨科患者多是意外損傷,患者及家屬情緒大多比較急躁,護理人員若未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或缺乏耐心和關心,只顧著忙于醫囑而未及時安撫家屬情緒,缺乏與患者溝通的意識、缺乏溝通技巧,易引發患者的強烈不滿,導致糾紛。再者,護理人員如果沒有及時將醫院的相關規定、護理操作可能存產生的風險及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及家屬,或者只口頭告知而未做記錄,易引發護患糾紛,增加護理風險。
(4)護理文書。護理文書可以提供寶貴資料,包括為醫療、護理、教學、科研、管理等,也是重要的法律依據。目前臨床上存在的護理文書問題包括記錄不夠及時,不能做到隨時記錄,尤其是病情加重或出現變化時記錄不及時,大多在搶救后才回憶補記。同時,有些記錄描述缺乏客觀性、連續性和動態性,影響護理記錄的可靠性[2],為發生護理風險時護士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埋下了隱患[3]。
2.4 護理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
各項護理規章制度未建立健全,操作流程不盡合理、完善,缺乏應急預案,護理記錄偏于簡單且有遺漏等,都會導致護理隱患的發生。護士對制度執行力不足,未能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如不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分級護理制度、醫囑護理制度、搶救制度等。如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未落到實處就會造成責任風險,對患者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2.5 病區環境
骨科患者大多行走不便常需借助輔助工具行走,地面濕滑、燈光灰暗時易發生摔傷造成再次骨折;入廁時無輔助設施造成意外事故發生;老年人未加護床欄易發生墜床;患者在牽引過程中牽引裝置無防護被他人不慎碰撞對患者造 成損傷, 病區環境的不完善使護理工作處于被動,導致護理風險發生。
3.1 加強法律教育、風險教育,提高風險識別
首先要組織護理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樹立五個風險管理意識:查對意識、檢查意識、崗位意識、素質意識、法律意識[4]。針對患者的安全問題,對每例新入院的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同時要制訂完善各種應急預案,分析現狀及問題,不斷找出安全隱患,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實施護理質量監控,落實各項核心制度。
3.2 加強藥品管理
各種物品要使用安全標識。高危藥品單獨定點存放并要有醒目的標識,制劑與針劑分開放置。護士配藥時,應避免被打擾?;颊叨嗤緩浇o藥時,不同途徑的藥品掛不同的輸液架,應用不同顏色掛有醒目標識。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避免用藥錯誤。
3.3 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和溝通能力
針對骨科護理特點,科內要有計劃地組織業務培訓,定期進行考核,做到專科技術熟練,考核優秀。此外,培養醫護人員敏銳的觀察力和提高預見性護理思維的能力,還要加強應急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增強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預見性護理思維的訓練。此外,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在工作中充滿熱心、耐心、細心、愛心,疏導不良心理,取得信任和理解,提高護理質量,從而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率。
3.4 護理質量管理
護理質量管理體制是護理安全管理的核心。首先要加強規章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成立風險預案管理小組,落實工作責任制,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其次是要狠抓關鍵環節,規范職業行為,增強法律意識,嚴格執行各種護理操作規程。再次要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合理而充足的護理人力配備,是保證護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3.5 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
加強護理記錄的書寫培訓,設置各種護理記錄的標準樣板,描述病情要客觀、準確、連續、規范。
3.6 營造安全的病區環境
護士長應主動介入病房的基礎設施建設[5],降低老年患者管理的風險。病房物品應擺放整齊,有充分的照明,地面保持清潔、干燥,通道無障礙物等,避免因環境管理不善引發的風險。建立醒目、溫馨的護理警示標識卡,對護理人員和患者都可起提醒、警示作用,有利于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
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知識的普及、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日益增強,醫院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護理風險防范和管理是一項長期而持續的工作,如何避免護理風險, 防范護理糾紛的發生,保障安全的護理服務,是護理管理者應積極應對的課題。因此,加強風險管理,真正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服務。對于確保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減少醫療糾紛、構建和諧醫院都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1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南華大學護理學院)
[1]李紅艷.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與防范對策[J].全科護理:上旬版,2011,9(5) : 1191-1192.
[2] 何婷,楊彩云,張子輝.護理風險應對策略[J].護理實踐與研究:下半月版,2010,7(22):93-95.
[3]李亞潔,張立穎,李瑛,等.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9-920.
[4]李香娥. 43例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 7(19):69-71.
[5]曾選飛,黃金. 護士工作中常見的法律問題及醫療糾紛的防范[ J ].中國護理管理,2006,15(1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