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永,孟 雷,王秀梅,賈 瑞,樊繼德
(1. 徐州市蔬菜研究所,江蘇 徐州 221004;2. 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徐州 221000)
徐州為全國大蒜主產區之一,常年種植面積9.3萬hm2,產量185萬t,實現出口創匯9 000萬美元以上,種植區域主要分布于邳州、賈汪、銅山、豐縣等地[1]。最近幾年大蒜價格行情看好,效益明顯,農民種蒜積極性高。地膜覆蓋栽培大蒜對節水種植和提高大蒜等級具有顯著作用,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現就其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選擇抗病、抗逆性強,優質高產的大蒜品種。
株高50~60 cm,葉片深綠、寬厚,蒜頭偏圓,大而潔白,直徑4~7 cm,單頭質量30~50 g,每頭8~10瓣,休眠期短,不耐儲藏,每667 m2產干蒜1 000 kg[1]。
早熟薹、蒜兩用品種。蒜頭小,平均質量12.5 g,667 m2產蒜頭500~600 kg,蒜薹300~350 kg。
徐州農科院利用脫毒技術育成的白皮頭蒜品種,蒜頭橫徑6.2 cm,蒜頭高4.3 cm,外瓣數10.1瓣,總瓣數15.3瓣,單頭蒜質量69.7 g,每667 m2產鮮蒜頭1 788 kg(干蒜頭1 237 kg),蒜薹76.48 kg[2]。
地膜大蒜需肥量大,蓋膜后又不便追肥,因此,在肥料運籌中要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增施磷鉀肥或大蒜專用肥。一般每667 m2施土雜肥4 000~5 000 kg,或腐熟廄肥2 000~2 500 kg,或禽糞肥1 000~1 500 kg,餅肥150~200 kg,過磷酸鈣25~30 kg,或大蒜專用肥或復合肥40~50 kg。應特別注意,化肥作為基肥不宜過量,以防肥害影響蒜種發芽,也不能撒施在土壤表面與地膜之間,以致無肥效。農家肥必須充分腐熟,不能施入生糞,以防燒苗及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3]。
地膜覆蓋栽培比常規露地栽培對土壤的要求更嚴格。要求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地勢平坦,土塊細勻、疏松,溝系配套,排灌通暢。施肥后深耕細耙,使土壤疏松。整地做畦時,要達到肥土充分混勻、畦面平整、上疏下實、土塊細碎,做成寬120~180 cm的小高畦,兩邊開溝,溝寬25 cm,深20 cm。
根據畦寬,選用可降解或較厚、能回收的地膜覆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用銀灰雙色地膜,銀色面朝上,對抑制植株前期生長過快,越冬時抗凍有著明顯的作用。覆膜時間為大蒜噴施過除草劑,藥劑稍干、形成藥膜后,以防噴后馬上覆膜,破壞除草劑藥膜的形成,失去除草效果。用覆膜機械或人工由上風處向下風處鋪膜,使地膜緊貼畦面,兩邊用泥土壓實,嚴防風鼓入膜內,充分發揮地膜的增溫保墑作用。
地膜有顯著的增溫保墑作用,因此大蒜要適當晚播,一般比當地露地蒜遲10~15 d。徐州地區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秋分-白露)播種,越冬前幼苗可達4~7葉,此時大蒜苗抗寒力最強。播種密度應根據地力和栽培管理水平適當增加,一般每667 m2播2.8萬~3.0萬株。
播種前要精選種瓣,盡量選用一級種瓣,尤其是晚茬田更應如此,只有在種子不足的情況下才選用二級種瓣。要求種瓣達“五無”標準,即無病斑、無破損、無爛瓣、無夾心瓣、無彎曲瓣,同時用清水、磷酸二氫鉀和石灰水分別浸種。播種時可開3~5 cm深的淺溝,按株行距定向(蒜瓣背向南)排種(先播種后覆膜),也可采用按株行距膜上打洞擺種(先覆膜后播種),并用細土蓋勻,輕輕去除地膜上余土,以防遮光,影響增溫效果。
先播種后覆膜的田塊,約有80%的幼苗可自行頂出地膜,不能頂出地膜的應在每天早晨,及時用小刀或鐵鉤、小竹簽等破膜放苗,以防灼傷。
越冬水,土壤封凍之前澆灌,提高越冬大蒜抗寒性;返青水,早春土壤即將解凍時,適時灌一次返青水,滿足大蒜植株地上部對水分的需求,促進植株的生長,為蒜頭的高產優質提供保證;膨大水,蒜頭膨大初期,或在大蒜膨大盛期前,要澆足膨大水,滿足蒜頭迅速膨大時對水分的需求,同時保持土壤較為疏松,減少蒜頭膨大時受到的阻力,以利于蒜頭的膨大。
在蒜頭膨大盛期時,要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蒜頭的品級和高產。在收獲前7 d停止澆水,防止蒜頭含水量過高,影響蒜頭的收曬和品級。
越冬肥,基肥施足即可;返青肥,在春季氣溫回升后,大蒜返青期適時追施返青肥,促進大蒜的生長,減少葉片黃尖現象的發生,為大蒜中后期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每667 m2施尿素或磷酸二銨15~20 kg;膨大肥,蒜頭膨大初期,或在大蒜進入膨大盛期前,追施速效肥,滿足蒜頭迅速膨大時對養分的需求,提高蒜頭的品質和1級蒜的數量,每667 m2施磷酸二銨15 kg或尿素10 kg,鉀肥5 kg,大蒜膨大素200 mL。
發病時期為11月上旬-12月上旬,翌年4月下旬-5月中上旬。一般采用殺菌劑防治,防治時應多種殺菌劑交替使用,以增強防治效果,并可避免因使用單一藥劑而產生抗藥性。常用的藥劑有25%阿米西達懸浮劑每667 m2施用20 g,70%代森聯水分散粒劑667 m2施用80 g,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67 m2施用80 g等。噴液量以均勻噴濕葉片反正面,藥液開始下滴為止[4]。
早播、排水不良或生長過旺的田塊易發生此病且易蔓延。發病初期噴施“天達2116”800倍液+“天達諾殺”1 000倍液,或噴77%可殺得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5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霉素4 000倍液等,也可噴施77%多寧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
癥狀為植株矮化,個別植株心葉被鄰近葉片包住,呈卷曲狀畸形,長期不能完全伸展,致葉片扭曲,病株鱗莖變小,或蒜瓣及須根減少,嚴重的蒜瓣僵硬,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造成種性退化。防治上,先拔除病株,發病初期在藥劑防治中加入菌克毒克、滅菌成等病毒鈍化劑,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隔5~7 d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
主要發病季節為春季,危害葉片和蒜薹,使用藥劑為50%速克靈1 000倍液,45%特克多1 500~2 000倍液,50%撲海因1 000倍液噴霧。
危害時期為4月下旬-5月上旬,藥劑防治每667 m2用48%樂斯本200 mL對水灌根,90%敵百蟲1 200倍液、或40%毒死蜱1 000倍液灌根,50%辛硫磷2 000倍灌根,或敵敵畏150 mL拌毒土,或800倍液噴霧(成蟲)。也可用“保豐一號”種子處理劑每667 m2用4包對水1~2 kg,均勻噴灑在蒜種上,晾干后栽種。同時結合防治地下害蟲,于耕后耙前每667 m2用10%甲拌·辛(或5%毒死蜱)1 kg拌細土20~30 kg均勻撒施,然后耙平。
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噴霧。
每667 m2可用24%萬靈水劑1 000倍液,1.8%阿維菌素40~50 mL,50%辛硫磷2 000倍液噴霧。
二次生長形成的原因有:暖冬遇倒春寒,土壤含水量高,早播,品種退化,病毒病,早春鱗莖膨大期氮肥施用過量。預防措施:高畦栽培,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冬季排澇降漬,防倒春寒凍傷,不可用噴過赤霉素或多效唑的大蒜留種等。
獨頭蒜形成的原因:植株營養不足,不能分化鱗腋芽(種瓣太小、土壤貧瘠、密度過大、肥水不足、葉數少、葉面積小等,均會導致形成獨頭蒜)。
在蒜薹伸長期,應及時采摘蒜薹,增加對蒜頭營養物質的供給,提高蒜頭干物質的貯藏量,促進蒜頭的膨大。蒜頭要適期收獲,過早,蒜頭內干物質的積累量不足,影響蒜頭產量,降低蒜頭的經濟效益;過晚,蒜頭易散瓣,影響蒜頭品級。一般在采收蒜薹的15~20 d后,葉片大都干枯、呈灰綠色,假莖處于柔軟狀態時,是采收蒜頭的適宜時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