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澤(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推進長三角產權交易借勢城市群規劃新發展
◎ 蔡恩澤(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培育更高水平的經濟增長極。會議指出,要推進金融、土地、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開展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合作”。 其中,產權交易將是一篇氣勢宏偉的大文章。如何借助新機遇,推進新發展,考驗著產權行業的眼光和嗅覺。
6月3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江浙滬皖三省一市共26個市,中期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經濟充滿活力、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在全國2.2%的國土空間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如此宏大的城市群規劃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現代化,可以培育長三角地區更高水平的經濟增長極,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這其中,產權交易是一篇氣勢宏偉的大文章。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優化提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全面提高開放水平,集聚創新要素,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適應的投資、貿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國際國內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帶動國家競爭力的全面增強。
產權交易是生產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推動下,產權市場將趨于一體化,產權投資將趨于便捷化,產權并購將趨于異地化,產權交易將更加活躍、便捷、氣勢磅礴。
1.1產權市場不再關山阻隔
早在10年前,長三角就有產權交易機構20余家,累計成交金額高達3000多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半壁江山。可是,囿于行政區劃,并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產權市場一體化難成氣候,更多的是受地域限制,產權流通不暢,流動性受阻。設置城市群之后,分屬三省一市的產權市場有望實現高度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榮。此前的2014年8月13日,蘇浙滬皖三省一市20家產權交易機構負責人齊聚杭州,共同發布合作發展行動方案,共同打造長三角產權交易大市場。行動方案明確將開設“長三角區域產權市場并購融資信息平臺”,各家交易機構統一發布各類企業并購、增資、融資需求信息。同時,區域內產權交易所按照《共同市場投資人信息庫管理辦法》建設長三角區域內機構所有、資源共享的投資人信息庫,為市場化并購融資奠定基礎。各家交易機構還承諾統一“游戲規則”。城市群規劃的實施,可促進長三角產權市場這一合作發展行動提速,由紙上談兵變成實際行動。
1.2產權投資機會顯山露水
以前,產權投資受各地經濟占山為王式割據的封鎖,一些投資機會通過一波三折地疏通關系、打破地域限制而耽擱了時間,成了明日黃花。實施城市群規劃后,26座城市分屬幾個都市圈,互通有無,產權投資的機會大增。特別是民間資本挾國家開門揖客政策的威力,滲透到國有企業,產業投資機會顯山露水。以南京都市圈為例,因為距離問題,南京對長三角城市的吸引力不太強,很難從長三角獲取優勢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南京就不得不把目光轉向周邊城市,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獲取發展所需的資源,這是南京積極建立都市圈的初衷。而目前南京都市圈中南京、鎮江、揚州正形成”寧鎮揚”同城化趨勢,公交卡已率先互聯互通,產權投資的綠色通道正在建立。在這樣的趨勢下,產權投資就變成“家門口”的生意,十分便捷,投資人捕捉投資機會如探囊取物。
1.3產權并購可望長袖善舞
在產權交易中,產權并購是大手筆。長三角地區企業密集,生生息息之間,并購重組是該區域經濟舞臺上的大戲。但以前并購中的地緣界限往往成了”腸梗阻”,并購的平臺較窄。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績沖動,考評要與當地的GDP、就業率掛鉤,導致地方政府不愿意“自家孩子被人家抱養”,特別是不愿看到當地質地良好的企業被并購出去;另一方面也是財稅之爭,由于企業納稅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地方財稅之爭一直是橫亙在跨地區兼并重組之間的一道屏障。尤其是業績良好的企業,地方政府更舍不得被并購出去。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引領下,有比例合理的并購財稅分成形成共贏格局,行政區劃不再是產權并購的攔路虎,產權并購可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縱橫捭闔,有可能出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景象,促進產權優化流動,異地并購重組成為常態。
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階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創新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模式、建立健全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注入了新活力。不過,眼下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也面臨新的挑戰,一些突出矛盾無法回避,制約了產權交易運作發展。
2.1核心城市上海發展放緩,輻射能力減弱
作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曾被譽為“東方巴黎”,是國人心目中的國際大都市,是我國與世界經濟交互作用的樞紐和平臺。自20世紀80年代后,一直被當作我國的經濟龍頭,大步領跑。然而前幾年,上海像個小腳女人,腳步明顯放慢,2010年上半年GDP繼2008年上半年首次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后,再次矮人一截,令人扼腕。雖說這幾年上海緊趕慢趕,增長速度有了回升,但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對較弱,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務業比重過高,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功能建設滯后,影響了該地區產權交易高端鏈的構建。在產權交易中,金融資本居于高端,上海在這方面的競爭力明顯落后于全球其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如紐約、東京、倫敦等。如果上海作為全球國際金融大都市的功能再不能充分發揮,產權交易勢必外溢,肥水外流。
2.2城市群發展質量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
目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業附加值不高、高技術和服務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高品質的城市創業宜居和商務商業環境亟需營造。另外,城市間分工協作不夠,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導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產權交易的積聚力相對較弱,這一軟肋勢必影響到該地區產權交易的國際競爭力。如果這一狀況得不到改觀,那么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產權交易也只能在中低端徘徊,在與珠三角、京三角等城市群的競走中就要落后。不可否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互聯網企業居多,但經濟實力最終是用制造企業來體現,產權交易的底氣也是建筑在構建實體經濟的制造企業上。只有制造企業“有戲”,強強聯手,產權交易才能上演威武雄壯的舞臺劇。
2.3城市包容性不足,外來人口市民化滯后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外來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來人口落戶門檻最高的區域。城市群內約有 2500 萬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戶,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均等化享受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城市內部二元矛盾突出,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風險隱患,也影響該地區產權交易人力資源的積蓄收羅。產權交易的技術含量很高,如制度設計、資產評估、價格發掘、拍賣策劃、招投標操作、股權兼并操盤、文本制作、政策監管、法律咨詢中介服務等,都是需要高端人才才能勝任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不缺少產權交易的資源,但操作產權交易的人才卻奇缺。因而產權交易行業“十三五”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加強建設專業化、職業化人才隊伍。有了專業化、職業化人才隊伍,產權交易才能運作順暢。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經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城鎮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這樣一種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經濟體量,只要能夠做到協調發展,當能夠激發更大的經濟活力,無論對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自身發展,還是帶動其他周邊區域發展,都將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今年5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培育更高水平的經濟增長極。根據本次會議精神,推進長江三角洲產權交易借勢城市群規劃新發展,需要謀劃新棋局。
3.1打造改革新高地,改善產權交易商業環境
當下,國有企業新一輪深化改革,無論是轉變職能、體制機制創新,還是探索新的國資領域、產權交易內容,都需要樹立改革思維,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要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成熟改革經驗,在政府職能轉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推進產權交易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最主要經驗是推出負面清單,以市場為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這等于是為產權交易砸掉了制度性枷鎖。以往產權交易受政策條條框框的影響,設限較多,令投資者無所適從。有了負面清單,凡是明令禁止的領域外都可以進行交易,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讓產權交易放下包袱,輕裝上陣,也減少審批環節,節約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益。
3.2大力發展新經濟,以高端制造業提升產權交易品質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生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強化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生物制藥、汽車、新材料等高端制造業關鍵領域創新,發展金融、研發、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產權交易也有品質高下之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依托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權交易邁向“高大上”臺階,提高群外市場競爭力,給群內產權交易未來的發展留下了令人遐想的巨大空間。
3.3創造聯動發展新模式,為產權交易提供同城化機制
同城化為產權交易提供便捷的通道和機制。要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進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都市圈同城化發展,促進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幾年前,在廈門市掛牌交易的公共資源、國有產權,同時也出現在漳州市、泉州市的產權交易市場。當時,這樣的行政和社會公共資源同城化交易在全國尚屬首次。如今資源同城化、規則同城化、信息同城化已成大勢,產權交易更要借勢發展。其重點之一是研究建立健全適合產權市場的股權眾籌、股權私募發行融資和交易制度,建立符合法律規定和產權市場特點的合格投資者標準,明確股權眾籌和股權私募發行的投資者適當性要求和面向同一類投資者的信息披露要求,規范產權市場融資業務。
3.4加大開放力度,集聚產權交易國際化人才
即使產權交易再活躍,再發展,都得需要人才來具體操作,人才是產權交易最終成交的決定性因素。要完善國際通行的人才使用機制,創新人才使用模式,實現人才市場化流動;要構建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制度體系,以市場化模式調節為導引,充分利用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在經濟、科技、環境、技術、教育等方面的優勢,通過人才使用機制創新,從世界范圍分層次引進產權交易的國際化人才;要扶持企業構建人才國際化激勵機制,引導人才國際化進程縱深發展;要構建基于人才貢獻度的評價機制,提高國際化人才使用效益。同時,還要打造開放包容的社會人文氛圍,優化國際化人才文化環境。通過上述措施,使群內產權交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
3.5順應新形勢,提振交易信心
隨著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和戰略性調整的逐漸展開,特別是出清“僵尸企業”力度加大,加上混合所有制改革,各地國有資產數量穩中有降、性質基本明確,逐漸完成從競爭領域的退出。在此情勢下,各地出現了傳統國有產權交易縮水的現象,而公共資源和涉訟資產入場艱難,有的地方甚至面臨“有場無市”的局面。對于產權市場未來的發展,有產權交易機構老總坦言,“紅旗能打多久?”在此形勢下,需要鼓勵產權交易機構順勢而為,善于“找米下鍋”,尋覓出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產權交易的大市場,無論如何,圍繞產權交易的政策咨詢、信息發布、組織交易、產權鑒證、資金結算交割、股權登記等業務活動都不會停息,關鍵就看企業挖掘市場的眼光和嗅覺了。
(作者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