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應矩 則萬事之功形矣
7月4日,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各類要素活力。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布局優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要加強監管,堅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是習近平主席自“十八大”以來第六次就國企改革做重要指示。此次指示著重論述加強和改進黨對國企領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從工作層面強調,國企改革旨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遵循市場規律,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淘汰過剩落后產能,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就在幾日前,國務院國資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監管辦法》”),這是深化國企改革足以牽動全局的關鍵性行政規章,是全面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操作依據。
此番國企改革從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定下調子起,經過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的選擇性改革試點工作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2015年9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今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由政府工作報告將深化國企改革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框架,隨后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改委將具體的改革細化為10項年度任務,截至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了14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8個正在履行相關程序,“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而6月24日公布的《監管辦法》是其中最要緊的行政規章。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自1990年代初起已前后進行過數輪,每次都涉及大量的國有資產交易,有交易就得有交易規矩。之前,國有資產交易只能依賴《企業國有資產法》、《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作為交易操作依據。表面上看,“兩法一條例”的層級均高于《監管辦法》,但“兩法”的調節面過于寬泛,對國有資產交易雖有所涉及,卻十分籠統,無法對千變萬化的具體交易作對號入座式的規范與約束?!耙粭l例”雖已進化至企業國有資產層面,但其監管范圍依據過寬,對具體的交易監管依然線條過粗,表述過于原則。而剛頒行的《監管辦法》專門針對國有資產交易量身定制,從交易對象、交易程序、審批主體、監管主體、失責瀆職歸誰追責各項有關環節,立出了67條規矩和數量更多的子規矩,具體操作時基本上可做到“按圖索驥”。
本輪深化國企改革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起步,國有資產交易是第一道環節。
過去的國有資產交易要么是伴隨著國有資產流失、貪污腐敗多發的情況,要么是交易審核部門畏首畏尾,怕把關無據或稍有疏漏而擔上責任、背上罵名。從放任自流到瞻前顧后,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都會嚴重影響國企改革的進程,錯失改革的最佳時機。因此《監管辦法》的及時出臺,完善了操作流程,確保操作規范,讓國有資產交易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監管辦法》是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繼2003年12月31日共同發布《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后的又一重大貢獻,明確了國資監管機構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的監管職能,明確了產權市場在國有企業改革工作中的功能定位,為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成效,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發揮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帶動作用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產權導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