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華
CT與核磁共振在診斷腔隙性腦梗死中的意義
●李登華
目的:探討比較CT與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診斷意義。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術前均經CT及核磁共振診斷,并經術后病理組織學診斷進行確診,觀察兩種診斷方法檢出率及確診率。結果:兩種診斷方式顯示基底節區、腦干、丘腦是常見發病位置,核磁共振檢出病灶48個,檢出率為96%,CT檢出率為36個,檢出率為72%,兩種診斷方法檢出率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與核磁共振均能診斷腔隙性腦梗死,核磁共振檢出率明顯高于CT,清晰顯示病變特點,可作為腔隙性腦梗死診斷的首選方法。
CT;核磁共振;腔隙性腦梗死;診斷意義
腔隙性腦梗死是由小動脈硬化、持續性高血壓等引起的常見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難度較大,嚴重影響患者治療及預后,近年來隨著影像學診斷手段的不斷發展,腔隙性腦梗死發現率呈現出上升趨勢[1],CT及核磁共振是臨床常用的影像診斷方式,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為對兩種CT與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診斷意義進行觀察,筆者對我院收治的5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組織學病理確診并分別采用CT及核磁共振診斷,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70.62±3.17)歲,病程1天~18年,平均病程(6.35±3.24)年。合并癥:高血壓32例,糖尿病26例,冠心病22例,高脂血癥16例,患者均在發病3~72小時內進行核磁共振及CT診斷,同時對患者空腹血糖、心電圖、總膽固醇、頸動脈超聲、血肌酐、甘油三酯等,患者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病第三次會議分類草案》中關于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
1.2 臨床癥狀及體征
慢性發病32例,急性發病18例,其中安靜狀態下發病39例,活動后發病11例,發病過程中主訴頭暈36例,語言障礙主訴為22例,感覺障礙19例,不同程度肢體運動障礙14例,患者均無明顯臨床癥狀。
1.3 方法
本研究50例患者均行CT和MRI 檢查。MRI檢查選擇頭線圈,行常規顱腦MRI平掃,掃描序列:AXI T1WI、T2WI、T2 FLAIR、DWI;SAG T1 WI。掃描層厚5.0mm,間隔1.5mm。CT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掃描線與眥耳線平行,掃描范圍自顱頂至枕骨大孔,掃描層厚5.0mm,掃描螺距1.375:1[2]。分析影像學治療確定病變數量及部位。以DWI成高信號并隨訪觀察形成軟化灶的病灶為診斷標準。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種診斷方法檢出率及確診率。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本文所設計到的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及分析,本次研究中的相關計數資料采用n以及%表示,并用t值進行檢驗,P<0.05,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經核磁共振共檢出48個病灶,檢出率為96%,經CT檢出36個病灶,檢出率為72%,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核磁共振結果顯示9個腦干病灶、10個基底節區病灶、8個丘腦病灶、6個頂葉病灶、5個額葉病灶、4個顳葉病灶、3個小腦病灶、3個枕葉病灶;CT診斷6個腦干病灶、10個基底節區病灶、7個丘腦病灶、5個頂葉病灶、3個額葉病灶、4個顳葉病灶、1個小腦病灶,兩種檢測結果中,腦干病灶、基底節區病灶及丘腦病灶檢出數量明顯多于其他部位病灶數量,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統計學意義。
腔隙性腦梗死是腦穿支小動脈閉塞所致的深部腦組織較小面積的缺血壞死[3]。腔隙直徑較小,多為2~15mm,臨床診斷難度較大,多通過病理檢查才可對腔隙性腦梗死病變的明確診斷腔隙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后患者腦組織出現壞死、缺血及液化,導致多個不同大小的腦軟化灶形成,從而形成多個不規則腔隙,由于梗死血管的不同,患者表現的神經系統癥狀亦出現明顯不同,主要表現為失眠、頭痛、健忘、頭暈、動作失調、肢體麻木等,嚴重者可出現癡呆、失語、癡呆等,嚴重威脅老年患者身體健康,因此盡早明確診斷,找出病因并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4]。腔隙性腦梗死是深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神經細胞代謝功能障礙,導致腦細胞水腫,繼而發生液化壞死改變。CT平掃時,腔隙性腦梗死呈類圓形低密度影,邊界較清,4周左右形成軟化灶。然而,CT檢查急性起病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檢出率不高,發病24小時內行CT檢查可無陽性異常改變。研究表明,CT檢查對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腦組織水腫改變不敏感,一般在發病24小時后病灶部位出現液化壞死時才能顯示,并且由于CT掃描于后顱窩存在偽影,致其對對腦干和小腦半球的病灶顯示欠佳,尤其當病灶較小時,顯示不清[5]。
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共檢出48個病灶,檢出率高達96%,CT檢出36個病灶,檢出率高達72%,兩種檢測方式均顯示基底節區、腦干、丘腦是常見發病位置,由此可見,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能夠更加準確的反應病灶,臨床價值更高,可作為腔隙性腦梗死影像檢查的首選方式。
綜上所訴,我們認為MRI對腔隙性腦梗死病灶檢出率高于CT,MRI對腔隙性腦梗死有較高診斷價值。對臨床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更具意義。
(作者單位:南昌市第三醫院)
[1]崔思松.腔隙性腦梗塞的危險因素和發病機制[J].國外醫學:老年疾病分冊.1996,4(2):166-167.
[2]張雪林,陳貴孝.實用頭顱CT診斷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9(12):194-195.
[3]郭岳霖,劉國瑞,鄭文斌.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急性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J].放射學實踐.2004,19(6):395-397.
[4]張雪林.磁共振成像(MRI)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0(3):182-184.
[5]顧克金,李相元,楊燕等.老年腔隙世腦梗死患者輕度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分析[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14,14(3):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