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萍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探析
●楊萍萍
目的: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應用圍手術期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方法:選取132例2014年2月-2016年8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并1:1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66例,對分別應用常規護理和圍手術期護理的效果進行對照研究。結果:就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而言,實驗組患者明顯低于參照組[9.09% vs. 28.79%];就住院時間而言,實驗組患者明顯短于參照組,因為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圍手術期護理應用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廣。
甲狀腺功能亢進;圍手術期護理
甲狀腺功能亢進這種臨床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導致的,這種內分泌疾病以全身性代謝亢進為主要的臨床特征,隨著病情的發展有可能導致甲狀腺危象、昏迷等嚴重情況,甚至致死,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等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首選手段[1]。本院將圍手術期護理應用于2014年2月-2016年8月期間接受手術治療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中,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132例2014年2月-2016年8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數分別是60例和72例;患者中最小年齡和最大年齡分別為24歲和53歲,中位年齡:(42.38±5.85)歲;病程:7個月-5.8年,平均病程:(2.65±0.77)年;根據隨機雙盲原則將以上患者按照摸球法1:1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66例,上述基線資料經統計學處理2組患者間沒有較大差異,因為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穩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情緒,帶領患者熟悉病房以及科室環境,使患者的熟悉度和安全感增強,保持就醫環境衛生、安靜以及和諧,術中積極配合醫生并準確傳遞手術器械等;實驗組患者在上述措施的基礎上給予圍手術期護理,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
多關心、體貼、安慰以及鼓勵患者,通過發放健康手冊、宣傳欄、互聯網教育與座談教育等方式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以及手術知識的了解,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法、傾訴法以及情緒轉移法等進行自我情緒調節,使緊張、恐懼、焦慮以及煩悶等負面情緒有效疏導,并保持最佳的心態接受治療。
1.2.2 術前準備
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頭頸部的伸拉練習以及有效咳嗽、排痰、深呼吸的練習;術前完善體格檢查、心臟及頸部檢查;對患者的甲狀腺功能進行明確;遵醫囑合理應用無機碘和抗甲狀腺藥物;術前1d對患者進行抗生素過敏試驗以及普魯卡因過敏試驗[2]。
1.2.3 術后護理
術后治療患者通過有效咳痰、口服化痰藥物、超聲霧化吸入等方式促進痰液的排出;對切口部位采用冰袋或砂袋壓迫,將滲血的切口敷料進行及時更換;根據術后恢復情況鼓勵患者努力克服生理上的不適感,給予流質、半流質的飲食[3]。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實驗數據,采用“false±s”(均數±標準差)表示正態計量資料,2組采用t檢驗來進行組間比較;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來進行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P<0.05表示的意義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中發生呼吸困難及窒息、喉返神經損傷、喉上神經損傷、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危象等并發癥的患者人數分別為4例、5例、4例、4例和2例,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8.79%,住院時間平均為(12.58±3.27)d;實驗組中發生呼吸困難及窒息、喉返神經損傷、喉上神經損傷、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危象等并發癥的患者人數分別為1例、2例、1例、1例和1例,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9.09%,住院時間平均為(7.46±1.92)d;因為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是一種以高代謝癥候群(多汗、多食、心悸、消瘦)及不同程度的甲狀腺腫大、眼突、脛部血管雜音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一組內分泌疾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精神刺激、外傷、過度疲勞等因素導致的,手術是治療該病的首選方式,在手術過程中給予規范、系統、科學以及精心的護理措施對于治療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作用。實踐證明,圍手術期護理應用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在提高手術效果、減少并發癥以及縮短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顯著的優勢,值得大力推廣。
(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第一人民醫院 )
[1]陳維嬋,黃東瑾,方苗等.運用護理程序實施健康教育對甲狀腺功能亢進胰島素抵抗患者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29(03):38-39.
[2]羅麗真,關晶,王亞波等.人文關懷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26(01):139-140.
[3]張厚地,于丹,尹娜等.手術治療煙霧綜合征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29例的護理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04(1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