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婧
走法治化市場化去產能和治污之路
◎ 郭文婧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7日在天津談及去產能時指出,淘汰嚴重過剩的產能,重點是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主要是運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嚴格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
在討論去產能的問題,我們必須對產能本身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一方面,產能過剩是相對于現在的需求來講的,會動態的發生變化;另一方面,行業性的產能過剩,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企業都產能過剩,只有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虧損的企業才存在產能過剩,而部分管理精良、效率高的盈利企業,依然可以說存在產能不足。因此,去產能就不能一刀切,法治化市場化是最好的辦法。
市場化去產能,很好理解,核心是通過公開合理的市場競爭來優勝劣汰。對那些效率太低、成本過高、產品又沒特色的落后產能去掉,將落后企業從市場上淘汰;而對那些績優企業,不僅不存在去產能的問題,在一切合法的基礎上,對新增用地、排污許可等,也是應該而且必須開綠燈的。市場化去產能,最終的目的,是用市場無形的手倒逼企業自身改進,從而提高全行業的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能能力。
法治化去產能,一方面是相對于行政化去產能來說的。行政化去產能違背市場化的原則,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往往是不分企業好壞,一刀切下達減量生產的指令,一刀切地不再批準辦理新增用地、生產、排污等許可,或者是一刀切地按照固定思路去推進兼并重組,最后的結果,不是劣幣驅逐了良幣,就是劣幣拖累了良幣,對整個行業的效率、競爭能力提升并無好處。
法治化去產能的第二個層面,在于將法制轉化為市場手段。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制經濟,一些要素一旦通過立法確定,就轉化為了市場要素。法治化去產能,一方面是可以將差別化水電價、排污許可權、新增授信等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確認,以抬高門檻的形式倒逼去落后產能的速度;另一方面,是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修訂已有法規,提高質量標準,幫助消化過剩產能,促進績優企業的快速發展。
法治化去產能的再一個層面,那就是就法治的手段解決去產能過程中的問題。無論是兼并重組,還是破產清算,都面臨著職工的勞動關系、國有資產流失、合法資產處理、交易公平等一系列的法律問題,要最大程度地降低社會震動,就必須告別行政主導的傳統模式,在政府、企業聯動的過程中明確各自的法律邊界,必須通過專業的法律服務來減少法律隱患。
產能過剩的原因,與地方政府過往的追求GDP政績密不可分;在中央去產能改革的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從中央獲得更多的安置資金和優惠政策,積極性又很高,這實際上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法治化市場化去產能和治污,就成了最好的辦法,由市場來判斷是否是落后產能,由法治來引導去產能的全過程,政府則回到本位,負責監督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