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
以“32號令”出臺為契機夯實產權業務 拓展增資業務
◎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
6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聯合公布了經國務院同意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32號令”),旨在規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加強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32號令為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特別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提供了具體操作依據。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在32號令下發后,積極組織學習、研究、思考,提出一些心得,與行業同仁共同探討。
第一方面,32號令的出臺,是產權行業繼《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第3號令,以下簡稱“3號令”)之后,又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也是一份非常務實、兼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好文件。針對產權流轉這項工作,32號令在充分總結過去十幾年操作經驗的基礎上,一方面對過去不夠明確的地方進行了細化,減少了操作中的自由裁量權。比如,關于受讓方資格條件的設置,在過去操作中經常引起爭議,因為最終究竟誰來把握這個尺度,3號令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在32號令中則明確了國資監管機構的事前報備機制;另一方面對操作性欠缺的地方進行了優化。比如,掛牌期間評估報告過期問題、參股企業的專項審計報告獲取問題、涉及金融機構債務保全問題等等,之前的管理暫行辦法中都規定的“過死”,這次在32號令中都做了切合實際的調整。文字背后的政策邏輯很清晰,說服力很強,可以預見,今后企業在交易執行中的疑問和質疑將大為減少。
意義更為重大的是,32號令將企業增資業務前瞻性地納入進產權市場,這也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將產權市場確定為資本市場后,業務層面首個由部委規章給予實質性確認的文件。盡管目前而言,我國的產權市場功能距離資本市場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隨著32號令的出臺,可以預期,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增資擴股業務的實踐將大為增加。通過全國產權機構的努力,一定會闖出一條新路,形成產權市場特有的資本市場功能。
第二方面,想就產權機構如何做好增資業務、提升資本市場服務能力,談一些認識:一是前端介入很重要。產權機構應該在國有企業設計增資擴股業務方案階段就介入參與其中,否則在后續的投資人推介、遴選等環節,產權機構就易淪為程序性工具;二是產權機構要思考如何以一種更合適的商業模式來組合利用各類市場資源。各類市場資源參與國有企業增資業務,一定是逐利而動的,如果商業模式不清晰,那么市場資源就不會投入。目前,產權市場開展國有企業增資擴股業務的困境在于:行業功能作用尚未完全得到市場和企業的認可,收入模式尚不成熟,各方市場資源積極性不高;三是產權機構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全國各家產權機構可能是兼具這個行業市場平臺和操作者的角色,法律、會計、審計、投行、投資等具體專業服務固然由各方市場資源提供,但服務的總體集成仍需要產權機構來統籌帷幄,因此具有更加全面綜合的復合型產權機構能力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第三方面,產權市場與其他資本市場相比較,最大差別在于如何通過一套制度、規則設計,從機制上既要防止國有資產的價值被低估并向社會公開,同時兼顧市場效率。對上市國有企業而言,證券市場經過200多年的全球實踐,已經比較完善地解決了此難題,但對非上市國有企業而言,目前尚無成熟模式可借鑒,因此產權機構尚需在上述幾方面的工作上下大力氣去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