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處。第一,致力于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做到政府與企業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通過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型,改變政府以往集運動員與裁判員于一身的角色錯位,才有可能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第二,加快推進資源品價格改革。與此同時,還需配合以完善稅制、統一監管、打破準入等配套措施,通過政策組合拳推動公共產品價格市場化。第三,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如果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地位不對等,民間資本熱情較低不難理解。第四,金融改革協調推進。加大金融市場改革,發展債券市場為投資者提供更長期金融工具,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都有助于解決PPP項目期限錯配的問題。總之,若想讓民間資本重燃熱情,還需在政府職能轉變、價格改革、國企改革與金融改革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和支持,畢竟只有協調推進改革才能實現提高民間資本投資的初衷。■
要聞
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城市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城市政府能力藍皮書(2016)》。藍皮書稱,對城市政府能力的排名分析。東部城市排名靠前,經濟發達城市排名靠前。城市政府能力的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依然存在偏差。市民需求導向的城市政府能力依然薄弱。研究發現,華東地區城市政府需求識別能力保持較高水平;但整體來看,城市政府的需求識別還存在透明度低,渠道不便利,回應性不足的問題。
據課題組介紹,基于2014—2015年的調查評估結果,課題組列出了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的政府能力的總排名以及需求識別能力、服務供給能力和學習成長能力三大維度的排名。城市政府能力總排名,從高到低依次為杭州、南京、北京、廣州、深圳、大連、青島、上海、武漢、沈陽、濟南、廈門、寧波、西安、哈爾濱、天津、長春、成都、重慶。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審批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劇透”了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具體政策。首要一條是打造改革新高地。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的成熟改革經驗,在政府職能轉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推進金融、土地、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開展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合作。會議還提及了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其他目標,如吸引外資,推進貿易便利化,發展優勢產業。會議提出,長三角城市群要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進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為主通道的綜合交通體系,促進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日前,國家發改委稱,中國將圍繞《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國家自主貢獻》確定的到2020年、到2030年自主行動目標和各項政策措施,在已采取行動的基礎上,持續不斷地作出努力,加快推進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爭超額完成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40%—45%的目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15%。
據悉,中國將繼續推進能源、工業、農業、交通、建筑以及消費等領域溫室氣體控排行動。深化低碳試點示范,強化低碳引領能源革命,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加快區域低碳發展。強化低碳發展的制度創新,推進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努力增加森林等碳匯,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夯實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等基礎能力支撐,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農業部、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科技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林業局八部門聯合印發《“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明確了未來三年的總體目標,提出到2018年,農業在線化、數據化取得明顯進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基本實現,生產智能化和經營網絡化邁上新臺階,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撐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發改委、工信部5月18日聯合下發《關于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通知》指出,通過實施重大工程包,力爭通過3年努力,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以上,企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5%左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工業新產品產值率明顯提升,先進產能比重、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潔生產和企業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通知》明確,聚焦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組織實施10大重點工程。包括智能化改造工程、基礎能力提升工程、綠色制造推廣工程、高端裝備發展工程、關鍵新材料發展工程、航天航空能力建設工程、電子信息升級工程、質量和品牌提升工程、服務型制造轉型工程、重大產業基地建設工程。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自2016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條例》是對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更高一層的規范,加上之前養老金入市辦法的發布,各地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進行市場化運作的制度阻礙基本掃除,政策通道已完全打開。但養老金最快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全面開啟委托投資,而入市時間可能比委托投資啟動時點晚3至6個月。再加上只有一半的地區養老金有結余可以歸集,實際入市資金可能比預想的6000億元要少得多。
歐洲議會全體會議5月12日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決議表示,歐盟一些企業和工會組織擔心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后,將有更多中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從而威脅歐盟企業生存、影響歐盟就業。決議稱,在中國滿足歐盟關于市場經濟地位的五大標準前,中國對歐出口仍應按照“非標準”方式對待,即在對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過程中,仍應評估中國商品的成本和價格是否是市場價格。
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的規定,在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傾銷幅度的確定可以不以中國實際成本數據為依據,而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或進口國的同類相似商品價格,即“替代國”做法。該條款的適用期限是15年,將在2016年12月11日失效。關于是否在該條款到期后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洲議會內部一直存有爭議。歐洲議會在今年初發布的分析報告中,曾討論過多種可能性,其中包括不管是否結束“替代國”做法,都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日前,我國目前首部關于我國社會主義誠信建設的權威研究報告——《中國誠信建設狀況研究報告》在京發布。報告指出,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每年因不誠信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人民幣。
《報告》由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誠信建設研究中心,聯合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新聞機構、教育界人士共同發布。解析了中國誠信文化基因,經過深入調研,真實呈現中國誠信建設現狀及問題,總結中國誠信建設制度環境,分析各行業、各地區誠信建設發展狀況,匯總各地誠信建設組織情況,與國外誠信建設體系模式進行比較,解讀中國誠信管理系統建設與運行,并對中國誠信建設發展前景進行展望。
報告指出:商業欺詐、合同違法、制假售假、偷逃騙稅、學術不端等誠信缺失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有序健康穩定發展的頑癥。各種各類失信事件之所以屢禁不止、頻發不絕,主要原因是失信成本低、地方保護主義、監管缺位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