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報
?
中國確實發行過“3元人民幣”
●現世報

第二套人民幣樣票
新中國1949年建政后,第二套人民幣出現過3元面值。從數學上講,并不需要3元面值的幣種,為何還要發行呢?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于1948年12月,面值大、種類多,且防偽性差。1950年,政務院著手設計新版人民幣。
鑒于中國當時尚不具備印制精美鈔票的能力,故委托蘇聯代印。蘇聯就此提出,希望中國增加3元面值的鈔票。為讓蘇方盡快交貨,中方同意了這個要求,并“用原來十元券圖案(井岡山)改做三元版用”。
這個3元鈔票也就是所謂的“蘇三幣”。
1955年,包括3元面值在內的11種新版人民幣發行,規定1萬元舊幣兌換1元新幣。對于新幣的設計,群眾有兩個意見:一是為什么不在鈔票上印毛主席,二是為什么鈔票上不用慶祝節日時的天安門。
李先念為此致信周恩來,表示毛主席不贊成在鈔票上印他的像,沒辦法滿足群眾要求;而天安門景觀多變,也還是用平日的天安門較好。周恩來對這個意見批示“同意”。第二套人民幣設計遂成定案。
第二套人民幣的印制,小面值鈔票由蘇聯提供設備和做好防偽水印的印鈔紙,油墨材料從香港購買。大面值的3元、5元和10元鈔票則先在蘇聯印好,再運回國內。中國知此非長久之策,故在1956年暗中設計了一種5元鈔票的備用版,以防萬一。
果然不久中蘇關系惡化,中國要求蘇聯交還代印人民幣的底版。蘇聯借口“保存資料”,予以拒絕。同時,在與蘇聯接壤的新疆、東北一些地方,出現大量人民幣假鈔。
為防止蘇聯繼續印制“真版偽鈔”,中國從1964年開始回收3元、5元和10元的鈔票,并籌備發行第三套人民幣。面值為3元的人民幣從1955年發行,至1964年廢止,前后流通僅9年。

第二套人民幣三元紙幣正反面
